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國外共產黨的生存現狀(1 / 3)

自成立至今89年來,中國共產黨走出了一條獨特且讓世人矚目的道路。與此同時,國際共運曆經風雨起伏,麵臨著新的形勢和處境。本刊轉發有關當下國外共產黨,特別是非執政的共產黨狀況的相關調查材料,希冀發人思考。

一、官方研究報告

目前國外的共產黨發展情況怎樣?遇到什麼樣的困境?有沒有發展機遇?自身在做著怎樣的巨大調整?

近期,中共中央組織部黨建研究所的一份研究報告對上述問題作了係統闡釋。研究主要是為“我們黨自身的建設提供借鑒”。

總體處於低潮

報告認為,世界各國共產黨的生存和發展仍比較困難,“總體上看,世界社會主義運動仍處於低潮”。據報告提供的資料,當前,世界上大約100個國家中有127個政黨仍然保持共產黨稱謂或堅持馬克思主義性質。從地區分布看,亞洲29個、非洲8個、歐洲55個、大洋洲3個、美洲32個。其中,執政和參政的共產黨約25個。

報告依國家情況不同,將一百多個共產黨分為社會主義國家執政黨、發展中國家共產黨、轉型國家共產黨和發達國家共產黨四種類型。

社會主義國家執政黨“力量在革新開放中得到加強”,近年來,越南、朝鮮、老撾、古巴社會主義國家執政黨黨員總數比蘇東劇變時有了大幅度的增長,由劇變時的450萬增長到約800萬。

發展中國家共產黨力量比較分散,缺乏走上政治前台的實力、途徑和方法。但也有一些及時更新觀念,調整政策,逐步走出低穀,並有所發展,比如巴西共產黨和南非共產黨。還有一些甚至取得了相當可觀的業績。印度共產黨(馬克思主義)在印度西孟加拉邦連續執政已近30年,與其他民主政黨在另外兩個邦聯合執政也已多年。尼泊爾共產黨(毛主義)在2008年4月10日舉行的製憲會議選舉中,取得了驚人的勝利,成為尼泊爾執政黨。

原蘇東劇變後的“轉型國家”和發達國家的共產黨情況則均較嚴峻。

在“轉型國家”,共產黨力量衰退,內部派別眾多,情況複雜,現有共產黨約30個。主要大黨麵臨深刻危機。比如俄共,在中右翼勢力的夾擊下,社會支持率一再下跌,內部分裂,黨員老化,不再是杜馬中的第一大黨。在波蘭、羅馬尼亞以及南斯拉夫解體後獨立出來的巴爾幹諸國,今天幾乎看不到共產黨人的消息,有的國家封殺共產主義性質的政黨。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作為前蘇聯地方黨組織的後繼者,摩爾多瓦共產黨於2001年2月25日通過議會選舉成為原蘇東地區第一個執政的共產黨,也是第一個以和平、民主的方式奪取政權的政黨,這一事件在前蘇東地區乃至全世界引起了震動。

發達國家的共產黨逐漸被邊緣化。受蘇東劇變的衝擊最為嚴重,力量損失很大,有的甚至還在為生存而奮鬥。法共前主席羅貝爾·於等人認為,在歐洲,“不管什麼類型的共產黨,無論其名稱如何,無論其參政與否,都無一例外地陷入嚴重的生存危機”。其他地區,美國共產黨(現有黨員約8000人)主要是由一些左派和反政府人士組成,是美國的合法政黨。日本共產黨(現有黨員約40萬)是目前日本所有政黨中組織最為嚴密的政黨,黨支部有2.5萬多個,形成了覆蓋全國的組織網絡。

多方革新調整

報告指出,麵對新的形勢,國外共產黨不同程度地在探索和重新認識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普遍調整了黨的理論綱領、政策目標。

首先,馬克思主義“本國化”、“時代化”已成為共同趨勢。如越共的“胡誌明思想”、朝鮮勞動黨的“主體思想”、古共的“馬蒂思想”,如印共(馬)強調馬列主義要與印度的具體條件相結合。

發達國家共產黨也普遍主張創造性地運用和發展馬克思主義,但在圍繞黨的指導思想是一元還是多元的問題上存在較大差異。報告說,以希臘共產黨和葡萄牙共產黨為代表的少數黨仍然堅持自己的理論基礎是馬列主義。另一些共產黨,如法國共產黨和意大利重建共則強調指導思想的多元化,把馬克思主義視為黨的思想來源之一。這一類型的共產黨存在著把馬克思主義歸結為抽象人道主義的傾向,用抽象的自由、民主、博愛、人道等概念取代馬克思主義的革命性內容。

其次,從主張暴力革命到主張和平民主的鬥爭道路。發展中國家的共產黨大多已放棄暴力革命,走上合法、和平的鬥爭道路,通過競選進入議會並上台執政已成為它們的首選。目前可分成三種情況:一是以巴西共產黨、南非共產黨為代表,主張和平道路;二是以印共(馬)、尼共(聯)為代表,主張把議會和非議會的鬥爭結合起來,如尼共(聯)提出“議會鬥爭為主,街頭政治為輔”;三是以秘魯共產黨(光輝道路)為代表的少數共產黨仍主張暴力革命。發達國家共產黨除希臘共產黨等少數黨仍主張進行革命奪取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外,大都主張通過議會和平民主的道路來實現對現有資本主義社會的變革和改造。如法共、意大利重建共等提出“超越資本主義”的新路徑,主張依靠發展現存社會的成果、需求和潛力來否定資本主義。日本共產黨主張通過“資本主義框架內的民主改革”走向社會主義。

