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絕寶——器械
古代有“十八般武藝”之說,其實是指多種兵器。至於究竟是哪18種,曆來說法不一,一般是指弓、弩、槍、棍、刀、劍、矛、盾、斧、鉞、戟、殳、鞭、鐧、錘、叉、鈀、戈。
後世常用武術器械除刀、槍、劍、棍之外,弓、矢、彈弓、戈、戟、鉤、拐、盾、匕首、鞭、 鐧、鞭杆、圈、流星錘、镋、叉、耙、錘、抓、峨眉刺、斧、鉞、槊、鏟、橛以及暗器等,也都各有其豐富的內涵。
依據類型,可將其分為長兵器、短兵器和暗兵器。
放長擊遠的長器械
長兵器,是古代較長的武術器械的統稱。但古代長兵器與短兵器的劃分沒有嚴格的尺寸標準,一般將等於身長或超過身長,多用雙手操持的器械列為長兵器。
叉為最古老的武術長器械之一。在遠古時代,為捕魚狩獵的生產工具,後演變為一種兵器。叉由叉尖和叉把兩部分組成。末端分兩股的,名“牛角叉”;末端分三股的,名“三頭叉”或“三角叉”,俗稱“虎叉”。
叉尖為鋼製,有三股叉,中股直而尖,兩側股由中股底端弧形向前,後粗前尖。通體為圓形或扁平形。叉把木製或鐵製。
叉的主要技法有轉、滾、搗、搓、刺、截、攔、橫、拍等。叉法本於槍法,重在中平一勢,也可鎖拿對方兵器。後來,練叉者多在叉身上套上若幹鐵環,演練時可嘩嘩作響。也有人能使叉在全身上下滾動,俗稱“滾叉”,頗具觀賞性。
鈀,同“耙”,也是源於古代農具,當時並非兵器,乃神農之遺製;其來曆悠久,與弓弩矛盾無分前後,本用木質,後來變為鐵質而為兵器,虞喜《誌林》記載,“賀齊好軍事,兵甲器械,極為精好,鈀爪叉棍,鹹取上材”,此即古人用鈀之明證,也見鈀之在武藝中,為不可缺者。
鏟是一種不多見的兵器,最早是農村用的除草工具。鏟杆的前後都裝有兵刃,前端是一個彎月形的鏟,內凹,月牙朝外;尾部是一個斧狀的鏟柄,末端開刃。
相傳鏟最初是佛教或道家所用兵器,又名“方便鏟”或“月牙鏟”,鏟頭部分長1.8尺,代表陰間的十八層地獄,鏟葉尾端兩邊各掛有一環,代表陰陽二氣,鏟頭褲端掛有5個鐵環,代表五行,其意是人在五行之中,當平衡陰陽,普修正道,方可脫離苦海,鏟平十八層地獄。
鏟柄部分長3.3尺,代表三十三重天。其意為三十三重天之間,善惡因果好自把握。
鏟尾部分長8.6寸,8寸代表八方,6分代表六合,以三角之式造成,代表三才,每角又掛有一小環,代表三寶,其意為天、地、人三才,各得精、氣、神三寶,為此,人行八方,當以六合為念。
“八十一鏟法”據傳為老子所創,其本意是警示門下弟子當把握陰陽,勤修功德,廣行方便,多結善緣,三返九環,九九歸真之後,方可鏟平地獄之門升歸上界。使用時身法輕盈而別致,有推、壓、拍、支、滾、鏟、截、挑等擊法,其招式命名也多與佛、道有關,如參拜天地、火雷入地、仙人指路等。
戈是春秋戰國時的主要刺殺格鬥兵器。其主要性能是用以勾挽或啄刺敵人,因此又叫做“勾兵”或“啄兵”。它通常由青銅戈頭、柄柄末端的鐏等部分組成。戈頭中又包括援、內、胡等部分。
