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牽夢繞——倩女離魂(1 / 3)

魂牽夢繞——倩女離魂

《倩女離魂》是鄭光祖愛情劇代表作,他以浪漫主義手法和清新優美曲文,細膩深刻描繪出一個反對封建禮教、力爭自由幸福婚姻的少女形象,被人們奉為經典。

喜劇《倩女離魂》取材於唐代陳玄祐的傳奇《離魂記》,是作者鄭光祖在陳玄祐《離魂記》的再創作之後完善形成的。鄭光祖的雜劇《倩女離魂》,在人物形象、劇本內容等方麵都顯示出了高超的技藝。

喜劇《倩女離魂》是《西廂記》繼承和發展,它在中華民族戲曲文學創作中,起到了不可忽視的傳承作用。

《倩女離魂》最突出的成就在於繼承《西廂記》現實主義成就的基礎上,成功地運用了浪漫主義的表現手法,在從《西廂記》以現實主義為主,向湯顯祖的《牡丹亭》以浪漫主義為主的發展道路上,起到了重要的橋梁作用。因此,《倩女離魂》在我國戲曲史上的重大影響力是不容忽視的。

鄭光祖改編創作《倩女離魂》

那是在唐代時期,關中地區有個叫張鎰的人,他因為到衡州做官,就在那裏安了家。

張鎰性情簡淡好靜,少有知音朋友,他膝下無子,隻有兩個女兒。長女早年夭折,幼女名喚倩娘,端莊美麗,無人能及。

張鎰外甥王宙是太原人士,從小就聰明有悟性,貌美有風儀。張鎰非常器重這個外甥,每每對他說:“將來定當把倩娘嫁給你做妻子。”

後來,倩娘和王宙各自長大了,他們私下裏時時彼此愛慕思念,家人卻並不知道。

兩年後,衡州官僚中有個官員向張家求親,張鎰就同意了。倩娘聽聞此事,鬱鬱寡歡;王宙知道後也深深怨恨,他隨即托詞說應當調任,向張家請辭去京城。張家勸止不住,於是厚禮相待地送走了外甥。

王宙與舅舅告別上了船,心中暗暗悲愴。傍晚時分,船行水路穿過山巒幾重停在了數裏之外。半夜裏,王宙正輾轉難眠,他忽然聽到岸上有人趕來,步履非常迅速匆忙,片刻之間就到了船邊。一問之下才知道,是倩娘赤著腳徒步追來。

王宙欣喜若狂,他抓住倩娘的手問她因何而來。倩娘泣聲回答道:“你的情誼是如此厚重,即便在睡夢裏我都感應感謝。如今父親將我許給別人,強行改變我的意願,而我又知道你對我情深似海不會輕易改變,我前思後想唯恐你殺身徇情,所以不顧性命、舍棄了家人來私自投奔。”

王宙聽完喜出望外,歡欣雀躍。於是就將倩娘隱匿在船中,連夜船行而去。兩人加速趕路,不出數月就到了蜀中。

又過了5年,兩人已經生了兩個兒子,他們與張鎰更是音信斷絕。倩娘思念父母,她常常對著王宙哭泣說:“我當年不肯辜負你的情義,背棄了禮儀倫常和你私奔。到如今和雙親隔絕分離,已經足足5年了。可歎我活在天地之下卻不能對父母盡孝,還有什麼臉麵呢?”

王宙聽了,他也為妻子的話傷心,說:“我們這就將要回去,再也不必為遠離雙親而痛苦。”於是夫妻二人一起回到了衡州。

等到了衡州,王宙獨身一個人先到了舅舅張鎰家中,為自己帶走倩娘的事謝罪叩頭。張鎰詫異道:“我女兒倩娘明明臥病家中已經好幾年了,你怎麼這樣胡說呢!”

王宙說:“你若不信,可以到船上與倩娘相見!”

張鎰大驚,忙差家人去看,果然看到倩娘坐在船中,神情怡然歡暢,她見到來驗看的家人,還詢問說:“我父母可否安泰?”

