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班子——湖南湘劇(3 / 3)

衡陽湘劇的表演藝術主要有昆腔戲動作細膩、舞蹈性強的風格;高腔戲動作古樸,泥土氣息濃,唱、念多的風格以及彈腔戲動作規範化程度高,多用程式、大段板式變化的唱腔或整段念白手段刻畫人物的風格。

衡陽湘劇現行的角色行當分為生、花、旦三大行。其中生行又分老生、正生、小生,花行又分大花、二花、三花,旦行又分正旦、老旦、小旦,共9個行當故稱“九人頭”。

老生偏重靠把戲和拐杖戲。靠把戲多扮演年高位重人物,重功架氣度,以紮靠和把子功見長;拐杖戲表現年老體衰、老態龍鍾的人物,戴白胡子,拄拐杖,唱做並兼,尤重白口。正生戲路較廣,偏重唱功做功。小生行多扮演儒生及青年文官武將等人物,演唱時本嗓和假嗓交替運用,唱,做,念、打,缺一不可。

大花行多扮演忠臣良將、草莽英雄、奸臣、小人,唱念運用霸音、虎音、炸音。二花行多飾演性格豪爽、勇猛、憨直、機趣或凶殘的人物,重武功身法,以配戲為主。三花行道白以衡陽方言為主,還有蘇白、山西白、京白和湖北話等多種地方語言。

正旦多扮演貞婦、烈女,表演端莊穩重,小旦戲路較寬,角色身份、年齡不一,要求唱、做、念、打俱全。老旦以配戲為主,角色有貧富之分。這些行當雖然嚴謹規範,但曆代的衡陽湘劇藝術家,卻可以利用行當的表演程式,表現不同人物的情感,刻畫不同人物的個性。

衡陽湘劇著名的有5大本高昆混合演唱的劇目,即青、紅、綠、白、黃。青即《青梅會》,表現劉備、曹操煮酒論英雄的故事;紅即《紅梅閣》,講述李慧娘的故事;綠即《綠袍相》,講述劉湛與徐月娘的故事;白即《白兔記》,講述劉智遠的故事;黃即《黃金印》,講述蘇秦六國封相的故事。

衡陽湘劇的傳統表演藝術,既有豐富的程式,又能突破程式;既有角色分行,又不受行當的局限;而是從生活出發,塑造出不同人物的藝術形象。

【旁注】

流派 原指水的支流,後主要指學術、文化藝術等方麵有獨特風格的派別。比較有代表性的流派有表現主義流派及新古典主義流派等。音樂的流派有很多不同的劃分方式,這些分類方法通常是有爭議的。許多相類似的風格會重疊。

《鎖南枝》 曲牌名。是一出著名的民間小調,屬南曲雙調,早在明代中期已流行。可用作小令,或用作過曲。《九宮大成譜》中字數定格為9句35字。有兩種調子﹕一種字句短而較零碎﹐一種長短夾雜。歌聲不同。

雜劇 最早見於唐代,意思和漢代的“百戲”差不多,泛指歌舞以外諸如雜技等各色節目。“雜”謂雜多,“百”也是形容多;“戲”和“劇”的意思相仿,但都沒有今天“戲劇”的意思。到了宋代,“雜劇”逐漸成為一種新表演形式的專稱,包括有歌舞、音樂、調笑、雜技。

《思凡》 是川劇傳統經典折子戲,說的是小尼姑色空不堪空門寂寞之苦,向往人間生活,有一次趁庵中無人,脫掉袈裟,悄悄逃下山去的故事。是川劇名家競華、沈鐵梅的看家戲,其中“下得山來好快活”唱段,是川劇名段,廣為傳唱。該劇是川劇高腔的典劇目,其唱腔是一大看點。

龍膺 字君禦,武陵人。明朝人,官至南京太常寺卿,膺所作詩賦頗多,兄襄為之選,取卷首有《九芝賦》,名曰《九芝集選》凡12卷。《四庫總目》又工曲,有《藍橋記》傳奇一本,《曲錄》並傳於世。

