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經演義——目連戲
目連戲是保存於民俗活動中的戲曲演出,因主要扮演目連救母的故事而得名。其故事源於佛教經典,至唐五代時,出現多種有關目連的變文,故事漸趨完整。
目連戲基本唱腔古樸,表演吸收民間武術、雜耍的一些技巧,原沒有固定演出場所,以鼓擊節,鑼鈸伴奏,不用管弦,上壽時則用嗩呐,具有豐富的民間特色。
目連戲宣傳三教一家,戲中僧、道同行,反映出我國曆史上儒、釋、道、巫間關係融洽。同時,目連戲也是曆史上最為有名、劇目最多、保存最為完整、內涵最豐富、規模最為宏大的漢傳佛教戲劇。
救母戲的流傳與發展
自古以來,徽州祁門各地的僧寺和道觀一直興盛,香火不斷,宗教氣氛濃厚,祁門西路也流傳一個“蘿卜救母”的故事。
這個故事源於佛家經典,內容講的是有一個叫傅相的人,他一生廣濟孤貧,齋布僧道,去世升天後被封為神仙。但是他的妻子劉氏不尊敬神明,破戒殺牲,所以死後被打入陰曹地府。
劉氏的兒子傅蘿卜為了救母親前往西天求佛祖超度。佛祖被他的孝心所感動,準傅蘿卜皈依沙門,改名“目連”,並賜給他《盂蘭盆經》和錫杖。
目連在地獄曆盡艱險,最終尋得母親,一家團圓了。其母因為在地獄痛改前非,所以也飛升成仙了。
到了唐代,人們將這個故事改編成了說唱文學《目連救母》,被廣為流傳。
到了唐代宗年間,升平公主“金枝”與汾陽王郭子儀之子郭曖婚配後,咒公罵婆,四鄰不和,拋米撒金,橫生事端。
郭子儀唯恐萬歲怪罪,既不敢說,又不敢管,當了一段曆史上最窩囊的老公公,郭曖也無良計,隻是采取武暴手段多次痛打金枝。金枝驕奢蠻橫,教而不化,唐王束手無策,氣得也是整天愁眉不展,頓足捶胸。
為教育金枝,郭子儀在府宅後院建了一酆都城宮殿,設十八層地獄,中坐閻羅王,主生殺大權。旁侍人曹官,掌人間生死簿。
牛頭馬麵手執鋼叉立門左右,並設無常鬼、琉璃鬼、通風鬼、報信鬼、大頭鬼、無頭鬼、赤發鬼、勾命鬼等諸般鬼怪,個個鋸齒獠牙,凶煞獰目,眈眈懾人。
另設惡狗莊、螞蟻莊、望鄉台、金銀橋、剝皮廳、勾心亭等,善者死後過金銀橋,登蓮花寶座,來世托生貴人。
凡淫愚潑婦、忤逆之輩、坑蒙拐騙之徒、短斤缺兩之流,死後均登碴垃山,受銅柱炮烙、剜眼割舌、剝皮扒心、油烹等酪刑,打入十八層地獄,變牛做馬,永世不得翻身。
冥宮造好之後,郭子儀揚言眾人皆可看,唯獨不讓金枝看。金枝是個叫向東偏向西,叫打狗偏攆雞的人,越不讓看她越要看。
這日她偷偷打開宮門,見無常鬼手拿勾魂套板坐於正中,金枝舉步近前剛要去抓,隻見無常鬼忽地站起將她套住。
原來無常鬼內設活動機關,踏上活板鬼便站起套人。這下金枝嚇得魂飛魄散,一個後仰躺倒在地,她腳離踏板鬼便收套歸座了。
金枝好半天才清醒過來。繼而又看了裏邊有關十八層地獄的許多故事,聯想自己諸多罪過,不由膽戰心驚毛骨悚然,自此痛改前非判若兩人,尊公敬婆,倍加賢孝。
唐王身為萬乘之尊,造下這等忤逆之女,日夜憂慮漸漸成疾,郭子儀前去探病,唐王又因女兒之事向皇兄賠情。
郭子儀聽後大笑,說金枝一改前非,唐王不信,郭遂將緣由道出,並領唐王禦目親睹。唐王看後茅塞頓開,無可救藥的金枝,原來此法能令其改惡從善,不由龍心大悅。
後來,唐王為端正社風,教化天下不良之輩,傳旨全國建城隍廟,內設地獄。後人也據此便編寫了《目連救母》變文。
從唐代到五代時期,《目連救母》的故事出現多種變文,故事漸趨完整。北宋時始有連演7天的《目連救母》雜劇。
據宋代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載:
