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苑拾英——地方戲劇2(1 / 3)

戲苑拾英——地方戲劇2

親王帶戲班演繹漢調桄桄

那是在元代的時候,有個蒙古族親王因為犯罪而被朝廷謫貶到了陝西的漢中。這個蒙古族親王從小就對戲曲著迷,於是,就把經常在王府為自己唱戲的戲班也帶到了漢中,後來,蒙古族親王所帶的戲班唱的戲逐漸發展演變成了陝西漢調桄桄。

不過,關於漢調桄桄的由來還有另外的兩種傳說。一種傳說是在明代的時候,萬曆皇帝有個寵妃,是陝西洋縣江壩人。萬曆皇帝為了讓自己寵妃的父母在家歡度晚年,就贈送給其父母一個戲班,後來這個戲班所唱的戲,在這裏落地生根而發展成了漢調桄桄。

還有另外一種傳說認為漢調桄桄是秦腔於明代萬曆年間傳入漢中後,吸收了當地語音、明間音樂等,逐漸發展而成的。

據史料記載,明代萬曆末年,秦腔已流傳到了漢中地區。清代乾隆年間,洋縣一帶本地班社在演出中,藝人們吸收了民間山歌、小調,豐富了唱腔曲調,使秦腔發生了變化。

再加上漢中毗鄰四川、湖北,長期與川劇、漢調二黃交流,使新興的漢調桄桄,既保留了秦腔高亢激越的特點,又融入了川劇、漢調二黃柔和婉轉之長,形成自己鮮明的地方色彩和獨特的風格。

漢調桄桄形成後曾長時間覆蓋關中地區,尤其是清代末期的時候,漢調桄桄出現了班社林立,藝人濟濟的鼎盛時期,也產生了一批優秀的戲曲作家,所作劇目對當時的社會進步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在那時,漢中一帶有三秦班、洪喜班、同慶班、五福班等40多個班社,演出活動遍及漢中、安康及川北、鄂北、隴東等地。

當時演出的劇目主要有《伍員逃國》、《帝王珠》、《秦瓊賣兒》、《七星廟》、《青梅宴》、《夜打登州》、《甘露寺》、《黃金台》、《風箏媒》、《秋風扇》、《瘋憎掃秦》等。

漢調桄桄作為流行於陝西南部漢中、安康一帶的地方劇種,無論在音樂、伴奏、道白,還是表演方麵都有著自己獨特的特點。

漢調桄桄的音樂為梆子板腔式變化體。音階為綜合性七聲音階,調式為七聲音節的“徵”調式間“宮”調式,音樂包括唱腔、伴奏兩部分。

漢調桄桄的唱腔板有二流、慢板、箭板、攔頭、七棰等。且有歡音、苦音及快板、慢板之別。其花旦與正旦、小旦唱腔高昂;花臉講究“強”音,唱腔多用假聲窄嗓,藝人稱為“老少配”。

漢調桄桄的唱腔詞格有10字句、7字句、5字句、散句等句式,以10字句、7字句為主。念白包括道白和韻白、引子、詩、板歌5種。唱腔、道白皆以漢中語音為準。演唱除大量單聲唱外,還用幹唱、伴唱、輪唱、對唱、合唱等形式。

漢調桄桄曲牌據查約200餘首。常用和已收集的曲牌有弦樂22首、嗩呐18首、管子4首、笛子1首。這些曲牌來源多見於唐宋大曲、宋金諸宮調、南北曲及昆曲和明清小曲、近代民歌、民間器樂曲和眉戶、京劇、晉劇的曲牌。曲牌結構為單牌體和複牌體,其中以單牌體為多。

漢調桄桄的伴奏樂器分文場和武場。文場原以蓋板二弦為主奏樂器,後改為板胡,另有京胡、海笛、三弦等與之配合;武場使用尖鼓、平鼓、鉤鑼、鐃鈸、梆子、牙子、木魚等打擊樂器。

漢調桄桄的伴奏風格細膩、悠揚、悅耳、動聽;詠、白、唱、念的發音,均以漢江上遊群眾語音為基礎,曾流布於漢中地區各地並流傳到安康、川北、隴東、鄂北等地。

漢調桄桄的因地域環境與風土人情的不同分為東西兩路,南鄭、勉縣、略陽、寧強、漢台稱“西路桄桄”或“府壩桄桄”;洋縣、城固、西鄉、佛坪等地稱“東路桄桄”或“下路桄桄”。東路唱、白、吐字發音略帶關中語音,西路則用巴蜀語音。

漢調桄桄表演藝術多追求大幅度誇張,講究人物性格化和形象的真實性。並有許多獨特的技巧,如“箍桶”、“撒蓮花”、“耍椅子”、“棍架子”、“吊毛蓋”、“變臉”、“換衣”、“揣火”等。另外,還有不少刀槍、棍棒、拳腳、騰翻一類的特有身段。

