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苑拾英——地方戲劇2(1 / 3)

戲苑拾英——地方戲劇2

新昌調腔保留了固有特色

新昌調腔是古老的戲曲聲腔之一,又名“掉腔”、“紹興高調”、“新昌高腔”,以新昌為中心,流布於浙東紹興、蕭山、上虞、餘姚、嵊縣、寧海等地。

由於新昌調腔長期在浙東山區活動,演員又多來自新昌、寧海、奉化交界處的山坑冷嶴,受外來影響較少,依然保留其固有特色,對餘姚腔探索研究有一定價值。

明代,越地出現調腔,調腔一名最早見於明末清初紹興人張岱《陶庵夢憶》:

朱楚生,女戲耳,調腔戲耳。

張岱《陶庵夢憶》所說的朱楚生,是當時著名的調腔戲演員,女戲是指唱新昌調腔的女戲子。

新昌調腔以其“不托管弦、徒歌幹唱、人聲幫接、鑼鼓伴奏”為其演唱特點。新昌調腔流行於舊紹興府、台州府所屬各縣和寧波、舟山、溫州及浙西等部分地區。

到了清代,新昌調腔的班社可謂遍地開花,單是新昌一地就有宋鳳台、老鳳台等幾十家演出團體。當時有句俗語叫:

年終封箱,演員返鄉,

說聲做戲,即可登場。

由此可見當年盛況。

清代初期,新昌調腔進入全盛期,以杭州為中心向四外流傳。曲牌體、唱腔有調腔、昆腔、四平,以調腔為主,並有幫腔,是紹興地區唯一以南北曲為劇本。明末至清多中葉,新昌調腔與昆腔一起在紹興盛行。

清代末期,昆腔趨向衰落,而新昌調腔獨受寧、紹、溫、台一帶觀眾歡迎。紹興城裏有群玉班,新昌先後有老鳳台、鳳舞台、大通元,俗稱有12副半新昌調腔班,從業人員達200人。

1959年,新昌縣成立專業高腔劇團,調腔即以新昌高腔之名入載典籍。雖曆經曲折,新昌調腔仍活躍於舞台。

新昌調腔的唱腔係曲牌聯套體,在長短句中偶爾有三、四、五、六、七言的不同疊句。唱時每句句尾大多采用一字或數字幫腔,或遲一拍用不同旋律重複句尾幾字,幫腔都由樂隊以人聲幫和,每個樂句的旋律趨向下滑,故有人認為調腔即掉腔的訛音。

新昌調腔的伴奏不用管弦,隻有打擊樂,分文武場,不同音色的文武場打擊樂器有28種之多,後因受當地昆腔和亂彈劇種影響,在極少數折子戲中增加了笛子及板胡伴奏,仍保留尾音幫腔,演員稱它為“四平”。

新昌調腔音樂可分為劇唱音樂和場麵音樂兩部分。劇唱音樂由文、樂兩者構成。文就是唱辭,樂就是唱腔。劇唱的文體以曲牌為基本結構單位。

新昌調腔唱詞嚴謹,曲牌豐富,傳統曲牌360多個,分套曲和隻曲兩大類。套曲由多個曲牌按一定規律連綴而成,有點絳唇套、新水令套、一枝花、九轉套、梁州序套等32套。

隻曲是由單一曲牌作反複演唱,有桂枝香、孝順歌、駐雲飛、風入鬆、急三槍等37支,其中,風入鬆、急三槍兩支連綴體中,竟還能找到唐宋時期古典歌舞踏歌和轉踏的遺響,真是彌足珍貴。在浙江各路調腔曲牌中,新昌調腔曲牌最為豐富。

新昌調腔不用管弦伴奏,僅以打擊樂配合演出,後因受昆曲和亂彈的影響,在少數折子戲中采用笛子和板胡伴奏。調腔的伴奏樂隊構成極為簡單,僅由6人組成,負責鼓板、小鑼等的演奏。

現代的新昌調腔唱腔中已夾雜著各種各樣的樂器,這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逐漸變化而成的。

新昌調腔劇目豐富,貫穿了整部戲曲發展史。有始於北宋的目連戲、始於宋南渡時的老南戲、形成於元代的元雜劇、明清時期的傳奇劇,直至近現代的新編曆史故事劇和現代劇。

新昌調腔劇團又是全國唯一能演元雜劇《北西廂》、《漢宮秋》的表演團體。

目連戲是我國最早的戲曲表演形式,而新昌調腔目連戲在我國目連戲大家族中具有獨特的地位,在167出劇目中,人無我有的曲目多達72出。特別是《無常》和《女吊》深受魯迅先生的喜愛,並撰文對唱腔、表演、音樂、服飾等作了詳細介紹。

新昌調腔演唱風格獨特,最有代表性的是幹唱、幫腔和疊板。其中幫腔是演員在演唱時,唱腔的句尾由後場幫唱或接唱。

它既不是簡單的一唱眾和,更不是其他戲劇中常用的那種幕後合唱,而是根據劇中人當時的心理狀態和典型環境有規律、分層次地予以應和。同樣一句唱詞,在新昌調腔中通過幫腔這一形式,就能達到其他音樂所達不到的藝術效果。