構肆樂人,自過七夕,便般目連救母雜劇,直至十五日止。
早期的雜劇以“笑樂”為特征,因此《目連救母》的故事,融入濃厚的喜劇幽默藝術風格,使故事中有不少的喜劇性的表演片斷。如“啞子夜請”,表演是啞子提供品野祀,地方鬼、叉雞婆暗上,偷吃啞子的供品,啞子迷惑不解地四處尋物,以鞋卜卦,鞋被兩鬼接去。啞子端酒吃也被地方鬼接去,吃蕎麥同樣被兩鬼接去,吃雞腸子又和地方鬼各吃一頭。
還有“送夜頭”,表現劉氏的家丁送夜頭,身旁跟著活無常,家丁往杯中篩酒,被無常用另一隻杯從中接去;家丁拿起酒壺直接往自己口中篩,也在途中被無常接去。
家丁吃粉絲時,無常吃粉絲的另一端,吃著吃著,粉絲越吃越短,家丁與無常對麵相覷,幾乎鼻尖碰著鼻尖,家丁見到無常,嚇得魂不附體。這些片斷的表演,都充滿了幽默風趣的喜劇色彩。
因為北宋《目連救母》的表演多在廣場進行。孟元老《東京夢華錄》“駕登寶津樓諸軍呈百戲”條說:
駕登寶津樓,諸軍百戲,呈於樓下。
諸種表演性技藝均在樓下廣場作藝,無所謂台上台下。所以後來演員們在演出《目連救母》的故事時,演員經常下台表演,甚至出現非演員走上舞台表演,二者間的交流極其頻繁。
如《按院起馬》、《陶全告狀》、《湯餅大會》、《雷打拐子》、《蘿卜拜香》、《無常上路》、《劉氏歸陰》等,都是演員與非演員融合在一起,台上台下作戲的。
由於北宋時期,目連救母的故事是和百戲一起演出的,所有目連救母的演出中也穿插了豐富的百戲,其中最為突出的是武術特技,有度索、舞絙、翻桌、跟鬥、蜻蜓、蹬壇、蹬皿、跳索、跳圈、竄火、竄劍之類。
到了元末明初時期,有《目連救母出離地獄升天寶卷》等問世。到了明代,祁門清溪人鄭之珍,篤信佛教,為借戲曲宣揚佛理,勸人為善,以正社會之風氣。在這些雜劇、變文、傳說的基礎上,於1579年撰寫《新編目連救母勸善戲文》,簡稱《勸善戲文》。
因為戲文故事本身為民眾所熟悉,其中所宣傳的忠、孝、節、義為社會傳統所認同,加上唱白質樸,廣用民間土語、諺語,並穿插了筋鬥、蹬壇、跳索、竄火等雜技表演,精彩刺激。
目連救母的故事進入戲曲以後,情節上大為發展。不但增加了曹氏賽英一家的故事這條副線,而且增加了大量目連救母故事以外的插曲,如《觀音生日》、《尼姑下山》、《和尚下山》、《拐騙相邀》、《社令插旗》、《僧背老翁》、《匠人爭席》等劇目。
這還僅僅是鄭之珍《勸善記》體現出來的。至於民間演出的目連戲,那就更加百花齊放、豐富多彩了。比如《王婆罵雞》、《老漢馱妻》、《僧尼會》等劇目,便是流傳甚廣、許多劇種共有的劇目。
《勸善戲文》一經搬上舞台,即受到大眾歡迎,逐漸形成一個新的劇種目連戲。目連戲一經產生,就在原徽州所屬的祁門、休寧、石台、婺源、歙縣、等地流傳開來。最早組織班社演出的是祁門西鄉的栗木村。
祁門西鄉的栗木村的藝人們將鄭之珍《勸善戲文》演得像模像樣。於是,在徽州就有了目連戲“出在環砂,編在清幽,打在栗木”的說法。這“打”就是演的意思。
關於目連戲是如何傳道栗木村的呢,還有一個小故事哩!
有一年栗木人在與彭龍、下坑三村交界的山場葬墳,挖到一個銅觀音,於是村裏人便在此建廟供佛,廟名取“天寶庵”。天寶庵設兩個佛堂,一間書屋,每年新正栗木人都要進香、吃茶。
相傳,有一年渚口村有人去世了,請天寶庵和尚做七天七夜齋醮,誰料,時間沒到法本唱完了,法師急得不可開交。此時,有人送來鄭之珍《新編目連救母勸善戲文》戲本,解了和尚的燃眉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