傳奇 文體之一。多情節離奇或人物行為不尋常的故事,14世紀中期至20世紀初,從宋元南戲和金元雜劇發展與豐富起來的我國戲曲藝術。劇本體製有許多新的創造,表演藝術在明代中期以後達到了高峰,從而構成了我國戲曲繁榮發展的新階段。

《水滸》 即《水滸傳》,又名《忠義水滸傳》,由施耐庵著,羅貫中編次。中國古典文學“四大名著”之一。它是漢語文學中最具備史詩特征的作品之一。是我國曆史上最早用白話文寫成的章回小說之一。是一部以描寫古代農民起義為題材的長篇小說。

京白 京劇中比較常見的念白方式,花旦、醜角用的較多,其他行當攙雜著有一些。“京白”,不是普通說話,裏麵的技巧也不少。京白運用語言的技巧很高,表演講節奏、有張力,讓人耐聽。梅蘭芳、荀慧生的念白都非常著名。

【閱讀鏈接】

湘劇是唯一的“湘”字劇種,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著600年曆史。汪輝便是這一國家級“非遺”的代表性傳承人。

汪輝聲音洪亮、粗獷,善演老生,也可唱花臉;而他演小品的經曆,使得表演更是爐火純青、惟妙惟肖,尤其在現代劇中,把小品表演中詼諧和生活化的細節加入其中,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1999年,他接任市湘劇院演出長沙湘劇團團長,在自己輕車熟路的“小品”中有機地揉入湘劇,打開了演藝市場,擴大了湘劇影響。

曲藝傳承推動湘劇發展

湘劇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各個曆史時期都湧現出了許多著名的藝人。20世紀20年代,湘劇就進入了多聲腔劇種的成熟期,這一時期名伶輩出,如譚保成、王華運、徐紹清、陳綺霞等著名藝人,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譚保成被譽為“怒目金剛”,他5歲跟父親在戲班舞刀弄棒,7歲正式拜師學藝。15歲後,譚保成登台演出了《父子會》、《白良關》、《金水橋》、《姚期梆子》、《五台會兄》等10餘出武淨戲。

1952年10月,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在北京舉行。譚保成在衡陽湘劇昆腔戲《醉打山門》中飾演花和尚魯智深,他以別具一格的金雞獨立的造型,堅持40分鍾,一口氣打倒十八羅漢,頓時贏得全場長時間的掌聲。

演出結束後,京劇名家梅蘭芳到後台看望演員,他握住譚保成的手說:

祝賀你演出成功!《醉打山門》這個戲我們京劇裏也有,沒有你這麼演法的,你的演出可以說是別開生麵。

當時,蘇聯戲劇家奧布拉茲卓夫看了譚保成的表演後,嘖嘖稱奇,非常讚賞譚保成的演技,對他能完成這些“高、難、深”的動作讚歎不已。

奧布拉茲卓夫對此充滿好奇,回國後,他在莫斯科的報紙上著文予以介紹,稱譚保成的表演是“魔鬼的藝術”,盛讚《醉打山門》中的魯智深,演得鬼斧神工,美妙絕倫。

在此期間,譚保成與劇作家協作,改編了演出了許多傳統的劇目,如《置田莊》、《張飛滾鼓》、《三闖轅門》等。他大膽革新,敢於設計新唱腔,在票友中有“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美譽,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

1955年冬至1956年春,譚保成在湖南戲劇舞台上又爆響了一聲驚雷。他在《雁門關》中演楊六郎,在《置田莊》中演尉遲恭,在《審假旨》中演張守信,在《蘆花蕩》中演張飛,贏得了湖南省戲曲界的普遍讚譽。

