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舞升平——廣天妙舞(1 / 3)

歌舞升平——廣天妙舞

唐代樂舞,在魏晉南北朝的基礎上有了進一步發展,是古代樂舞極盛時期。唐代舞蹈以它獨立的藝術品格把中華民族舞蹈藝術推向了頂峰,它是當之無愧的。

宋代的宮廷樂舞並沒有完全繼承唐代的樂舞,而是在保留一些著名的表演性舞蹈的基礎上有所變化,並形成了自身獨特的舞蹈表演形式。後來到了明清時期的舞蹈,大致可分為三類,也就是宮廷隊舞、戲曲舞蹈和民間舞蹈。

總之,唐宋至明清的諸多舞蹈,不僅具有古典舞蹈特色,並且保存了古代舞蹈精粹,這對打開古典舞蹈寶庫,研究古代舞蹈發展規律,有著啟示性作用。

魏晉時期女樂舞蹈的風靡

在晉代時期,那時的洛陽城非常繁華,到處是廊亭樓閣。在眾多廊亭樓閣中,最為吸引人的要數洛陽城外的金穀園了。

金穀園是晉代大臣石崇的府邸,石崇非常富有,他幾乎是富可敵國。石崇在金穀園中養了很多美貌的舞女,其中最為有名的要數綠珠姑娘了。

綠珠非常喜歡跳清商樂舞,她的清商樂舞技也是高超絕倫的。每當綠珠開始跳清商樂舞時,所有人都屏息凝神把目光聚集在她身上,這也使綠珠更加瘋狂地愛上了清商樂舞。

隻要綠珠開始跳清商舞蹈時,無論是石崇,還是底下那些門第族望多麼高貴,無論他們文采武功多麼出眾,無論儀容舉止多麼優美,此時都隻能跪坐著仰視綠珠,像膜拜神明一樣瞻仰翻飛起舞的綠珠。

綠珠站在這樣光輝耀眼的舞台上,讓她莫名的興奮。而底下那些人的目光有驚豔的,有迷戀的,也有癡醉的,綠珠每日被這些目光交織的網所包圍著,她覺得自己是所有人矚目的唯一焦點,這也讓她心裏暖和、讓她覺得踏實而且心滿意足。

因此,綠珠喜歡跳清商樂舞,隻有當綠珠長袖流轉的時候,她才感到無比的安寧快樂,後來,她也因為舞技被石崇百般寵愛,深得石崇的歡心。

以綠珠為代表的古代女樂舞蹈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非常風靡,這一時期幾乎是古代舞蹈史上女樂舞蹈最為發達的階段。

因為《清商樂》中有許多女樂舞蹈流傳後世的節目,這些節目大都是由女樂表演的舞蹈,是被“采集”之後收入宮廷才成為宮廷藝術的一部分。

也可以這樣說,如果當時沒有發達的女樂舞蹈,也就沒有《清商樂》從民間俗樂到都市宮廷樂舞的轉換,宮廷的女樂舞蹈因為它的地位而得到了記錄於史冊、或者隨墓葬而被後人認識的機會。

在魏晉時期,由於權貴們的喜愛,是女樂舞蹈風靡的直接原因。曹魏時期,女樂非常興盛,《魏誌·魏武帝紀》中記載:

太祖為人佻易無威重,好音樂,倡優在側,常以日達夕。

曹操好女樂歌舞,在曆史上是有名的。他本人以及他的兒子們都精通樂律,為女樂歌舞寫了很多歌詞,有時甚至自己作曲。

《魏書》中記載:

太祖登高必賦,乃造新詩,被之管弦,皆成樂章。

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的歌詩貢獻,與他們的性情有關,也和他們的歌舞才能緊密相關。他們依照《清商樂》的曲調填寫了許多詩歌,流傳後世的也不少,而在當時這些歌詩都是可以詠唱和舞蹈一番的。

所以南朝的王僧虔在論述前代《清商樂》時說:

今之清商,實由銅雀,魏氏三祖,風流可懷。京洛相高,江左彌重。

這番話道出了南朝女樂的風靡直接來源於曹魏時代。因為北魏的都城洛陽,也就是女樂舞蹈的集散之地,有眾多女樂歌舞藝人居住,北魏學者楊炫之所著的《洛陽伽藍記》中記載:

