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苑拾英——地方戲劇(1 / 3)

戲苑拾英——地方戲劇

在西部劇種中,除了上麵介紹的幾個劇種外,還有很多地方戲劇,它們各有特點,各具特色。

如極富生活氣息的梁山燈戲、祭祀師公舞發展成高山劇、聲情並茂的甘肅影子腔、韻味醇厚的四川曲劇、沉穩典雅的青海藏戲、格調新穎的秀山花燈戲。

它們在當地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為人們喜聞樂見,長期豐富著當地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

極富生活氣息的梁山燈戲

約在1506年至1521年,梁平民間燈班的玩燈和秧歌戲綜合了玩燈的舞蹈動作與秧歌戲的說唱表演形式,形成了梁山燈戲,外地人稱“梁山調”,本地人叫“端公調”、“包頭戲”。

新中國成立前,女角由男性扮演,俗稱“包頭”。它來源於群眾的生產、生活實踐,吸取了梁平民間藝術的精華。

梁山鑼鼓是梁平民間的打擊樂,它節奏明快,聲韻變換奇特,頗有現代搖滾的氣勢。在舊時梁山,每年都要舉行民間鑼鼓大賽,而老百姓的紅白喜事,更要借喧天的鑼鼓張揚。梁山鑼鼓最終演變成了梁山燈戲的鬧台鑼鼓。

梁山燈戲將本地民間文學、民間歌舞、民間音樂、民間美術、民間雜耍的精華融為一體,形成了神奇的特色。它同時具備了梁山農民口頭文學的風采,民歌、薅秧歌的音律,花燈、車車燈的舞姿,年畫、蘭花印布的美術效果,以及民間雜耍的技巧。

梁山燈戲在發展的過程中,其主要聲腔形成了一個自南嶺到秦嶺峨眉至武夷山縱橫幾十萬平方千米,跨越影響四川、湖北、湖南、江西、閩西、陝南、豫西南、皖南、黔東、桂北、粵北等11個省區數百個縣,滲透幾十個戲曲劇種的梁山調腔係,這在地方戲曲聲腔中是首屈一指的,也是全國稀有劇種中極為罕見的。

梁山燈戲的唱詞主要來源於梁山竹枝詞,又名“竹枝歌”。梁山竹枝詞係唐代教坊曲名,具有語言通俗音調輕快的特點,內容上多詠當地風土人情和兒女柔情,為文人墨客所喜愛,競相效仿,最後形成了梁山燈戲戲曲唱詞的表現形式。

梁山燈戲唱腔來源於薅秧歌。梁山縣盛產水稻,薅秧季節,薅秧鑼鼓伴著薅秧歌聲,響徹田野。農民在薅秧間隙,唱著薅秧歌扮演民間喜劇人物故事自娛自樂。而據專家考證,梁山燈戲胖筒筒腔之燈弦腔的原胚,正是秧歌戲的骨幹腔調。

梁山燈戲還有部分唱腔來源於梁山調。梁山調就是梁山人在山坡、田野吼唱的勞動號子、山歌、薅秧歌腔調,被民間藝人采納,伴隨花燈表演,演唱故事情節。

這種調子,特別擅長敘事抒情,因此在民間廣為流傳,影響了四川、雲南、貴州、湖南、湖北、江西、福建、廣東、廣西、河南、陝西等省的戲曲音樂,形成了梁山調腔係。

梁山燈戲,在聲腔、樂器、表演形式等方麵都有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表演特點為“嬉、笑、鬧”與“扭、拽、跳”;唱腔由胖筒筒﹒燈弦腔、神歌.高腔、小調.時曲三類組成。燈弦腔比較獨特,係梁平特產。