王華運,湘劇小生,因為演周瑜而被人們稱為“活周瑜”。1922年12月,因為家境貧困,他進入私人開辦的湘劇科班學校華興科班,拜習湘劇藝人粟春林為師學習武小生行當。

1926年,王華運出科後即受聘於福春班,在大河邊和益陽地區各個鄉鎮演出。

這些鄉鎮的老百姓大多是湘劇戲迷,見識廣,眼光刁,一旦覺得哪出戲不對胃口,輕的是喝幾聲倒彩,實在無法忍耐的就扒下腳上的草鞋扔向戲台,一點也不給演員台階下。所以,“大河邊的戲難唱”這句話曾在湘劇界叫得很響。

王華運天生一副好嗓子,加之扮相俊俏,在大河邊唱了一年戲便聲名鵲起。王華運戲路很寬,善於塑造人物,特別是他演《借箭打蓋》中的周瑜、《翠屏山》中的石秀,引得觀者如雲,場場爆滿。

王華運很快成為湘劇界一位文武全才的著名小生,與當時紅極三湘的小生泰鬥、師兄吳紹芝齊名,兩人分別被戲迷稱為“活周瑜”、“活石秀”。

王華運還是舊時藝人中少有的秀才。他曾進長沙明德中學讀夜校,是徐特立的學生。因為經常翻閱《辭海》,人稱王“辭海”。

“九一八事變”後,王華運倡導湘劇界同仁佩戴“共赴國難”的袖章,與著名湘劇藝人羅裕庭一起,參與創作揭露日寇侵華罪行的《倭奴毒》。這出戲後來在長沙6家劇院輪流演出,轟動一時。

同時期還有被譽為“活廣才”的徐紹清,他14歲時到長沙市金剛鎮三元宮老案堂戲班,先後拜彭申賢、暨鎮保為師,學唱須生行當。經過3年磨煉,他憑著洪亮寬厚的嗓子,融唱、念、做、打於一身,發展了大靠須生的演唱藝術,並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風格。

抗日戰爭時,徐紹清參加了田漢組織的湘劇抗敵宣傳隊,擔任第二隊隊長。這期間,徐紹清帶領演藝人員艱苦跋涉,深入到湖南、貴州各地農村集市,上演愛國鋤奸題材的《江漢漁歌》,並自編自演《罵漢奸》等劇目,深受群眾喜愛。

長沙淪陷後,徐紹清輾轉流亡到桂林,組織嶽雲湘劇團,演出新編曆史劇《史可法》等戲,繼續開展抗日宣傳。這期間,他還參加了歐陽予倩、田漢等人組織的西南戲曲展活動。

1952年,北京舉行全國戲曲會演,由徐紹清主演的《琵琶上路》獲表演金獎,一時間轟動京城。在劇中,他扮演張廣才,把一個救貧仗義、愛憎分明的老人演得活靈活現,動情處聲淚俱下。

陳綺霞,11歲時進入長沙同春園湘劇班,師從梁榮盛、何兆祥學戲。

1938年,著名劇作家田漢在湖南組織發動湘劇藝人,成立湘劇抗敵宣傳隊。不久,陳綺霞加入宣傳隊,成為一名文藝戰士。翌年,陳綺霞和田漢的胞弟田洪結婚,成為田家的主要成員。在田漢和田洪的影響下,她從一個普通藝人逐漸成長為新的戲劇工作者。

1940年左右,正是抗日戰爭艱苦時期,陳綺霞配合田漢和田洪,演出了許多的抗戰戲劇。她在《江漢漁歌》中飾演阮春花,在《新武鬆》中飾演潘金蓮,在《土橋之戰》中飾演邢夫人,在《新會緣橋》中的飾演癱婦,從家庭主婦到劇團主角,其艱辛程度可想而知。

新中國成立之初,陳綺霞積極協助田洪,籌建部隊領導的洞庭湘劇工作團,她仍是劇團的主要演員。這期間,除重排《江漢漁歌》等劇外,她又在《九件衣》中擔任女主角申娘,在部隊演出近百場。