出西陽門四裏,禦道南有洛陽大市,周回八裏,……市南有調音、樂肆二裏,裏內之人,絲竹謳歌天下妙伎出焉,有田僧超者善吹笳,能為《壯士歌》、《項羽吟》,征西將軍崔延伯甚愛之。

後代的舞蹈史學家認為,這段文獻中的“樂肆”兩字原本應該是“樂律”,並且他們認為“調音裏”和“樂律裏”的區分,也說明了“天下妙伎”的數量自然很可觀,而擅長絲竹歌舞的妙伎,正適應了當時曹魏帝王們對歌舞伎人大量的需要。

在魏晉時期,“人生及時行樂”成為時代的風氣,也造成了女樂歌舞的畸形發展。

《梁書·羊侃傳》中記載:

梁朝大臣羊侃曾得到武帝賞賜的鼓吹一部,府中"姬妾侍列,窮極奢靡,有彈箏人陸太喜,著鹿角爪長七寸。

舞人張淨碗,腰圍一尺六寸,則人鹹推能掌上舞。又有孫荊玉,能反身帖地,銜得席上玉管。

一次,他宴請昔日的同窗,賓客三百餘人,器皆金玉雜寶,奏三部女樂,至夕,侍婢百餘人,俱執金花燭。

到了陳朝武帝以後,社會經濟和文化元氣漸漸恢複了。到陳後主陳叔寶即位以後,人民生活趨於安定,宮廷生活隨之走向奢靡。

一時間豔詞傳播,低吟淺唱,柔媚無骨。陳後主常常在姬妾張貴妃、孔貴人的擁坐裏,一起譜寫豔詩歌曲,大奏《玉樹後庭花》、《傷春樂》等曲目,君臣酣歌,通宵達旦。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女樂舞蹈,在曆史上留下一些“精工細作的歌詞。由此可見,女樂舞蹈的本質並不是創作,而是享樂中的聲色之舉,對於後世舞蹈發展的影響也比較小,遠遠比不上這一時期中原和其他地區的樂舞交流影響深刻。

魏晉時期,在聲色迷離的宮廷樂舞之外,各地域的民間樂舞活動也十分活躍。

後來在內蒙古五塔寺上就有淺浮雕的樂舞圖像,一個北方服飾裝扮的舞人正在弓步回頭,逗引一隻獅子,這顯然是魏晉時期著名的《獅子舞》。

還有,《白紵舞》是魏晉時期最著名的舞蹈,這個舞蹈常在宮廷夜宴中表演,布景和服飾方麵都極盡奢華。舞人穿輕羅潔白舞衣,長寬舞袖,身佩玉纓瑤璫,腳踏珠靴,腰係翠帶,舞盡豔姿,容似娥婉。

《白紵舞》舞袖技巧和輕盈步態以及眉目神情的運用,成為《白爐舞》最大特征。在南北朝早期,此舞帶有樸素清新的民間歌舞風貌。到了南朝梁以後,《白紵舞》在宮廷貴族夜宴中,日趨綺靡妖豔。

由於魏晉時期戰亂不斷,人們普遍尚武,習武風氣很盛,也直接影響了樂舞藝術。在後來三國時期的文物上就能夠見到兒童對舞花棍的形象。特別是南北朝時期,西域樂舞的東傳成為影響了古代舞蹈發展的大事。

一般認為,張騫開通西域,也就是漢武帝時期,是中原地區和外域進行樂舞文化交流的起始時期。其實當時李延年根據西域傳來的樂曲創作“新聲”二十八解,才被當做西域樂曲正式傳入的標誌。

在南北朝時期,偏安江南的王室豪家,大多擁有眾多歌姬舞人。這些王室府內所養的胡人伎樂越多,奢侈豪華的場麵也越大。“胡戲”和“戎樂”的名稱也受到了當時人們的注意,而且在長期的流傳中形成了一些有代表性的品目。