樂器主要為二胡、笛子、嗩呐、鑼鼓等民間樂器。它具有農民口頭文學的風采,民歌、薅秧歌的音律,花燈、車車燈的舞姿和民間雜耍的技巧,是表現巴渝民間風情的綜合藝術。

梁山燈戲均采用民眾性題材。梁山燈戲的演編者,過去都是又種莊稼又演戲的農民,他們都善於編演自己熟悉的山鄉風情、田園牧歌、家庭趣事、民間逸聞。

劇中人物多是村姑、農夫、樵夫、侍從幫工、小手藝人,以及算命瞎子、懶漢浪子、和尚乞丐等地地道道的下裏巴人。這無疑使廣大的觀眾產生親近感,取得共鳴的效果。如有段梁山燈戲是這樣唱道:

想做官想起了貓兒毛病,捐一千大銀子還未擱平。人說是當老爺要有學問,我拿本三字經認之不清……

梁山燈戲明顯繼承了民間娛樂活動通俗易懂、輕鬆活潑、詼諧風趣、笑料層出不窮的傳統,建立起了以喜劇為主體的燈戲劇目寶庫。

梁山燈戲劇目無論是傳統的還是新編的,多是嬉鬧性的生活小品。梁山燈戲不局限於戲曲“手、眼、身、法、步”五功,它有自身的表演特色,就是特別好動。

這種好動又不同於輕歌曼舞,而是熱烈、放縱、甚至粗野。尤其是女角,她在台上不知疲倦地扭動、拽動和跳動。這和其嬉、笑、鬧的表演特色渾然一體。

在眾多的傳統燈戲裏,除了極少數的悲劇人物外,哪怕是莊重威嚴的神仙、帝王,也一反常態迎合“嬉、笑、鬧、扭、拽、跳”,令人開懷捧腹。

梁山燈戲多用醜角,有“十燈九醜,無醜不成燈”之說。人物臉譜變形誇張,醜得可笑可愛,與“嬉、笑、鬧、扭、拽、跳”達成和諧,有強烈的視覺效果,深受觀眾喜愛。

醜角又稱“三花臉”。桃子形臉譜以朱紅加黑白外圈,在鼻梁和眼眶處塗成桃子狀,因桃子象征壽和喜,此類人物多為性格開朗、“醜”得可愛的角色。

眼窩形臉譜在兩隻眼窩處塗白色眼鏡狀,外圍用黑色勾畫線條,給人以滑稽無賴之感,多見於無賴之徒的角色。豆腐幹形臉譜在鼻梁與雙眼結合處塗白方塊,專用於調皮奸詐懶惰的無恥之徒。

梁山燈戲角色誇張劇烈的動作,和充滿喜劇色彩的臉譜,使梁山燈戲具足強烈的視覺衝擊,收到滿意的觀看效果。對長久的沉悶生活,這種喜劇效果是對觀眾壓抑心理的有效釋放。這就是它長盛不衰的社會背景。

梁山燈戲有其獨特的舞美藝術。除開逢節日盛會的戲樓演唱,在平常的家戶裏表演中,條件好的家庭,就用木板或方桌搭成臨時戲台,觀眾三麵圍觀,另一麵則掛著擋子。擋子用本地產的藍底白花門簾或鋪蓋連成。戲台上除開擋子,別無他物。

擋子圖案質樸、整潔、清晰、明快,充滿梁山鄉土生活氣息,與梁山燈戲的表演特色互相映襯,給人以親切感。在舞台中心上端,還懸掛著一幅誇張醒目的菱形或扇形梁山年畫,襯托點綴劇情。

這種點綴性、象征性的舞台美術設計,簡潔而獨具梁山民間藝術風格,無論舞台空間大小,或是城市鄉村,都可適用。

過去,梁山燈戲的編劇都是農民,自編自演生活瑣事,包括山鄉風情、田園牧歌、家庭趣事、民間逸聞。劇中人物多是村姑、農夫、樵夫、侍從幫工、小手藝人、算命瞎子、和尚乞丐等下裏巴人。

傳統劇目多是口授心記,短小精悍,但結構寬鬆,利於在演出中隨機再創作,即在故事情節大致不差的前提下,藝人可以在台上臨時開韻子、搭韻子,甚至與觀眾直接對話,這就要求燈戲的道白、唱詞通俗易懂,地方口語突出,且音韻平仄也極富生活氣息和幽默感。