1957年,陳綺霞到郴州湘昆劇團擔任老師。1963年她被調回湖南省湘劇院工作,直至離休。

欣欣向榮的湘劇除了老一輩藝人無私的貢獻之外,同樣也與新一代藝人的不懈努力分不開。在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後,湘劇界出現了著名青衣左大玢、彭俐儂著名表演家。

著名青衣左大玢是湖南省湘劇院著名演員,他1954年入湖南省湘劇團演員訓練班,從師孔豔蘭學習青衣,後來,得到鄭福秋親自傳授。

20世紀80年代初,左大玢在電視劇《西遊記》中飾演觀世音菩薩,獲得廣泛好評。

1986年,左大玢獲全國現代演唱藝術獎。1988年,她因主演《鳳簫怨》獲第六屆中國戲劇梅花獎。

左大玢的代表劇目有《百花贈劍》、《拜月記》、《斷橋》、《打雁回窯》、《楊門女將》、《郭亮》、《園丁之歌》等。

青衣花旦彭俐儂是著名湘劇表演家,祖籍湖南長沙。彭俐儂自幼隨父親彭菊生學藝,早年受湘劇藝人吳紹芝指點,後來又拜湘劇藝人蕭全祥學戲。

彭俐儂改革了湘劇旦角高腔的傳統唱法,用真假嗓相糅合,克服一味隻求高尖聲喊,以致字不清、腔不美的唱法,追求字正腔圓,聲情並茂。她的高腔唱來如行雲流水,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

彭俐儂擅長青衣和花旦,22歲就已名振三湘,從藝40多年,她出色地塑造了趙五娘、王瑞蘭、白素貞、柳迎春、百花公主、黃秀蘭、嶽鄉英、潘亞雄、江姐、石奶奶等不同時代、不同年齡、不同性格的婦女形象。

彭俐儂的代表劇目有《雙拜月》、《打雁回窯》、《打獵回書》、《江漢漁歌》、《琵琶上路》、《拜月記》等。其中《琵琶上路》獲第一屆全國戲曲會演大會二等表演獎,主演的《拜月記》在1957年攝製成電影,是湘劇的第一部電影戲曲藝術片。

湘劇傳承人夏傳進是湖南省湘劇院著名演員,擅長扮演須生行當。衡陽市藝校湘劇科中專畢業,師承著名湘劇藝人譚保成。

1987年10月,夏傳進與譚保成代表湖南省參加中國第一屆藝術節,與譚保成同台表演湘劇昆腔《醉打山門》,獲得了各人媒體的高度讚揚。

在湘劇的整個發展過程中,正是因為這些湘劇優秀藝人的存在,使得湘劇一直都處於比較興盛的時期。

這些藝人不但前赴後繼的傳承湘劇這種藝術,而且還對湘劇的豐富遺產進行挖掘、整理,上演劇目由200多個增至400多個,並及時搶救了行將失傳的劇目320多個。重點加工整理了《拜月記》、《追魚記》、《撥火棍》、《水牢記》、《金丸記》、《玉簪記》、《黃飛虎反五關》、《金沙灘》、《六郎斬子》、《百花公主》等60多個劇本,《拜月記》、《生死牌》拍攝成舞台藝術片。

進入21世紀以來,活躍在湘劇舞台的保留劇目有《琵琶記》、《拜月記》、《百花贈劍》、《醉打山門》、《一天太守》、《鬧嚴府》、《借靴》等。此外,湖南省湘劇界又創作演出了現代戲《古畫雄魂》、《紅舞吧》、《李貞回鄉》,都收到良好的社會效益和和經濟效益。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由於種種原因,湘劇的演出空間日益萎縮。進入21世紀以後,湖南省各湘劇劇團克服種種困難,創作演出了不少膾炙人口的現代戲,並一度獲得美好聲譽。