在執政的共產黨中,均強調黨的政治領導核心地位不可動搖,堅決反對西方的多黨製。

再次,由“工人階級政黨”轉向“群眾性政黨”。國外共產黨為了應對社會結構的重大變化,鞏固和擴大黨的社會基礎,不同程度地出現了由“工人階級政黨”向“群眾性政黨”、“服務性政黨”轉變的趨勢。

大多數執政的共產黨對黨組織的性質和作用進行了新的界定。如越共修改黨章,提出了“兩個先鋒隊”的定位,強調“既是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又是勞動人民和越南民族的先鋒隊”。老撾人民革命黨、古巴共產黨也都先後修改黨章,允許信教群眾入黨。近年來,金正日強調,朝鮮勞動黨是“吸收工人、農民、知識分子中的先進分子的群眾性政黨”,是“深深紮根於群眾中的革命政黨”。

發展中國家共產黨大多數主張建設“群眾性的先鋒黨”,如南非共、巴西共認為“群眾性的先鋒黨”既有基層代表性,又保持先鋒隊的性質,但也有一部分黨仍然單純強調黨的革命性。

轉型國家共產黨大都宣稱自己是工人階級、農民、知識分子和一切勞動者的政黨,逐步從“先鋒隊”的黨走向“勞動者”的黨。如摩爾多瓦共產黨強調,黨代表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在校青年、失業人員、退休者以及認同社會奉行社會主義發展思想的摩爾多瓦勞動者。

發達國家共產黨除希臘共產黨繼續堅持黨是“工人階級的先進的、有覺悟的、有組織的隊伍”這一傳統觀點外,大多數國家的共產黨已不再提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出現了“工人階級的黨”到“大眾的黨”、“群眾黨”轉變的趨勢。

從政策上也反映出了這種變化。各國共產黨普遍認識到過於強調階級鬥爭、忽視發展問題對國家、社會和自身建設的危害,因而更加關注經濟社會和民生等現實問題,政策主張中的理性和務實因素上升。

執政的共產黨在堅持公有製為主體的前提下,不同程度地進行了經濟改革和對外開放。多數非執政的共產黨在經濟政策領域已不再提製度性要求,有的認可混合經濟體製,有的改變了企業國有化的立場。

還有一個重要的變化是,在組織原則上,從普遍實行民主集中製轉變為強調民主運行機製。擴大黨內民主成為大多數共產黨的共同選擇。

越共、老撾人民革命黨、古共等執政黨在保證思想和行動高度團結一致的前提下,完善民主集中製,擴大黨內民主。如越共先後創建了黨內選舉製、所有領導職務差額選舉製、質詢製、黨務和信息公開製、基層民主製、權力監督製等黨內民主製度。越南的做法曾引起了中國國內黨建理論工作者的巨大關注,被認為“走在了前麵”。

發展中國家共產黨一般都堅持民主集中製原則。

轉型國家共產黨大都主張堅持和恢複民主集中製原則,但是,不少共產黨由於處於動蕩狀況或非法狀態,反黨內分裂、宗派主義是當務之急,黨內民主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發達國家共產黨出現明顯分化,以法共、西共等為代表的大多數共產黨已經放棄了民主集中製原則,實行“民主運轉原則”,突出民主、自由和多樣性;以日共、希共等為代表的少數共產黨,雖然堅持民主集中製原則,但大都作了新的解釋,不再強調“無條件服從”,而是主張“自覺服從”。

困境與機遇

對於國外共產黨的發展,報告認為,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麵臨的困難和挑戰前所未有。當前,影響共產黨生存發展的不利因素不但沒有明顯減弱,反而呈現出新舊問題交織的複雜發展態勢。具體而言,“資強社弱”的態勢明顯增強。始於蘇東劇變的反共狂瀾,至今餘波未盡,東歐等少數轉軌國家的共產黨活動仍處於地下和非法狀態。社會“疑共恐共”情緒蔓延。報告說,另一方麵,資本主義製度的自我調節機製持續發揮作用,各種社會矛盾有所緩和,資本主義呈現出新的生機與活力。在全球信息化背景下,各種意識形態競爭並存,形形色色的改良主義思潮占據上風,社會的包容性加強,民眾對意識形態的關注越來越少,更加關心影響切身利益的具體政策。同時,為爭奪選民,無論是左翼、右翼還是民族主義甚至教派政黨,均搶抓平等公正的大旗,使共產黨最能打動民心的社會公正、擴大就業、完善福利保障製度等政策主張,難以像以往那樣以鮮明的政治主張廣泛吸引民眾。

報告還分析,各國共產黨自身存在的種種問題,如自我變革和創新能力不足,未能找到在左翼運動中的準確定位等,加劇了發展的難度。

此外,宗派主義仍然困擾著國外共產黨實現左翼聯合與國際合作。報告說,左翼由來已久的“宗派主義”在國外共產黨中普遍存在,一些黨“唯我獨革”、“唯我獨左”的傾向嚴重,加劇了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分裂、分化的傾向。例如,白俄羅斯共產黨稱白俄共產黨人黨為“共產帝國主義”,葡共等則視法共為“右傾機會主義”,而法共、意重建共則認為希臘共是“斯大林式的政黨”。世界共產黨不但難以實現團結,甚至難以共同在一個平台、一個場合聚會,沒有一種機製能夠將絕大多數共產黨召集起來。

不過報告也認為,全球化信息化的深入發展,客觀上為國外共產黨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例如,現有執政共產黨政權的穩定,一些黨經過調整後政治影響力有所上升,各種新社會運動興起,國外許多共產黨強調不同形式的左翼聯合並頻繁參與地區和國際性活動,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