梁山燈戲的劇目較為豐富,總數在200個左右,最具代表性的有《吃糠剪發》、《送京娘》、《湘子度妻》、《請長年》等,這些劇目大都改編自民間戲曲或民間故事。燈戲表演采用方言,唱詞通俗自然,生動活潑,極富生活氣息。

此外,由於燈戲的娛樂性很強,情節誇張,矛盾突出,嬉鬧詼諧,多為喜劇、正劇,但也有悲劇劇目,還有《招女婿》、《賣驢》等新劇目。

梁山燈戲的其劇目相當豐富,總數在200種以上,所以演員們表演起來往往動作誇張,帶有舞蹈的特性,深受當地群眾的喜愛。節慶盛會或者紅白喜事,老百姓們總離不開燈戲。

[旁注]

梁平 位於重慶東北部,重慶下轄的一個縣,原名梁山縣,553年設置,因境內高梁山麓有平壩,更改為梁平縣。境內地勢平坦,溪河縱橫、氣候溫和,有重慶小天府之稱。

教坊 是由唐代至清代,管理宮廷中演出音樂舞蹈及戲劇的組織。教坊為唐宋兩朝官房藝術機構,分別在當時的京城長安、開封。教坊集中了眾多雜技高手。逢有盛會,征調校技,以為國家教坊補充新人。

神歌 我國民歌體裁山歌類的一種,亦稱“晨歌”。主要流傳於四川南部以重慶、宜賓為中心的低山丘陵地區。歌詞以愛情主題為多,常以凝練的手法,勾畫出某種生活畫麵,其結構有四句、六句或多句體三種。節奏節拍組織自由,變化繁複。音調高亢,富有激情。

《三字經》 與《百家姓》、《千字文》並稱為三大國學啟蒙讀物。《三字經》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被奉為經典並不斷流傳。它短小精悍、朗朗上口。其內容涵蓋了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間傳說,所謂“熟讀《三字經》,可知千古事”。

帝王 顧名思義就是其時的當權者。有人忠從,有人利用,有人豔羨,有人嫉妒,有人覬覦,有人怒斥。曆代皇帝上起始創皇帝名號的秦始皇,下迄末代皇帝溥儀,而秦始皇創皇帝名號是來源於三皇五帝。

梁平年畫 屬於民間美術梁平竹簾、年畫、燈戲三絕之一,是梁平人民群眾為慶賀年節而繪製的一種繪畫藝術,約有300多年的曆史,具有深厚的文化價值、曆史價值和學術價值。梁平年畫用浪漫主義手法,大膽的藝術提煉,以驅邪納福、喜慶吉祥、曆史故事等為題材。

[閱讀鏈接]

梁平紛繁的民間藝術樣式中,著名的有梁山藍印花布,其圖案清晰,結構嚴謹,農家常見的門簾、帳簾、圍裙圖樣,如金雞報曉、丹鳳朝陽、喜鵲鬧梅和鬆、竹、梅等,均具有民間獨特的粗獷、樸實風格,給人以濃濃的地域風情。這種藝術樣式,後來演變成梁山燈戲的舞美造型。

祭祀師公舞發展成高山劇

高山劇是在甘肅省武都縣魚龍民間說唱和歌舞表演共存的師公祭神活動中孕育、融合、發展而來。在它的發展過程中,魚龍與周邊鄉鎮的民歌和社火等民間藝術形式是其聲腔與劇種形成的重要的藝術源泉。

高山劇發源地魚龍鎮位於武都區東北部,距縣城55千米左右。這裏群山疊峰、溝壑縱橫,交通運輸非常落後。多種客觀原因的製約與影響,使古時魚龍經濟和文化的發展極其落後自閉。

魚龍曾設立過孔堤縣和孔堤郡,但這並未改變魚龍經濟文化自閉落後的狀態,靠天吃飯的魚龍人因而對神靈有著無比的虔誠與崇敬。他們每到一定月份,就選好吉日,念經、讚神。

讚神用魚龍方言叫“攢神”,就是讓師公子把至少是魚龍境內的各方神靈招集到一處,燒香祭拜,大力讚揚其恩威。讚神的目的是通過讚美之辭讓神靈高興,以保來年的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國泰民安。

