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風襄韻——四股弦(1 / 3)

邢風襄韻——四股弦

“四股弦”是邢台一種地方戲。因它的主要伴奏樂器四胡有四根弦,所以起名為“四股弦”。四股弦流行於冀南、豫北和魯西北廣大地區。

由於它產生發展於邢台,從事“四股弦”藝術的藝人又多為邢台人,加之它的白口和唱腔都是邢台方言,所以,人們稱為“邢台四股弦”。

四股弦形成於清代道光年間,是由秧歌藝人王不當、民間藝人齊大牙及鼓師劉開慶演繹形成的,後來王不當的徒弟王玉堂繼承師業,使四股弦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並日趨成熟。

四股弦在其曆史發展過程中,湧現出許多著名演員,如郭素娥、尹秀珍、董小苓、王海棠、馬風雲、張春山、馬風仙等,其中尤其以馬風仙影響最大。

除了邢台四股弦外,邯鄲的魏縣四股弦、館陶四股弦和肥鄉四股弦等也都別具特色,進一步豐富了四股弦這一古老藝術。

清代王不當為生計發明四股弦

那是在清代道光年間,有一年官府禁演秧歌,秧歌藝人王不當流落街頭,靠乞討為生。

一天他與一位拉四股弦唱小曲的民間藝人相遇,為謀求生計,二人在藝術上相互撮合,形成了一種新的曲調,這種曲調,沿其當時僅有的伴唱樂器,取名為“四股弦”,一個新的劇種就這樣誕生了。

1841年,王不當、齊大牙和鼓師劉開慶在威縣梨園屯,創建了河北省第一個四股弦子弟班。不過那時的四股弦仍是玩會性質,隻有會友,沒有職業藝人。遇有婚喪或會期,互用請帖相邀,前往演出。

該劇種服裝、道具也很簡陋,隻有一身褶子,一件官衣,一頂紗帽,兩件布衣,臉上塗點粉,點點胭脂,束個圍裙即可演出。

演出時,大夥圍桌而唱,伴以簡單的動作,俗稱“羅圈戲”或“坐板凳頭”。演出劇目,多是家庭生活小戲,如《轉柳樹》、《拴娃娃》、《城門洞》、《王小趕腳》等,尚無唱“廟會戲”和“青苗戲”的資格。

1870年,王不當的徒弟王玉堂繼承師業與藝人羅九、琴師夏大水在巨鹿縣王虎寨辦了個四股弦娃娃班,王玉堂為班主。

他們吸收了河北梆子、亂彈、京劇等藝術手段,聘請河北梆子名藝人吳永順與亂彈藝人一聲雷,傳授了《楊金花奪印》、《西洋國》、《西岐州》、《清查府》等,使四股弦始有袍帶戲,並日趨成熟。此後,該班便在巨鹿、邢台、沙河、永年等農村演出。但這時仍是秧歌、四股弦兩開腔。

1904年,藝人張平欣帶一班四股弦,由順德府,即後來的邢台進入河南的安陽、林縣、清豐、南樂等城鎮演出,並在河南省鄉間授藝。

從此,四股弦分成南北兩支,並開始由農村逐漸向城市移動。劇目也由小生、小旦、小醜的“三小”戲,向袍帶戲發展,不少藝人在唱功上出了名,如藝名鮮黃瓜的郝春寶、藝名蓋九州的張春山、馬風雲、董朝鳳、王福學、康玉西等。

1923年,著名女演員郭素娥在河南省開州,即濮陽加入萊新清的四股弦班。郭素娥18歲學藝,一年後粉墨登場,以《探地穴》中的女花臉鍾春花在永年、南和著稱。

7年後,尹秀珍、董小苓、王海棠、馬鳳仙等先後加入馬風雲四股弦班,使這一劇種結束了男扮女裝的曆史。一直到後來,邢台、沙河、永年、雞澤一帶,還流傳著 “不鋤地,不澆園,也要去看四股弦”的民謠。

在那時,四股弦經過藝人不斷地吸收、融化和規範從鄉藝、曲藝及其他劇種借鑒來的手段,再加一些梆子、亂彈、落子、絲弦等劇種演員加入,使其藝術表現力不斷豐富,已逐步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特征。

四股弦使用本地語言演唱,以巨鹿方言為代表。音樂以板腔體為主,輔以少量曲牌,由唱腔、伴奏和曲牌三大部分組成。四股弦唱腔中,宮調式居於主導地位,徵調式則相對居於次要地位。

宮、徵兩種調式在唱腔中,多數情況是各自獨立使用,但也有的唱段是同時使用了兩種調式,其具體情況大體有兩種,一種是宮、徵兩種調式的相互連接;另一種是在徵調式唱腔中存在著徵、宮兩種調式的交替現象。

四股弦伴奏是構成四股弦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按其功能和作用可分為文樂伴奏、武樂伴奏兩大部分。文樂伴奏主要用於伴奏唱腔和配合表演動作奏曲牌,武樂伴奏則用於唱腔的各種開頭和收頭,以及用於配合人物上場、下場、念白、身段和武打等。

四股弦的曲牌按其演奏時所用主要樂器的不同共分弦笛曲牌和嗩呐曲牌兩類,弦笛曲牌主要用於過場和動作的伴奏,嗩呐曲牌主要用於武將的行軍作戰。

四股弦使用的各種器樂曲牌大多是一曲多用,可根據需要用於不同的場麵,如“小開門”、“大開門”、“柳青娘”、“海青歌”、“三元槍”、“四六句”等,也有一部分是專曲專用。

四股弦以四胡為主奏樂器,四股弦的樂器在伴奏過程中,和其他劇種完全不同,其方式不是保調方式,而是在整個伴奏過程中,四胡、板胡、二胡、笙、笛則是各行其道,形成一種非常獨特的自然複調的伴奏方式。

四股弦劇種的表演行當生、旦、淨、醜四行齊全,但在唱腔方麵各行當間並無根本區別,僅有男腔和女腔之分,男、女腔的區別首先表現在常用音域方麵的不同,男腔略低,女腔略高。

在實際演唱時,生、淨、醜行各類角色從男腔,旦行各類角色從女腔,演唱方法以真聲為主,輔以假聲或真假混合聲。

四股弦在長期的演出活動中,逐漸形成了一套約定俗成的演出習俗。如戲班每到一地,先要到當地的廟內參神。參神時,全班演員要按自己所演的行當化好裝,由班主率領到廟裏焚香磕頭。但不是每座廟都去,主要是去主廟。

開戲前樂隊要先打通,一般打三通。頭通稱“官通”,小堂鼓領奏,大鑼、鐃鈸配合。二通稱“響通”,單皮鼓領奏,全堂打擊樂配合。三通稱“吹通”,加用嗩呐吹奏“將軍令”、“一枝花”等曲子。三通過後便開始演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