漢調桄桄演出的服裝比較簡單,清代末期以前,生、淨均不穿靴,常穿草鞋演出,因而民間有“草鞋班”之稱;化妝也不大講究,如旦角,臉部搽粉,頭上插花,即可出場演出。不過,漢調桄桄對唱工非常注重,講究夜聽十裏大調,且聽遠不聽近,名為“燕過梁”。

漢調桄桄劇目豐富,傳統劇目有700多個,其中本戲560多本,折子戲170多出,其中《劉高磨刀》、《镔鐵劍》、《夕陽山》、《水灌晉陽》、《紅纓披》等百餘種劇目為漢調桄桄所獨有,《帝王珠》、《無影劍》、《呢喃閣》、《草坡麵理》等劇目在其他劇種中已經失傳或殘缺。

在漢調桄桄悠久的曆史發展過程中,湧現出了許多知名的藝人,如名噪隴東10餘縣的王庚子,活躍於川北廣元及成都一帶的青衣楊桂芳、花旦李伍鳳,唱腔洪亮高昂的須生謝興隆等,這其中尤其以被稱為“戲狀元”的王庚子最有名。

王庚子出生於1870年,陝西漢中人。他從小隨父親學戲,後來又在叔父教的“慶”字科學藝。在他父親和叔叔相繼去世後,他又拜桄桄名醜宋合子為參師。

由於王庚子吃苦愛學,又有學戲的天分,所以很快就脫穎而出,“生、旦、淨、末、醜,門門不擋手”。他飾演《抱琵琶》中的王延齡,風趣幽默,瀟灑自如;他飾演《龍玉笛》中的郭子儀,口齒流利,念白鏗鏘;他飾演《夜斷陰曹》中的司馬懋,威武雄壯,森嚴可畏;他飾演《盜佛手桔》中的賊醜邱小乙,身段敏捷;

另外,王庚子所飾掩的《合縫裙》中的老醜唐裁縫、《說書》中的文醜劉貢爺、《三搜索府》中的官衣醜施不全等,都有獨到的技藝。

王庚子在演出中,既繼承了漢調桄桄的傳統表演程式,又融化了川劇瀟灑、風趣的表演風格而自成體係,為後輩之師法,是“西路桄桄”的開拓者和先驅。

他雖以演醜角為最有名,但因他嗓音洪亮,吐字清晰,技藝嫻熟,做戲認真,表演時聲情並發,神形同至,所以他飾演生、淨、彩旦等,同樣受到觀眾讚譽。在其數十年的演藝生涯中,不但名噪漢中盆地,而且享譽川北及甘肅10餘縣。

王庚子還是一位戲劇教育家和藝術團體組織者。他教過的“桄桄科班”有 “喜慶”、“忠興”、“五福”、“藝華”、“文化”、“忠和”等7個班。他除收“跟班”徒弟外,單在科班裏就授徒約300人。

因為王庚子對學員的精心培育和嚴格要求,學徒中各行當人才輩出。如“活曹操”田伍德,“活周瑜”劉林才,“活孔明”王喜滿,“活孫權”馬忠福,名旦“小紅桃”李五風,名醜杜文書,名須生王伍太、黎林明、李忠祿、劉文華、大淨範伍福、王喜述、米藝喜,旦腳張藝青、嶽藝鳳、潘藝德,小生郭喜永、張少華,醜角王萬喜、黃喜慧等。

他所培養出來的這些藝人分布於漢中各地及甘肅、四川等地,都成了所在班社的骨幹和領軍人物。

王庚子還領過和創辦過行多的班社,其中主要有 “明治社”、“鬆柏社”、“積玉社”、“春和社”、“同樂社”等八個戲劇團體。

王庚子對集體和個人榮譽非常重視。演出時以身作則,一絲不苟。對其他演員也嚴格要求,不許馬虎。在生活上,他很關心其他演職人員,經常為給別人慷慨解囊,自己卻餓著肚子趕路,所以,藝人們都喜歡搭他領的班子,並能盡職盡責。因為他領的戲過硬,被爭相邀請,常年四季“台口”不斷。

王庚子肚子裏戲多,人稱“記腹”先生。他很重視豐富演出劇目,收藏劇本。隻要聽到哪裏有好戲,他千方百計地都要“學來”,據演員們說。他有半背簍用麻紙抄的劇本,走到哪裏都背著。

有一次,王庚子為“學戲”,特意去“春和園”彈戲班,蹲在台下聽記,整整7天,被蚊子咬了一身疙瘩,回來請人抄寫成12本連台戲《蜜臘珠》。

1941年,王庚子不幸逝世,終年72歲。王庚子11歲登台演出。23歲開始領班。30歲任科班教師,對漢調桄桄劇種的繼承、發展和繁榮做了卓越的貢獻,被群眾尊稱為“漢調桄桄祖師爺”。