在物質和精神生活都貧乏的魚龍人心中,一定時日的師公祭神活動就成了他們精神生活的唯一寄托。在這個少有的集體性活動中,他們或旁觀,或參與到師公子的敲鑼打鼓和連跳帶唱中,心理上既有了神靈保佑下的慰藉,又有了自娛自樂的快慰,同時還緩解了辛苦勞作後的疲乏與苦悶。經過多年的衍變,這種簡單的師公跳唱的表演活動就逐漸形成了高山劇文化產生的源頭。

魚龍民歌種類繁多。依據其表現形式,把它大致可分為社火曲、山歌、回牛歌、酒歌、打夯號子和春官說春曲等幾類。這些唱曲旋律流暢自然,結合當地語音演唱,抒情味很濃。

由於民歌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聯係密切,所以很受人民喜愛。當魚龍的民間祭祀活動由一兩個人的參加逐漸發展至多人參與後,魚龍的民歌便在有意與無意中被人們融入到師公演唱的祭祀神曲之中。

這樣一來,融跳、唱、說、演為一體的師公舞自然而然地正式形成了孕育高山劇文化的土壤。師公舞當屬高山劇把式舞的前身。

在隋唐時期,大規模男著女服、以歌舞表演形式為載體的娛樂狂歡興盛一時。承襲漢魏以來的歌舞舊旨,男著女服在唐戲弄與宋雜劇中已廣泛存在。唐宋初級戲劇中弄假婦人,就是男著女服的裝扮更便於眾人的調弄嬉戲,體現了世俗娛樂的性質。

魚龍雖閉塞落後,但在大的社會現象中卻也受其影響不小。此時,男子跳唱的師公舞中有了“女人”的參與。這種歌舞形式緩解了日常生活中的壓力,取消了男女兩性間的正統防範。

人們在近乎放縱的玩耍中被壓抑、被禁錮的情感得到了宣泄,娛人與自娛的性質表現得更加突出。所以,這種活動在魚龍很快盛行了起來。

至元代,當旦角男扮已成製度化時,說唱與表演共存的把式舞已具雛形。此時師公祭祀活動的性質已有較明顯的轉變,即從單一的娛神轉變為娛神、娛人與自娛的多重性質。

師公祭祀原本是一兩個人的跳唱,發展為多人的參與後,其表演場地已從寺廟小屋轉為打麥場,表演的規模擴大了。更為可喜的是,此時的師公已能在跳唱的間隙隨機表演一些短小的故事,或為逗樂嬉戲,或為教化育人。

高山劇最初的演員此時產生了。從簡單的民間祭祀到歌詠抒情,至元代終於發展為簡單的表演故事的戲劇形式,這是高山劇發展史上的一次飛躍。

甘肅省隴南武都區魚龍鎮有個民間傳說:元未明初時,李文忠將軍途徑魚龍時不但平息了匪亂,而且體恤民情。魚龍人感恩戴德,於是在張灣坪不遠的窄狹子處建一寺廟,叫大安廟,人們尊李文忠為大安爺。並約定每年農曆四月十八為廟會,修建戲樓,唱戲紀念。

不難看出,這種行為其實是祭祀讚神的民俗活動的變異。這個變異具有明顯的進步性,在內容上,這次的讚神活動更接近現實,目的更明確,即誇讚李文忠將軍,使其高興,保佑後人,並讓後人記住他的豐功偉績;在形式上,由打麥場跳、唱、演故事的隨意性,變為文化氛圍濃鬱的舞台戲劇表演形式的正規化。

因為這次的突變與飛躍,魚龍才有了大安廟,有了古戲樓,有了四月十八的趕廟會、唱大戲的習俗。魚龍和魚龍文化因此而被更多的人了解、認識,文化自閉的狀況終於被打破。

每年四月十八前後,魚龍周邊的人們不怕路途遙遠、步履艱辛、跋山涉水前來趕廟會、聽大戲。場麵甚為熱鬧。有聯為證:

