戲苑拾英——地方戲劇2
被稱為雙簧戲的肩膀戲
在福建沙縣夏茂地區有一首古老歌謠,唱道:
第一好玩人疊人,第二好玩打死人,第三好玩迎大神。
這是夏茂人到沙縣城關遊玩後,回夏茂與人訴說的感受。“人疊人”是說肩膀戲,它跟第二句的舞獅子,第三句的迎佛是構成並列關係的,都是講沙縣明間文化娛樂活動。
肩膀戲也確實是好玩的,它與其他戲種迥然不同,在全國其他地方也沒有,這是獨樹一幟的戲。
肩膀戲是不同於木偶戲和傀儡戲,更不同於雙簧,上下演員都是真人。一個在上,一個在下;一個出上半身,一個出下半身。
出上半身的是小學低年段的兒童,他站在出下半身的大人演員的肩膀上。兩隻小腿緊緊夾住大演員的頭頸,而大演員也舉起雙手,向後握住小演員的兩條腿,以做固定。
小演員則可任意演唱表演,指手而不畫腳。大演員則在下隨戲走台,或左或右,或前或後,或高或低。上下配合得當,令人稱奇,非常動人。
肩膀戲演唱的都是《南詞曲》和《西皮台》等沙縣民間打擊樂。《南詞曲》有南詞頭、正韻、北調、南詞等調;《西皮台》更豐富,有上小樓、新八板、謝水仙、新金中漢、延平板、老金中漢、露台串、老八板、西皮串。演的故事有《花子過關》、《補缸》、《姑嫂打漁》。
樂師們演奏的樂譜,不是簡譜,更不是五線譜,而是古老的起源於隋唐的工尺譜。
肩膀戲是流動的舞台,到處都可以走動。過去,在正月裏看肩膀戲,從直巷頭看到廟門,又從廟門看到南門,再到府前,然後到西門兜。
每演一場,都有新鮮感,都有新的收獲,並無重複之嫌,那是從出發到結束,整夜地看到底的。即便在路上,也是鼓樂喧天,鞭炮齊鳴,觀眾並不感到乏味。
小演員這時則叉開雙腿騎坐在大演員的肩膀上,抱頭休息,大演員則從胸前抓住小演員的雙腿,優哉遊哉,任意交談。
肩膀戲是活動的廣場文化,它不須事先搭台,也沒有戲台的朝向。四圍的觀眾都可以觀看,不存在背向問題,都可一覽無餘。
肩膀戲也是放大了的高蹺,觀眾即使在遠處,小演員也不會被前麵的觀眾遮住,照樣地在高高的汽燈下看戲聽戲。
演員中的成年人必須身強力壯,全身穿白,腳蹬草鞋,肩墊白毛巾,肩托小演員;並且要熟練生旦的科步動作,和諧地配合小演員表演。小演員也有行當分工,一般分小生,小旦、小醜,號稱“三小”。
演出時,下身不動,隻用兩手和上身做各種舞蹈表演。小演員不能太大,多是些七八歲的小孩。許多小演員成年後,轉行改演與之藝術相近的南詞或土京戲。
肩膀戲的角色不多,隻能演些生活小戲,如《小放牛》、《打花鼓》、《小補缸》等。後來也從南詞、土京戲中吸收了一些劇目,如《大名府》、《轅門斬子》、《四郎探母》等。
由於它是小演員和成年人配合表演的一種藝術,很難表現人物眾多、排場龐雜的大戲和武戲,這就給它繼續提高和發展,帶來局限。目前這種戲曲形式隻活動於沙縣城郊,其他地方很少流傳,劇目也不多。
肩膀戲唱腔多為民間曲調,經常用的有“花鼓調”、“補缸調”、“小放牛”等。後來也吸收南詞和土京戲的音樂曲調,如“南詞北調”、“二黃”、“西皮”等,使音樂唱腔豐富一些。
伴奏樂器有京胡、二胡、三弦、月琴、笙、笛等;打擊樂有硬鼓、大鑼、小鑼、大鈸、二鈸、木魚、打板等,鑼鼓經與京劇近似。
肩膀戲,亦稱肩頭坪。據《沙縣誌》記載
清朝宣統年間,沙縣民間的 戲劇十分活躍,各個戲班競相演出。時有“玉枕軒”的領班連細狗別出心裁,創新出一種小孩子站在大人肩膀上表演的肩膀戲。
小孩負責唱腔、頭部表情和雙手動作,大人負責台位變換的腿部動作。戲有生、旦、淨、末、醜之分,小孩擔任什麼角色,大人就走什麼台步。
小孩唱起來字正腔圓、聲情並茂,演起來招式有致、惟肖惟妙。大人更不含糊,或跑、或跳、或碎步、或弓步、或墊步……根據劇情需要,與肩上小孩巧妙配合,上下默契,渾然一體。
肩膀戲早先采用民間流行的小調打花鼓演唱,發展到後來,戲路越來越寬廣,南詞、京劇、越劇、黃梅戲均可表演。
[旁注]
沙縣 隸屬福建省三明市,位於福建省中部偏北,閩江支流沙溪下遊,位於南平和三明市之間。這裏氣候溫和,土壤肥沃,資源豐富,交通發達。東出南平至福州,西過三明至廈門,北上浙贛至京,自古即為閩西北重要商品集散地。曆史上是中原南遷移民的著名客家曆史文化之鄉。
雙簧 曲藝雙簧是兩個演員,一人用形體表演,一人用聲音說唱,合二為一,以假作真。說唱者,必須嗓子好,聲音亮。表演者不發音,隻張嘴模仿說唱的口形,大嘴張開,甚至能讓人看見喉內的聲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