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劇《蘇三起解》之賞析
文學評論
作者:高桂英
《蘇三起解》又名《女起解》,是全本《玉堂春》中的一折,這一故事在中國已家喻戶曉,各個劇種都競相上演,尤其由武俊英等飾演的蒲劇《蘇三起解》,她們以其紮實的基本功和多年積累的藝術經驗,讓《蘇三起解》達到了一個新的審美境界和藝術高峰。以下就觀蒲劇《蘇三起解》演出所感,及其表演的藝術特色之處進行論述。
一、唱腔、道白
劇中蘇三唱腔優美委婉,聲情並茂,如泣如訴,風格獨特。唱中大膽地采用了附加音,即顫音、滑音和鼻音等具有各種情感色彩的裝飾音及弱音、輕音和無字吟唱等唱法,使自己的唱腔形成一種既激越高亢又委婉纏綿的獨特風格。如:蘇三雙膝跪倒大街前讓人捎信的經典唱段,時而委婉纏綿、淒淒切切,時而激情高昂,緊緊牽動著觀眾的心,讓人肝腸寸斷。之後,她給老伯講述自己身世的唱段讓人對其頓生憐憫之情。憶起王公子情景的片段,蘇三神情並茂,唱腔流利婉轉,緩急有節,讓人又沉寂在浪漫溫馨的甜蜜之中,將內心對王公子的思念表達的真切而細膩。而又把老鴇子趕走王公子、將其賣給沈燕林作妾,並被沈妻誣陷唱得怒火中燒,不禁讓我們怨天恨地,感歎命運的不公,真讓人陣陣心寒。
崇公道的唱詞、道白也非常幽默、生動,符合人物身份。尤其是一些方言俚語和歇後語的運用,為其舞台演出增色不少,如他諷刺蘇三“捎信”時道“石頭圪梁走了十裏路——人死了,心還不死!”他不讓蘇三乘涼便道“曬她個骨頭流油。”讚美蘇三和王公子的兩個人的戀情時道“糞堆裏埋了兩個珍珠——還是一對寶貝!”聽了蘇三和王公子的“剪發誓約”後道“王公子見了頭發,就像討吃鬼喝了碗人參湯,渾身都來勁了!”充滿了“土味”的老百姓生活化的言語展現於舞台,一下就拉近了觀眾與演員的距離,演出非常成功。
蒲劇《蘇三起解》中人物唱腔和道白將人物真真切切地置於那個特定的環境之中,處處為角色“立言”,他們通過聲音將人物心靈深處的思想感情表達的淋漓盡致,這種恰到好處的唱腔與道白十分符合人物身份、性格和處境,可謂“當行”。
二、人物塑造
蘇三這一人物的塑造,從開始出場時的惶恐、害怕、擔憂而又無可奈何人物內心複雜的情緒,到憶起王金龍,對王金龍念念不忘,又對自己這冤枉官司耿耿於懷,再到後來改變“洪洞縣內無好人”的看法,認崇公道為義父,蘇三內心的思想活動是人物塑造的靈魂,在整個劇中都表現很完美。
崇公道滑稽幽默且嬉笑怒罵皆行於色,在崇公道到眼裏,殺人害命天理不容,所以一開始他對蘇三充滿了敵視和仇恨,態度冷酷無情,如:起解戴枷鎖時,冷冰冰的喊道“帶上!”趕路時大聲嗬斥“快走!”他不讓蘇三到大槐樹地下乘涼,便道“你給我往日頭下站!再往下站!再往下站!”連續強調三次,蘇三要求鬆動一下枷鎖時,他又道“這是朝廷的王法,一絲也不能動!”刻薄的語言生動地刻畫出了一位“酷吏”的形象。而當他了解了蘇三所蒙受的冤屈後,態度馬上徹底轉變,首先是給蘇三卸下枷鎖,道“什麼王法?屁法,他媽那個頭發!”雖然用語粗俗,但是老百姓聽起來解恨,並且請蘇三到大槐樹下“乘涼”,自己“叫日頭曬著!”,自己主動要求受懲罰,由剛開始蘇三要托人捎口信,崇公道堅決地道:“不問、不問!”還怒罵蘇三“少羅嗦、起來,走”,變為後來了解實情後,崇公道跪地“隻求去往南京的客官給我老漢捎個口信,就說蘇三起解太原,至死不忘王公子,今世不能拜花堂,來世定要入洞房。”由“酷吏”而變為和藹老伯,表現出崇公道的人性美,也將整部劇所蘊含的美學意蘊得以提升。崇公道形象塑造的相當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