新中國成立後,漢中地區文化主管部門,積極貫徹政務院戲曲改革的指示,對戲曲劇目推陳出新方麵做了大量工作,對漢調桄桄的傳統劇目進行了發掘整理,使這一古老劇種得以發展延續。

1950年,洋縣成立了以著名演員程海清為首的洋縣新民學社。1951年,南鄭縣由同樂、聚樂、協和三個班社200多人成立南鄭縣新民劇社。

那時著名的老藝人有旦角楊桂芳、老旦程海清、醜角杜文書、大淨馬忠福、須生王五太、小生孫太正、副淨劉太利、彩旦董玉華等。他們演出的主要劇目有《打鑾駕》、《六月雪》、《張鬆獻圖》等。

當地政府和班社還先後舉辦了5期漢調桄桄演員訓練班,培養出許新萍、陶和清、陳啟民、曾建芳、白敬民、謝新俗、王全成等優秀青年演員,壯大了演員陣容。

並且還整理、改編並演出《反徐州》、《花田錯》、《兩狼山》、《宇宙鋒》、《破幽州》、《孔雀膽》、《映鋒劍》、《海瑞嫁女》、《苦節圖》、《嘉興府》等傳統戲和創作、改編《紅色交通線》、《四川白毛女》、《東風送暖》、《春色滿園》、《紅雨銀花》等現代戲。

漢調桄桄劇目豐富,幾百年來,漢調桄桄創演劇目多達1500多個,題材廣泛,上至三皇,下迄清末,曆代均有,但不少劇目久已輟演和散失。

後來,漢中專門組織挖掘整理出抄、藏劇目有723本。特有劇目有《劉高磨刀》、《镔鐵劍》、《夕陽山》、《水灌晉陽》、《紅纓披》等百餘種,久演不衰。

[旁注]

萬曆 是明代神宗皇帝朱翊鈞的年號,明代使用此年號共48年,為明代所使用時間最長的年號。萬曆前期,張居正主導實行了一係列的改革措施,社會經濟持續發展,對外軍事也接連獲勝,朝廷呈現中興氣象,史稱“萬曆中興”。

《甘露寺》 是京劇《龍鳳呈祥》中的一折,為馬派的經典劇目之一。講述的是劉備過江之後,吳國太設宴在甘露寺麵相劉備,旁有孫權、賈化暗中作梗,幸得國老喬玄從中周旋,為劉備說好話,使得國太將孫尚香配與劉備。

《打鑾駕》 戲曲的傳統劇目,劇情為國舅龐昱克扣賑糧、強搶民女,有人狀告到開封府,包公奏請查賑,公孫策設計要來禦賜銅鍘以震貪官汙吏。馬氏恐兄長被治罪,借皇後鑾駕半副,阻擋包拯。包拯連避數次,後來識破其假,怒打鑾駕,並裝瘋麵見皇帝。

《宇宙鋒》 講述的是趙高遣人盜匡洪家所藏“宇宙鋒”寶劍嫁禍於匡家,匡洪兒子匡扶逃走,其妻趙豔容因是趙高女兒也免於被害。秦二世見趙豔容容貌美,欲立為嬪妃,被斷然拒絕。後來在使女啞奴的幫助下,趙豔容假裝瘋癲,以抗強暴。

京胡 又稱胡琴,是我國的傳統拉弦樂器,18世紀末,隨著我國傳統戲曲京劇的形成,在拉弦樂器胡琴的基礎上改製而成,已有200多年的曆史,是我國傳統戲曲京劇的主要伴奏樂器。

木魚 打擊樂器。原為佛教“梵吹”的伴奏樂器。木魚名稱的由來,是取“魚日夜不合目”,所以刻木象魚敲擊,用來誡勉晝夜思道。於誦經禮懺時,與銅磬相互配合,用以節製經頌。清代以後流行於民間。

郭子儀 (697年~781年),中唐名將。安史之亂爆發後,任朔方節度使,率軍收複洛陽、長安兩京,功居平亂之首,晉為中書令,封汾陽郡王。代宗時,又平定仆固懷恩叛亂,並說服回紇酋長,共破吐蕃,史稱“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代而主不疑”。

[閱讀鏈接]

漢調桄桄杖頭木偶戲有600年的曆史。它萌芽於元末明初,形成於明代,明代萬曆時期已非常成熟,明代末年已很流行。李自成、張獻忠農民起義軍在行軍作戰之中都帶有桄桄木偶戲班,他們將漢調桄桄木偶戲傳遍了漢水流域、長江南北,甚至傳到西南邊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