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苑拾英——地方戲劇(1 / 3)

戲苑拾英——地方戲劇

在三晉梨園中,除了前麵介紹的上黨梆子、蒲州梆子和中路梆子外,還有北路梆子、晉北道情和鑼鼓雜戲比較著名。

北路梆子,又名“上路戲”,主要流行於山西北部及內蒙古、河北部分地區,是由蒲州梆子與晉北地區民間音樂和文化逐漸融合而形成的。由於曆史上長期處於北方邊塞地區,北路梆子的唱腔慷慨激昂、粗獷豪放,深受當地百姓喜愛。

晉北說唱道情原係宗教藝術,脫胎於唐代的道觀經韻。約在元代初期即傳唱於雁門關內外,由道情與當地語音、風習及民間藝術相結合,逐漸形成具有當地特色的曲藝形式。是一個獨具風采、獨領風騷的地方劇種。

鑼鼓雜戲也稱“鐃鼓雜戲”、“龍岩雜戲”,是流傳於以臨猗、萬榮為中心,包括運城、河津、稷山、新絳、垣曲、夏縣等地的廣大鄉村在內的一種古老的儀式戲劇。鑼鼓雜戲與民間信仰緊密結合,依附於祭祀儀式,以驅凶納吉、祈福禳災為目的,具有濃鬱的宗教色彩。

蒲州梆子北上形成北路梆子

那是在16世紀中葉的時候,蒲州梆子北上流傳到了忻州和雁北一帶。蒲州梆子在這裏長期的演出過程中逐漸與當地語言和民間音樂結合融化,到清代初期時逐漸形成了一個新的劇種,這就是北路梆子。

所以北路梆子老藝人有代代相傳的這樣的順口溜:

生在蒲州,長在忻州,

紅火在東西兩口,老死在寧武朔州。

順口溜中的寧武縣、朔縣一帶是山區,也是北路梆子形成的重要基地,那時許多老藝人上了年紀之後,到這一帶搭班混飯,直至最後逝去。

在清代初期時,北路梆子的活動地區除了山西的忻州、雁北地區外,還流布於內蒙古、陝西北部及河北張家口、蔚縣等地。

據史料記載,清代乾隆二年,有“大成班”在代州鹿蹄澗演出梆子大戲《龍鳳劍》和《朱仙陣》。

另外,在蔚州,有一個叫歌珠少的藝人帶班在這裏演唱,不過當時的官府老爺並不欣賞,因為它“不是帝京弦”而是群眾喜聞樂見的地方戲。

到了清代鹹豐年間,北路梆子日趨成熟,有了固定班社、劇目、名伶和演出規例。由於北路梆子是蒲州梆子與當地語言和民間音樂結合融化而形成的,所以,過去的北路梆子演員中,不少演員是蒲州人,道白也說“蒲白”。即使本地人招收"娃娃班",也請蒲州老師教戲。

不過盡管北路梆子和蒲州梆子關係密切,淵源很深,但其劇目內容,表演手法,以及音樂旋律都不同於蒲州梆子。

北路梆子本身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它的腔調高亢、激越,表演強健有力,音樂節奏直爽慷慨,表現了塞外人民強悍的性格,因而受到晉北人民的喜愛。

北路梆子藝術基礎雄厚,生活氣息濃鬱、語言通俗流暢,與此相適應,在表導演藝術上重生活、重情趣、重唱功、重特技。

該劇種行當分為紅、黑、生、旦、醜五大行。其中胡子生、大花臉、青衣合稱"三大門"極重唱工;小生、小旦、小醜合稱“三小門”,側重表學業。

北路梆子音樂包括唱腔、曲牌、鑼鼓經三部分。北路梆子的唱腔結構屬於板腔體,有慢板、夾板、二性、垛板、流水板、三性板、倒板、滾白、介板、花腔等的分別。

北路梆子的傳統伴奏樂器有文、武場之分,文場樂器由梆胡、二弦、三弦、四弦、笙、笛、嗩呐等組成,武場樂器由板鼓、馬鑼、鐃鈸、手鑼、梆子、戰鼓、堂鼓、碰鈴、小音鑼等組成。

北路梆子的唱腔深受蒲州梆子的影響,具有高亢激越、淋漓酣暢、穩健粗獷的特點,同時又結合當地的民歌小調,形成“咳咳腔”等自成一體的唱法,帶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充分體現了當地勞動人民質樸淳厚、豪爽大方的性格。

北路梆子有大北路和小北路之別。“大北路”是指雁門關以北直至內蒙古包頭一帶,以水上漂、舍命紅等人為代表的聲腔演唱,其特點是行腔穩健、深沉;“小北路”是指雁門關以南,以賈桂林、高玉貴為代表的聲腔演唱,其特點是行腔華麗、委婉。

兩大流派雖然各有千秋,但有一個共同特點,由於音樂高亢激昂,男女同調,因此,男演員演唱起來比較吃力,必須用“背拱音”

北路梆子的傳統劇目主要有《九件衣》、《楊八姐遊春》、《王寶釧》、《打金枝》、《金水橋》、《哭殿》、《斬黃袍》、《血手印》、《鍘美案》、《算糧》、《蝴蝶杯》、《斬十王》、《訪白袍》、《回龍閣》等200多個。

從清代同治年代開始,北路梆子進入了一個鼎盛時期,這一時期班社眾多,大約達百餘個。行藝數十年的班社有“三顧園”、“五梨園”、“成福班”、“同慶班”等30餘家,更有因遠去京師演出而頗負盛名的“大昌盛班”。

