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苑拾英——地方戲劇2(1 / 3)

戲苑拾英——地方戲劇2

以月琴為伴奏的丁丁腔

1680年前後,太平歌興起於徐州北部微山湖畔的厲灣、季堡和西李一帶,以後在徐州廣泛流行。

它原是村民自娛自樂的歌謠,後在發展中不斷完善,由獨唱、對唱而合唱,發展為戲劇形式,主要伴奏樂器為月琴,以其聲“叮叮咚咚”清脆悅耳,遂以“丁丁腔”命名。

20世紀初,杜子平在《春草茸茸》裏有對丁丁腔的描寫,同時,對其發祥地及形成的時間均作了記述。有詩為證:

悠揚婉轉數丁丁,十八九腔七二哼,

泊孕明清漕運日,彭城利國亮童聲。

《江蘇戲劇誌》中有關於丁丁腔的詳細記載:明末清初地處大運河、微山湖一帶的銅山利國、季堡、厲灣等經常停泊由南方往京城漕運糧食的船隻,船上有很多會唱南方小調的人。當地農民耳濡目染漸漸地學會哼唱,久而久之形成這一樣式。

丁丁腔在初始階段,演員拉綾子擺地攤,又叫“兩人戲”或“對子戲”。一生一旦,生為外角,旦為裏角,唯旦角也多由男子裝扮,腳踩墊子,頭戴額飾,腰係裙子,兩鬢插花,手持彩扇或羅帕。生角手持扇子,衣著簡樸,二人邊舞邊唱。

程福仁,原籍河北,他是丁丁腔名藝人。1886年從河北來銅山利國西裏村。因對丁丁腔感興趣,故留村定居,並拜藝人孫廣珍祖父為師。

20世紀初,程福仁曾帶班在徐州城內黃河灘一帶演出,是已知丁丁腔形成以來的首次入城演出。程福仁除演女角外也演男角,有較深厚的基本功。他嗓音洪亮,吐詞清晰,表演粗獷樸實,具有濃厚的泥土氣息。

演唱前,程福仁常持花傘、折扇,翻跟頭、劈叉、撲蝶,做跑四門等高難動作,很受觀眾歡迎。程福仁曾吸收評劇、京劇、評彈中的一些優美曲調,重新設計充實了《鬧書館》、《降香》、《站花牆》等曲目的曲調。他授徒不但教丁丁腔曲調,還教吹、打、彈、拉各種伴奏樂器。

後來,因受京劇、江蘇梆子、柳子、拉魂腔等戲曲藝術的影響,丁丁腔也發展成為戲劇形式。

20世紀40年代始,已有丁丁腔劇團,但民間仍多有藝人保留曲藝的地攤形式。傳統劇目有《站花牆》和《梁山伯下山》等。

新中國成立後,此劇種在當地逐漸演唱起來,有的還成立了小戲班,重新登上舞台,利國鄉成立了業餘丁丁腔劇團。

當地藝人又編演了《土地還家》、《一家光榮送參軍》、《新結婚》和《挑福》等宣傳土地改革、婚姻法和抗美援朝的新劇目。

20世紀60年代,徐州師範學院藝術專修科師生深入利國、廟莊、厲灣、寄堡、饒山一帶挖掘整理丁丁腔劇種,將這一古老劇種的藝術演變情況、流行區域、班社、藝人情況、音樂唱腔和演出腳本等整理成文字資料。重新排演了《下山》、《送茶》和《站花牆》等劇目,並在服裝、布景道具和燈光效果方麵進行了改進。

用丁丁腔排練的現代小戲曲《花香萬家》及其傳統劇目《梁祝十八相送》在省音協禮堂進行展演,受到了省戲劇界、音樂界專家、學者及廣大觀眾的一致讚揚。《文彙報》等報刊專門作了報道,省廣播電台錄了音,並作了專題播放,反響很大。

之後,徐州戲校開設了丁丁腔學習培訓班。並將丁丁腔改名為徐劇,班名為徐劇班。邀請利國鎮藝人教唱、排練。

在厲灣、寄堡、廟莊三個地方每到逢年過節時,尚有少數丁丁腔藝人相聚一起進行演唱,對豐富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旁注]

月琴 撥奏弦鳴樂器,由阮演變而來的彈撥樂器。流傳於漢、彝、布依、哈尼等民族中,用於獨奏、合奏及歌舞、戲曲、說唱表演的伴奏。音色清脆,常用於獨奏、民間器樂合奏、歌舞、戲曲和說唱音樂伴奏。

《文彙報》 原是我國一份曆史悠久的報紙,最早於1938年1月創刊於上海。於1948年9月9日在香港複刊。新中國成立後,上海《文彙報》也複刊,所以就形成了現在的兩家《文彙報》。

[閱讀鏈接]