借春台廟會看戲朝山人神同樂;

乘農閑時節走親訪友勞逸結合。

橫額為:“名為酬神實則娛人”。

到了清代,戲曲發展進入了鼎盛期。當四月十八的廟會唱戲滿足不了人們共歡同樂的需要時,高山劇把式舞與定旱船、跑竹馬、耍龍燈等春節社火活動真正聯姻。把式舞隊的舞步動作鳳凰三點頭此時終於成型。高山劇在社火的演出中得到了迅速的發展。

社火表演作為一種最受全民歡迎的民俗文化活動,高山劇把式舞隊的加入無疑豐富了它的演出內容。當高山劇曲調在全縣傳唱時,由於有了更多人的參與創造,其唱腔變得更加豐富多彩。場上場下的演出此時也有了一定的規則、程式與講究。

後來,熱愛高山劇文化的魚龍人把高山劇的演出時間推在了每年的正月十五前後,高山劇的演出活動便有了新的習俗與講究。不過,從這種新的習俗中仍能發現其讚神的影子,並能感受到遠古文化帶來的厚重與震撼。

新中國成立後,高山劇獲得了新的發展機遇。隴南地區五一秦腔劇團創作、排演了一大批高山劇劇目參加全省戲劇調演活動,產生了較大影響。

作為“以歌舞演故事”的戲曲劇種,劇本是一個劇種的根本和靈魂。一個劇種要想在戲曲舞台上立起來,必須要有能夠經得起時間考驗的一批好劇本。

特別是1975年創作、排演的現代高山劇《開鎖記》,參加了全國文藝調演,使隴南高山劇走向了全國。從此,高山劇被確定為我國360多個劇種之一。

隴南地區五一秦腔劇團繼續對高山劇進行探索和研究,先後創作和排演了現代戲《婆媳情》和曆史劇《西峽頌》,使高山劇的發展取得了新的成就。

由楊忠全、賈學剛等創作的現代戲《山村別》、《醉虎》,短小精悍,選材立意新穎深刻,人物性格鮮明突出,故事情節簡練緊湊,矛盾衝突尖銳激烈,非常感人。

參加第二屆中國秦腔藝術節暨西北地方戲曲彙演的三出戲《縣長吃麵》、《錦屏山下》和《蘇武歸漢》標誌著高山劇已走向成熟。

現代高山劇《縣長吃麵》反映剛參加過排汙工程勞動的副縣長謝絕海鮮大宴而來飯館吃麵,在一碗麵中突現出自省、自勉、自勵的公仆形象,真所謂“

酒店觀世事,杯中有乾坤。

為官真公仆,方暖萬民心。

高山劇《錦屏山下》反映外出打工的山裏人王大川回家探親,途中拾得現金卻被人冒領。失主山村姑娘春燕聞知此情,痛不欲生,原來這是鄉親們為她湊的贖身錢。王大川深表同情解囊而去,而冒領此錢的卻正是春燕的戀人唐雲。最後春燕拋棄了唐雲,隨大川回鄉。劇情在高尚與卑劣的反差中一步步演進。

在《錦屏山下》中,舞蹈表演采取了意象轉換的方式,歌舞隊進入劇情伴唱伴舞,一會兒表示群山,一會兒表示花木,一會兒替代劇中有關人物,與男女主角對話或對唱,顯得非常靈活,又能烘托氣氛。

舞台美術設計方麵,無論是錦屏山下的山石、河流、花草、樹木,還是北海邊上的藍天、白雲、穹廬、氈墩,都很簡潔優美,創造了典型環境。

這一切都表明,高山劇已經走向成熟,已經有了比較完整的唱腔體係和表演程式,不僅能演曆史劇,而且能演現代戲,不僅能演折子戲,而且能演大本戲。

新編古典高山劇《蘇武歸漢》通過讚揚蘇武魂係漢室的高風亮節和胡女以死徇情的俠肝義膽,表現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團結的美好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