湖南省各縣市有關部門,以及部分藝人開展了保護和繼承湘劇的工作。

2009年1月,湖南省有關人士向政府部門提交了扶持戲曲動漫產業發展的建議書,呼籲對戲曲動漫產業的發展給予政策扶持。

意見書說,就在我國傳統戲曲文化出現空前危機的時候,國外動漫人士卻意外地發現了它的魅力。日本正在瘋狂搶注中國古典名著商標,光是《三國誌》係列遊戲就不下30款。美國也將中國觀眾耳熟能詳的《楊家將》、《西遊記》等搬上了好萊塢舞台。

有關人士認為,發展湘劇戲曲動漫,湖南本土比國外動漫人更具優勢。這主要體現在3個方麵:

第一是品牌優勢,湖南擁有廣大的戲曲戲迷群,戲曲本身就有品牌效應。第二是民族效應,戲曲劇目的故事、題材及敘述都非常經典,在此基礎上稍加改編,就能獲得很好的動畫故事。第三是題材優勢,因為每部戲都有自己穩定的戲迷。

此外,戲曲題材還具有可重複再生的特點,具有豐富的劇目題材可供發掘。他們還認為,當務之急的是,政府應加大對動漫戲曲工程的支持力度,給予政策支持和資金投入。

相關人士還提出了一份湖南戲曲動漫產業發展的規劃方案。其中包括建立戲曲經典原創動畫研究所;開展地方戲曲經典折子戲彙演、展演;修建戲曲動畫卡通劇團展演劇場;建立戲曲動畫人才培養學院,培養複合型人才;扶持戲曲動畫出版等衍生產業群企業的發展。

與此同時,長沙市為了拯救湘劇以及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市公布了《關於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隨後,有關部門選擇長沙湘劇、長沙彈詞作為試點,開展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普查摸底工作,以便在此基礎上建立市和區、縣兩級名錄體係。

“意見”指出,任何公民可提出湘劇代表作項目申請。申報者須提交以下資料:

第一,申請報告,即對申報項目名稱、申報者、申報目的和意義進行簡要說明;第二項目申報書,即對申報項目的曆史、現狀、價值和瀕危狀況等進行說明;第三,保護計劃,即對未來五年的保護目標、措施、步驟和管理機製等進行說明。

在當年,市財政還安排了保護工作專項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各區、縣也將保護工作經費納入財政預算。

有關部門還鼓勵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和團體進行傳習活動。通過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使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的傳承後繼有人。

與此同時,為防止湘劇的珍貴實物和資料流失,有關部門還鼓勵民間團體、社會組織和傳承人,建立專題博物館收藏和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實物、資料。

2006年5月20日,湘劇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無疑為湘劇的保護與弘揚,提供了持續的動力。

【旁注】

魯智深 是施耐庵所著《水滸傳》中的人物。生活在北宋年間,原名魯達,當過提轄,又稱魯提轄。綽號花和尚。後與楊誌、武鬆占領二龍山擔任大頭領。在梁山泊一百單八將中排第十三位,星號天孤星,梁山上司職步軍總大將。死後追封義烈照暨禪師。

梅蘭芳 (1894~1961),名瀾,又名鶴鳴,乳名裙姊,字畹華,別署綴玉軒主人,藝名蘭芳。近代傑出的京昆旦行演員,“四大名旦”之首,“梅派”藝術創始人;同時也是享有國際盛譽的表演藝術大師,其表演被推為“世界三大表演體係”之一。他的代表劇目有《貴妃醉酒》、《霸王別姬》等。

張飛 三國時期蜀漢名將,字益德,幽州涿郡人氏,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張飛以其勇猛、魯莽、疾惡如仇而著稱,雖然此形象主要來源於小說和戲劇等民間藝術,但已深入人心。

周瑜 (175~210),字公瑾,漢末名將,廬江舒縣人。周瑜率江東孫氏集團軍隊與劉備軍隊聯合,赤壁之戰大敗曹軍,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礎。正史上周瑜“性度恢廓”、“實奇才也”,範成大譽之為“江左風流美丈夫”。