家人驚為異事,他們急忙跑回來告知張鎰。此時內室中臥病多年的女兒也聽聞後歡喜地起身,梳妝更衣,笑逐顏開卻不說話。這倩娘走出房中與從外歸家的倩娘相遇,兩人身型疊合融為一體,就連衣服都是重為一樣。

張家覺得這件事終究算是離奇不正,於是隱瞞不說,隻有他們親戚才會知道的。

後來,沒幾年,張家親戚中一人將這件事告訴了一個叫陳玄祐的文人,陳玄祐便將這件事寫成了一本書,名叫《離魂記》。

到了元代,一個叫鄭光祖的劇作家剛好讀到《離魂記》中的這個故事,他覺得這是非常好的喜劇素材,就將這事加以改編,寫進了戲劇中,創作出了千古不朽的喜劇名作《倩女離魂》。

《倩女離魂》被公認為是元代後期雜劇中最優秀的作品,是活躍於元代後期的著名雜劇作家鄭光祖的代表作。作者鄭光祖在《倩女離魂》雜劇中以其浪漫主義的創作手法、優美的曲文以及敢於反抗封建禮教、爭取自由幸福婚姻的張倩女形象塑造,受到了人們的普遍喜愛和讚賞。

《倩女離魂》作者鄭光祖,是元代著名的雜劇家和散曲家,他所作雜劇在當時“名聞天下,聲振閨閣”。鄭光祖一生從事於雜劇創作,把他全部才華貢獻給了民間藝術,在當時藝術界享有很高聲譽,其作品在民間廣泛流傳。

鄭光祖與關漢卿、馬致遠、白樸齊名,後人合稱為“元曲四大家”。 鄭光祖所作雜劇18種,其中以《倩女離魂》最為著名。

[旁注]

關中 又稱“渭河平原”、“關中平原”,地處後來的陝西中部。西起寶雞大散關,東至渭南潼關,南接秦嶺,北到陝北黃土高原,西窄東寬,號稱“八百裏秦川”。這一地區在秦漢時擁有全國6/10的財富,充分顯示關中在我國古代的經濟地位。

官僚 泛指古代所有的官員和官吏,包括官員下一級的幕僚和師爺等,它在表麵是製度與權力的象征,本質是一個社會的利益管理階層,古代皇帝要想做實事就不得不利用這些官僚。

蜀 地名,後來的四川,起源於公元前2550 年建立的古蜀國,後來考古發現的新石器時代晚期良渚文化玉琮應該就是三皇時代古蜀國的遺物。三皇古蜀國滅亡後,黃帝勢力進入成都平原,另建了一個新的古蜀國。

鄭光祖 平陽襄陵人,元代著名雜劇家和散曲家,所作雜劇在當時“名聞天下,聲振閨閣”,他與關漢卿、馬致遠、白樸齊名,後人合稱為“元曲四大家”。鄭光祖所作雜劇可考的有18種,以《倩女離魂》最著名,對後世影響很大。

[閱讀鏈接]

《倩女離魂》采用了“同時異地”的手法組織時空關係,也就是劇中處於不同空間裏的主要事件,所發生的時間是相同或相近的,呈“疊合”化狀態。

先看《倩女離魂》劇情中折柳亭之別後,倩女痛不欲生,一方麵怕文舉分別之後另結新歡,想要追隨王生而去。另一方麵又無力掙脫種種禮節閨訓的束縛,隻得滯留家中,刻骨的思戀終使她魂體分離。

倩女的“魂”緊隨王生而去常伴其左右,其“體”抱相思之病在家,足不出戶。

反映愛情自由的思想內涵

《倩女離魂》是鄭光祖愛情劇代表作,劇情是說:在唐地時期,衡陽郡張鎰的女兒倩女十分漂亮,年青秀才王文舉與倩女曾經指腹為婚。

王文舉不幸父母早亡,倩女之母後來有了悔約打算,她找借口對王文舉說,隻有王文舉得了進士才能成婚,想以此借口賴掉這門婚事。

王文舉決定為了倩女赴京趕考,倩女也十分忠於愛情,她在柳亭與王文舉相別之後,由於過度思念王文舉,她的魂魄便脫離原身,追隨王文舉一起奔赴京城。王文舉並不知道隨同他一起赴京的是倩女的魂魄,他一直以為是倩女本人同他一起赴京。

後來,王文舉考上狀元後,他偕同倩女魂魄來倩女家提親,倩女魂魄與身體合二為一,最終一對恩愛夫妻得到團圓的故事。

《倩女離魂》全劇集中刻畫了倩女追求婚姻自主,忠貞於愛情的形象與性格。在婚姻上,倩女決不輕易任人擺布,當她的母親想要悔約,要她與王文舉以兄妹相稱時,她便知道母親的用意,並表示了堅決地反對。

當倩女魂魄離開真身,追隨王文舉一起赴京的路上,王文舉以為是倩女本人奔來,他怕倩女母親知道並勸她回時,倩女卻果敢地說:“她若是趕上咱,待怎樣?常言道,做著不怕!”

王文舉勸阻行不通,便使用禮教來勸誡倩女,原文是這樣的:

王文舉:聘則為妻,奔則為妾,私自趕來,有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