在那時,後來的山西原平縣的班社就達30個之多;五台縣雖屬偏僻山區,也有7個班社。北路梆子班社之多,藝人之眾,以這一時期為最。

在那時,有影響的名家多若繁星,僅進京獻藝的名伶就有 “老十三旦”侯俊山、“金蘭紅”趙玉亭、“雲遮月”劉德榮、“蓋七省”董瑞喜、“三魚旦”韓德福,以及已佚失姓名的“天明亮”、”撈魚鸛”、“蓋北京”等多人。

其中,侯俊山是萬全縣東紅廟村人,他2歲時母親病故,父親把他寄養在懷安縣兩旗屯村的姥姥家中。兩旗屯秧歌劇興盛,每逢過年過節,必定要唱戲鬧社火,侯俊山看戲如癡如醉。舅舅看他是個唱戲的苗子,就讓他拜村裏的秧歌藝人為師,並登台演出。

侯俊山9歲時進了張家口的山西北路梆子戲班,學旦角,他技藝提高很快,10歲便登台演出了一出小戲《鬼拉腿》,博得滿園觀眾喝彩。13歲時,他一出科便成為頂梁柱,“十三旦”藝名不脛而走,傳遍張家口。

侯俊山17歲時,到北京改唱河北梆子,“豔名掃噪京都”,有口皆碑。當時主演《打金枝》、《辛安驛》。後來又在福壽堂演出《回荊州》,飾演孫尚香,名聲大振被譽為京伶八傑之一。

侯俊山戲路頗寬,集武生、各種旦角於一身,在《三上轎》、《斷橋》、《牧羊圈》、《三堂會審》、《烈火旗》、《鐵弓緣》、《蝴蝶夢》、《風儀亭》、《伐子都》、《迷人館》、《八大錘》、《回荊州》、《青石山》等戲中均演主要角色。

他還將京劇、河北梆子的精華帶回張家口,融進了北路梆子,對北路梆子的發展與改革做出了傑出貢獻。

在那時,山西本地名角更是數不勝數,有“五月鮮”劉明山、“十二紅”劉寶山、“六月鮮”劉玉山、“小十三旦”郭占鼇、“十六紅”焦生玉、“十三紅”馬金虎、“兩股風”郭宇清、“靈芝草”高有富等。

在那一時期,北路梆子在演唱藝術上還形成了三大流派,分別是以大同為中心的“雲州道”,也稱作“大北路”;以代縣為中心的“代州道”,也稱作“小北路”;以及以河北蔚縣為中心的“蔚州道”。

這三種不同流派的北路梆子既有共同的程式規範而又各具特色,所有名角也都根據自己的嗓音特點和行當需要創造了自己的風格,競相標新立異,促使北路梆子演唱愈加豐富多彩。

新中國成立後,北路梆子的發展又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1954年,舉行了山西省第一次戲曲觀摩會演,那時許多遠離舞台十幾年的名藝人,如賈桂林和高玉貴、董福、安秉琪等又臨時組班參加演出,引起了轟動。

1955年成立忻縣專區北路梆子劇團,這個中斷了10餘年的劇種從此複活。該團經過一年的努力,發掘、整理了傳統劇170個,也移植排演了一些優秀外來劇目,巡回演出在晉北各縣與太原、榆次等地。

1956年,忻縣北路梆子劇團赴京彙報演出,獲得首都戲劇界與觀眾好評。1959年春,忻縣北路梆子劇團隨山西人民赴福建前線慰問團演出,路經杭州、上海等地公演,均獲觀眾讚揚。

不久以後,山西大同市、內蒙古包頭市、豐鎮縣、山西寧武縣、五台縣及雁北地區陸續建立北路梆子劇團,並在忻州、雁北創辦兩所戲曲學校培養後繼人才。

經代次發掘,抄錄傳統劇目400餘個,搜集整理《北路梆子音樂》兩套,以辦戲校和隨院團培育兩種形式培養演員、演奏員300多人,使北路梆子煥發青春,重展雄風。

[旁注]

笙 是民族的單簧氣鳴樂器,也是我國古老的簧管樂器,古代八音樂器之一。笙的音色清晰透亮,音域寬廣,感染力強,富有濃鬱的地方特色,民間常用於蘆笙舞伴奏和蘆笙樂隊合奏。

堂鼓 又稱“同鼓”。鼓框是木頭作的,兩麵蒙上皮革。演奏時, 通過敲擊鼓邊、鼓心和控製敲擊的力量,可以獲得大幅度的音量和音色對比,也能演奏出複雜的花點,對情緒及氣氛的渲染有較大的作用,是現代民間器樂合奏及戲曲音樂中常用的一種打擊樂器。

雁門關 又名“西陘關”,位於山西省忻州市代縣縣城以北的雁門山中,是長城上的重要關隘,與寧武關、偏關合稱為“外三關”。相傳每年春來,南雁北飛,口銜蘆葉,飛到雁門盤旋半晌,直至葉落方可過關。故有“雁門山者,雁飛出其間”的說法

孫尚香 三國時期吳國人,為孫堅和吳夫人之女,後嫁與劉備。她自幼喜好武藝,手下侍女皆帶刀具,常以與人擊劍為樂,身帶利器又容姿甚美。因為她作為“亂世梟雄”劉備的妻子,並且誌勝男兒,因此被人們稱為“梟姬”。

[閱讀鏈接]

劉寶山出生在一個著名的梨園家庭,藝名“雲遮月”,是清代光緒年間著名北路梆子青衣大師。

劉寶山從8歲開始隨父親學戲,後來又拜著名晉劇須生小二寶和老十二紅為師,因為他唱做均有老十二紅的風範,同時12歲就在張垣登台,所以在老十二紅病故後,人們便稱張寶山為十二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