吳紹芝 (1902~1944),湘劇演員,工小生。湖南寧鄉人。 9歲入長沙華興科班,習唱功老生,藝名華欽。出科後曾拜言桂雲為師。扮演《天水關》的諸葛亮,極能傳神。吳紹芝 兼長窮、文、富、武諸小生戲,跌打翻撲,身手矯捷,有“飛天小生”之譽。

《辭海》 是我國最大的綜合性辭典。“辭海”取“海納百川”之意。《辭海》是以字帶詞,兼有字典、語文詞典和百科詞典功能的大型綜合性辭典。辭海二字源於陝西漢中著名的漢代摩崖石崖《石門頌》。

史可法 (1601年~1645年),明末政治家,軍事統帥。字憲之,又字道鄰,祥符人,明南京兵部尚書東閣大學士,因抗清被俘,不屈而死,是中國著名的抗清名將。南明朝廷諡之為“忠靖”。其後人收其著作,編為《史忠正公集》。

田漢 (1898年~1968年),原名壽昌,曾用筆名伯鴻、陳瑜、漱人。湖南省長沙縣人。話劇作家,戲曲作家,電影劇本作家,小說家,詩人,歌詞作家,文藝批評家,社會活動家,文藝工作領導者。我國現代戲劇的奠基人。多才多藝,著作等身。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詞作者。

青衣 正旦,俗稱“青衣”,因所扮演的角色常穿青色折子而得名。主要扮演莊重的青年、中年婦女,表演特點是以唱功為主,動作幅度較小。行動比較穩重。念韻白,唱功繁重。

梅花獎 是我國戲劇表演藝術最高獎,每兩年一評,旨在表彰在表演藝術上取得突出成就的中青年戲劇演員。創於1983年,最初每年一評,自第14屆起由中國文聯和中國戲劇家協會共同主辦,自第11屆起增設二度梅,自第17屆起增評民間職業劇團的演員。

江姐 著名革命女烈士。江姐是對著名的革命烈士江竹筠的愛稱,曾用名江誌煒。1948年6月14日被捕,被關押於重慶軍統渣滓洞監獄,受盡酷刑仍堅不吐實,1949年11月14日被敵人殺害並毀屍滅跡;另有同名歌劇、評劇、越劇以及電視連續劇等。

《撥火棍》 《打焦讚》,京劇劇目。又名《演火棍》及《打韓昌》。有與《打孟良》連演者,是《打孟良》的續篇。九陣風代表作。取材於《小掃北》鼓詞。漢劇、桂劇、滇劇、河北梆子均有《焰火棍》,川劇、湘劇有《撥火棍》,豫劇有《三打》,秦腔有《紅火棍》。

拜月記 又叫拜月亭,越劇古裝劇,南戲四大名劇之一,元代施惠原著,為南戲新編係列劇目之一;故事源自關漢卿的《閨怨佳人拜月亭》雜劇;評劇由劉鴻儒移植於湘劇版本;此劇目為著名表演藝術家李憶蘭、小花玉蘭的代表劇目。

《西遊記》 是我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作者吳承恩,成書於16世紀明朝中期,主要描寫了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悟淨師徒四人去西天取經,曆經九九八十一難的故事。《西遊記》被翻譯成多種語言。書中孫悟空這個形象,以其鮮明的個性特征,在中國文學史上立起了一座不朽的藝術豐碑。

【閱讀鏈接】

《湘劇名伶錄》是範正明編纂的一本關於湘劇藝術家的書籍。介紹了湘劇藝人們各自的藝術特點和拿手好戲,以及他們在表演藝術上的特殊技藝。

《湘劇名伶錄》記錄的雖然是一些普通湘劇藝人的生平,內容也有詳有略,篇幅有長有短,但它們組接起來,卻形成了一部了不得的內容生動的湘劇演劇發展史。從書中所載湘劇藝人們的簡曆中,讀者不僅可以看到湘劇藝術在不同曆史時期的表演、聲腔、劇目等情況,更可覺出清晰的、生動的湘劇演劇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