從春秋時期的實物看,當時戈的形製較商周時期又有所改進。具體表現為:戈援比前向上揚起,援部有脊,其上刃和下刃前伸後都做內折而聚成前鋒,呈弧形而尖銳,即所謂“圭鋒”狀,更利於啄擊和鉤割。“胡”明顯延長,上麵多有兩個以上的“穿”,這樣就可使麻繩繞過穿將戈頭牢固地綁縛於柄上,保證戈頭不至於在實戰中脫落。
戈是古代兵器的重要代表,漢字的“武”是一個會意字,從字的結構上看,主要由“止”和“戈”組成,由此可見,戈可以代表所有古代武術器械。並且戈的用法也可以包括所有器械中的技法。
鏜是古代長兵器,始於明代,是由槍發展而來的,鏜一般頭的兩邊形似馬叉,中間似劍狀。它上有利刃,稱正鋒,尖銳如槍,橫有彎股刃,兩鋒中有脊。鋒與橫刃互鑲,並嵌於七八尺長的柄上,柄下端有長約半尺的梭狀鐵鑽。
鏜的形狀較多,主要有:月牙鏜、四節鏜、五齒鏜、三節鏜、雁尾鏜、雁翅鏜、雁嘴鏜、鳳翅鎦金鏜、鋸翅鏜、金牛鏜、燕子鏜、鳳翅鏜、夜戰鏜、牛頭鏜、燕子鏜、雷震鏜等。镋屬於罕見兵器,可用於擊刺架格。
由於鏜過於長大,分量又重,所以隻有身高力大者才能使用。使用時多是兩手交換,有時左把在前,有時右把在前。它的基本技法有:捕、折、翻、撩、勾、捅、撈、咬、撥、拍、砸、拿、滑、壓、橫、挑、紮等。
矛最出名時在東漢末年三國時期,蜀國猛將張飛,手執一支丈八蛇矛,縱橫沙場,轉戰南北,在百萬軍中取敵首級,猶如探囊取物。
矛是古代用於直刺、紮挑格鬥的長兵器。由矛頭和矛柄組成。矛頭多以金屬製作,矛柄多采用木、竹和藤等材料製作,也有用金屬材料的。矛長通常為兩米,有的達4米多。矛頭一般長0.4米,有的達0.8米。早期的矛頭為石頭或獸骨,隨科學技術的發展出現了青銅和鐵製矛頭。
矛屬於刺兵,是槍的前身。原始社會人類就用獸角、竹片、尖形石塊刺殺動物,後來加上柄就成了矛。周代與戈、戟、殳、矢並列為五兵,矛占其二,可知為主要兵器。矛的使用方法大多是用雙手握柄,以直刺或戮為主。
斧是武術中用於劈砍的長兵器。由斧身和斧柄組成。斧身為銅質或鐵質,斧柄一般為木質。古代使斧最著名的人物是程咬金,這個性格直爽、威風凜凜的猛將使用的兵器是一柄斧頭,他三斧子定瓦崗的故事被後人津津樂道,“程咬金三板斧”更是成了掛在人們嘴邊的俗話。
斧舞動起來,姿勢優美,風格粗獷,豪放,可以顯出劈山開嶺的威武雄姿。斧的主要用法有:劈、砍、剁、抹、砸、摟、截等。
鉞與斧形製相近,區別是鉞形體薄、刃部寬且成圓弧形。鉞主要是作為軍權的象征,所以鉞大多鑄造精良,鉞身刻有人麵或獸麵紋飾,形象猙獰而華美,給人一種威懾力。
帶刺、帶鉤的鉞多刺、鉤兩法,由於斧和鉞演練起來比較笨重,加之很多傳統套路已失傳瀕於失傳,故在武林中已很少見。後世斧的套路有山東螳螂派的旋風雙斧和開山斧。
狼牙棒是武術中的一種打擊兵器,也稱“狼牙錘”,考王晫《兵仗誌》記載:“兵器名,取堅重之木為棒,長四五尺,置直針於其上,如狼牙者,為之狼牙棒。蓋此物古實以木製,後始以用者之嫌其輕脆,故易為鐵製耳。”
狼牙棒有長短兩種。長柄者則雙手合用一柄,短柄者則每手一柄,錘頭係渾圓形,周圍約一尺。長也如之,後裝一柄,以鐵鑄與錘頭融合,錘之四周則有無數銳利之鐵釘附其上,長約寸許,有如狼牙之錯雜,故得名。
狼牙棒的種類有很多,基本的擊法主要有劈、砸、蓋、衝、截、攔、撩、帶、挑、掄、旋、磕等。