幹唱是一種“不托絲竹,鑼鼓助節,前場啟齒,後場幫接”的古老唱腔形式,如果沒有相當高的演唱技巧,是難以把握的。

新昌調腔還有一個獨特的曲譜符號蚓號,因形似蚯蚓而得名。它附注在古抄劇本的唱句之旁,是一代一代的新昌調腔老演員積累並輾轉相承的,調腔演員就是根據這些特定的曲牌和蚓號唱出不同的腔調的。

新昌調腔由於其獨特的表演形式和唱腔風格,不但古戲演得好,貼近生活的現代戲演來也十分得體,所有通過新昌調腔排演的劇目不但深得戲曲界專家學者的好評,廣大人民群眾對此也喜聞樂見,檔次之高,居南方片折子戲之首。

[旁注]

《陶庵夢憶》 明代散文家張岱所著,其中所記大多是作者親身經曆過的雜事。《陶庵夢憶》將種種世相展現在人們麵前,如茶樓酒肆、說書演戲、鬥雞養鳥、放燈迎神以及山水風景、工藝書畫等,構成了明代社會生活的一幅風俗畫卷,是江浙一帶的《清明上河圖》。

孝順 原指愛敬天下之人﹑順天下人之心的美好德行。後多指盡心奉養父母,順從父母的意誌。《國語·楚語上》:“勤勉以勸之,孝順以納之,忠信以發之,德音以揚之。”古講孝道,孔子和孟子都說要孝,但不一定要順。該順則順,不該順時就一定不能順。

目連戲 發源於弋陽江地區,因名“弋陽腔”,簡稱“陽腔”,所以又稱“高淳陽腔目連戲”。曾經流傳於江西、安徽、江蘇、浙江等省,是我國唯一的曆史宗教戲。目連戲是以《目連僧救母》而得名,是我國最古老的戲曲劇種,堪稱戲劇鼻祖。

[閱讀鏈接]

新昌調腔其出處尚存爭論,一說是明代餘姚腔的遺音,另一說是出自弋陽腔,或受弋陽腔影響。由於調腔長期在浙東山區活動,演員多來自新昌、寧海、奉化交界處的山坑冷嶴。

新昌調腔是我國戲曲的活化石。調腔是元代統一後北曲南移,南腔北上,南北聲腔交流的產物,約有600百多年的曆史。明代著名文學家張岱在《陶庵夢憶》中就連誇調腔妙絕、又複妙絕。

勸人反省的永康醒感戲

醒感戲,又名“省感戲”,產生於浙江省永康縣,後流播磐安、縉雲、義烏、武義、東陽、金華等地,是一種“勸人反省,導人歸正”,直接為道教、佛教服務的戲曲劇種,被稱為“亞儺戲”。

因醒感戲第一個上演的劇目為《毛頭花姐》,故也叫“永康毛頭花姐戲”。淵源於當地的民間傳說、民歌、小調,在發展過程中,也受了侯陽高腔、鬆陽高腔的影響,從中吸收了一部分劇目和音樂。所唱曲牌如駐雲飛、山坡羊等,大抵來自侯陽高腔。

永康位於浙江中部,道教淵源久遠。道士們為了更好地滿足廣大齋主和觀眾日益提高的娛樂需求,他們借助戲劇形式,編演以超度幽靈為內容、能為內增法事服務的特殊劇目,這種戲既保留了民間道教和佛教的各種法事手段,又大致具備戲曲的歌舞演故事的條件。於是,類似儺戲、目連戲的道教儀式劇——醒感戲便應運而生,明代已開始盛行。

東晉神仙家、煉丹家葛洪首先將流行在漢代的黃初平、黃初起,就是黃大仙的仙跡寫入他的《神仙傳》。葛洪還在反映西漢曆史的《西京雜記》中寫了《東海黃公》的故事:

東海人黃公,年輕時練過法術,能夠抵禦和製伏蛇、虎。他經常佩帶赤金刀,用紅綢束發,作起法來,能興雲霧,本領很大。

到了老年,氣力衰疲,加上飲酒過度,法術失靈。秦朝末年,東海出現白虎,黃公仍想拿赤金刀去鎮服它,可是法術不起作用,反被白虎咬死了。

關中一帶的民眾根據這個故事編成節目來表演,後來漢代皇帝把它采入宮廷,作為角抵戲的一個節目。東漢文學家張衡的《西京賦》描寫它演出時的情況是:

東海黃公,赤刀粵祝,冀厭白虎,卒不能救,挾邪作蠱,於是不售。

《東海黃公》成為我國初創戲曲蚩尤戲的代表作。黃帝南巡永康石城山,鑄鼎製兵,終於打敗了強大的九黎族首領蚩尤,為了紀念黃帝的豐功偉績,後人以蚩尤戲的形式進行表演,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