2007年,丁丁腔作為徐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被重新認識和發掘。銅山縣成立了丁丁腔戲劇研究會,利國鎮組建丁丁腔戲劇藝術團。30多名民間藝人因戲結社,經常排練演出《下山》、《勸嫁》、《站花牆》等傳統劇目。

鄉鑼、鄉鼓、鄉音、鄉情,婉轉悠揚的曲調,甜潤奔放的唱腔,浸透著微山湖寬厚博大的風采神韻,散發出濃濃的鄉土氣息。

據藝術團團長、發起人王振君介紹,演員中年長者已80歲,平均年齡60歲左右,藝術水平也參差不齊。但演員們在當地卻廣有人氣,百姓家婚喪嫁娶、生日宴會、企業、公司慶典、開張等,都少不了婉轉悠揚的丁丁腔。隨著鄉村遊、觀光農業的升溫,丁丁腔也成為了當地獨有的文化品牌。

吳歌發展成海門山歌劇

清代中期,江蘇海門地區大量移民,移民就把吳歌傳進沙地地區。經過海門等地方的老百姓世代口頭傳唱,不斷修飾創造,逐漸發展成海門山歌劇。

1935年,管劍閣和丁仲皋搜集海門山歌整理成功《江口情歌》,隨即編輯成專集。第二年,管劍閣搜集的長篇敘事山歌《紅娘子》發表於武漢《天地人》雜誌。

新中國成立後,當地業餘文藝演出非常活躍,發展了豐富多彩的新山歌,反映了當時老百姓的現實生活,歌頌勞動和愛情,抨擊各種不合理的現象,海門山歌正式搬上舞台。

20世紀50年代,有一支由陸行白等人組成的業餘演出隊以敘事山歌《搖船郎》為基礎,整理創作了第一個海門山歌小戲《淘米記》,受到當地人的好評。

1957年,《淘米記》又參加了全國民間音樂舞蹈彙演。1958年8月,海門縣正式成立專業的海門山歌劇團。從此之後,海門山歌劇作為一個新的劇種出現。

改革開放後,海門山歌研究會成立,海門縣舉辦首屆海門山歌會唱,50多名歌手演唱山歌40多首。

宋衛香演唱海門山歌《小阿姐看中搖船郎》,隨南通民間藝術團進京演出。海門山歌節舉行,標誌著海門山歌文化發展進入一個新階段。

海門山歌分兩類,一類是即興山歌,大多是農閑時隨口編成,歌詞有4句、6句、8句等,譬如《西北天烏雲獨腳撐》、《隔江看見野花紅》、《東南風爽急悠悠》等;第二類是敘事山歌。歌詞有10多句、幾十句,乃至幾百句不等,如《販桃郎》、《搖船郎》、《繡花鞋》、《拔蒜苗》等。

敘事山歌中的係列山歌,人物、情節互相連貫,又獨立成篇,如《紅娘子》等。海門山歌以反映男女愛情生活題材為多,如《小阿姐看中搖船郎》、《情郎山歌》等,有“嘸郎嘸姐弗成歌”的說法.

有的山歌從反映農民生活的艱辛,表現農民對地主剝削的痛恨,如《望望日頭望望天》、《長工苦》;還有把古人古事串成山歌,如《十字歌》等。

新中國成立後培養起來的地方劇種中,有四大劇種是我國戲曲事業的領軍劇種,其中北為龍江劇、南為白劇、西為隴劇,而東就是廣泛流傳於江海大地的海門山歌劇。

1955年,著名海門山歌劇作家陸行白等將敘事山歌《搖船郎》整理改編成第一個山歌小戲《淘米記》,由中興鎮業餘劇團首演。

1956年春節參加了海門縣文藝會演,後由茅鎮業餘劇團演出,相繼參加了市、省會演。1957年3月,《淘米記》進京參加了全國第二屆民間歌舞會演。

1958年8月,海門山歌劇團成立。多年來,劇團已上演了200多個劇目。其中創作劇目30多個,代表劇目有《淘米記》、《采桃》、《倆媳婦》、《銀花姑娘》、《青龍角》和《獻給媽媽的歌》等。

20世紀末期,海門山歌劇團兩次進京,上演了山歌劇《青龍角》和《獻給媽媽的歌》。海門山歌劇的演出範圍除了海門本地外,還包括整個南通地區和江蘇、浙江和上海的吳語區。

海門山劇團不僅是個專業戲曲團體,也是海門山歌傳播的載體,山歌發展的基地和山歌演員的人才庫。

海門山歌劇曲調優美樸實,清新流暢,鄉土氣息濃重,有鮮明地方特色。海門山歌劇常用曲調60多首,其中以山歌調和對花調為基本調,以羽、徵調式兩種聲腔形成對比;由板腔、聯曲兩種板式結構組織而成。

海門山歌劇的板式有山歌調慢板、中板、清板、流水板、聯板、緊板、疊板、快拉慢唱等九種板式,以及對花調慢板、中板、清板、寬板、雲水板、簡板等六種板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