戟也是著名的長兵器,如東漢末期的呂布,擅長騎射,武力過人,聞名於並州,他用的武器就是方天畫戟。戟是古代將矛和戈攻能合為一體的格鬥用冷兵器。它由戟頭和戟柄組成。戟頭以金屬材料製作,戟柄為木、竹質。戟最長可達3米多。既能直刺、紮挑,又能勾、啄,是步兵、騎兵使用的利器。
據說呂布的戟法源於西楚霸王項羽自創的“霸王戟法”。共分七式二十一招,每一式各含三招變化,威力無比。這七式分別是第一式“誅仙滅魂”;第二式“殺神破碎”;第三式“降妖絕影”;第四式“伏魔亂舞”;第五式“斬鬼天下”;第六式“霸氣縱橫”;第七式“吞天滅地”。
槊是十八般兵器中的重型兵器之一,多用於馬上作戰。在雲南江川李家山古墓群中就發現了戰國晚期、東漢早期的槊。槊的各類很多,結構複雜,較為笨重,多為力大之人使用。因此槊在後世武林之中已近失傳,練槊的人寥若晨星。
槊是由矛和棒演變而來的。《正字通》一書中寫道:“矛長丈八謂之槊”,所以古代也把丈蛇矛稱為“鐵槊”。古代的槊,柄用堅木製,長約兩米,粗約一把,柄端裝有一長圓形錘,上麵密排鐵釘或鐵齒七八行,柄尾裝有三棱鐵鑽。因其形狀與狼牙相似,故也稱“狼牙槊”。
《武備誌》記載:“棒首施銳刃,下做倒雙鉤,謂之鉤棒;無刃而鉤者亦用鐵爪植釘於上如狼牙者,曰狼牙棒;本末均大者為杵,長細而堅重者為杆,亦有施刃鐏者,大抵皆棒之一種。”主要有指槊、掌槊、雙槊、衡槊及棗陽槊等。
傳統演練的套路稱為“單槊”,練法與大刀相似。它的用法有劈、蓋、截、攔、挑、撩、雲帶、衝等。盡管槊較重,但也可演練許多招式,如“泰山壓頂”、“刀劈華山”、“橫掃千軍”等。
[旁注]
虞喜 (281~356),東晉時期天文學家,宣夜說的繼承和發展者。根據冬至日恒星的中天觀測,發現歲差,認為太陽從第一年冬至至第二年冬至向西移過原先位置,推算出每50年退一度,這一發現對以後天文學頗有影響。
方便鏟 是一種及棍、叉、槍、刀於一身的綜合兵器,其動作主要由鉤、掛、劈、架、刺、鏟、掃、撩、拍、打、纏、繞等所組成,其風格特點是反防為攻,反退為進,剛中有柔,柔中帶剛,快慢相兼,剛柔相濟。
丈八蛇矛 古代兵器名。又名“丈八點鋼矛”。全用镔鐵點鋼打造,矛杆長一丈,矛尖長8寸,刃開雙鋒,作遊蛇形狀,故而名之。
方天畫戟 戟有雙耳者叫做“方天戟”。方天戟上以畫、鏤等作為裝飾,又稱“方天畫戟”。方天畫戟屬於重兵器,和矛,槍等輕兵器不同。方天戟使用複雜,功能多,需要極大的力量和技巧,集輕兵器和重兵器功能於一身。
《正字通》 古代一部按漢字形體分部編排的字書,明代崇禎末年國子監生張自烈撰。這部書總12卷。 所分部首與梅膺祚《字彙》相同,凡214部。部首次序和每部之內的字次都按筆畫多少來排,《字彙》注釋比較簡單。
[閱讀鏈接]
長兵器與短兵器相比,具有時效性好,可先發製人的優點。在《周禮·考工記》中,對此就有明確的記載。長柄兵器,以不超過使槍人身長的3倍為原則。但是也曾出現過超過人身長3倍,長達6米的長兵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