《五鍛舞》是魏晉時期一種以手拍打身體的動作鍛煉方法,這是一種舞蹈,同時又是體育性的修煉活動。魏晉時期著名文學家曹植就是此中的高手。

根據史書《魏誌·王粲傳》中記載,曹植是非常熱愛表演的《五鍛舞》的藝術家,他在洗浴後,很喜歡表演胡舞的《五鍛舞》。

在魏晉時期,西南、西北地區,都有以拍打身體為手段的體育鍛煉,有的地方叫做“拍張”。如果這種鍛煉配以音樂或自唱歌曲,並為賓客表演娛樂,這便是是樂舞性的《五鍛舞》了。而根據史書記載,曹植作這些舉動時還要化妝,這儼然是有表演意義的舞蹈了。

魏晉時期人們還有“弄丸”、“擊劍”等舞蹈,當然這些都需要有相當的熟練技巧,可見這是當時常用的體育鍛煉方式,又是一種身體文化的修養。當時的胡樂、胡舞對漢民族日常生活的影響,由此可見一斑。

魏晉南北朝,是樂舞文化大交流的時期。後來在山西大同北魏墓葬中出土的鎏金銅杯上的舞人紋飾,就是漢人的裝束,但其中的胡舞體態的婀娜秀美,令人讚歎不已。

在魏晉時期,甚至人們在佛像造像中,也有極為世俗的樂舞形象出現。後來山西出土的北魏佛像周圍的裝飾浮雕上,就有雜技百戲和胡舞的生動畫麵。

即使在民用品上,也可以找到很多類似胡人樂舞的形象。石窟造像中有日常普通民眾生活的影子,反過來說,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看到宗教藝術的影響。

後來在甘肅酒泉丁家閘就曾經出土了一座魏晉墓,墓主人便是世俗社會的成員。但是在他死後,就在自己的墓穴裏繪製飛天形象,同一墓穴當中,當然也繪有日常人類生活裏享受樂舞的情形。

這說明了,魏晉時期社會環境雖然從某一個方麵看不利於樂舞的發展,但是人口的遷徙,各民族間的貿易往來,戰爭活動中的對於樂舞藝人特別是才藝出眾的女樂舞伎的掠奪和轉送,都給樂舞的融合、變異、創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時代條件。

[旁注]

魏武帝 (155年~220年),即曹操,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和書法家。三國中曹魏政權的締造者,他統一了北方,並實行一係列政策恢複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他的詩歌散文清峻整潔,開啟並繁榮了建安文學,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史稱建安風骨。

曹丕 (187年~226年),曹魏高祖文皇帝,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學家,建安文學代表者之一,曹魏的開國皇帝,=220年至226年在位。他的著作有《典論》,是文學史上第一部有係統的文學批評專論作品。

楊炫之 北魏散文家,他曾經擔任了北魏的撫軍府司馬、秘書監、期城郡太守等職。他博學能文,精通佛教經典。547年,他行經北魏舊都洛陽,他目睹貴族王公耗費巨資所建之佛寺已多成廢墟,深有所感,乃著《洛陽伽藍記》一書,具有史料價值。

羊侃 (495年~549年),南朝梁末的著名大將。因為他率領部眾南歸梁朝,被授予徐州刺史,封高昌縣侯。他忠於梁王朝,其軍事才能卓越,在保衛建康的戰鬥中起了重要作用。後來不得誌的羊侃平時隻好以歌舞自娛,生活豪華奢侈。他善於音律,自己譜了兩首新曲,就是《采蓮》與《棹歌》,都十分美妙。

陳朝 是南北朝時期南朝的最後一個朝代,陳霸先代梁所建立的,都城建康。陳國控製了江陵以東、長江以南的地區。陳朝建立時已經出現南朝轉弱,北朝轉強的局麵,陳朝剛建立時就麵臨了北方政權的入侵,形勢十分危急。陳朝開國皇帝陳霸先帶領軍隊一舉擊敗敵軍,形勢有所好轉。

尚武 《易經》中天行健的最佳注釋,它是中華民族發展動力的源泉。我國傳統文化認為,文和武,正如一陰一陽之道。文武結合才是國家強盛的不二法,正所謂文武之道,一張一弛。

張騫 (公元前164年~公元前114年),漢代卓越的探險家、旅行家與外交家。他開拓漢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對絲綢之路的開拓有重大的貢獻。他出使西域所獲得的關於中原外部世界的豐富知識,在以後西漢王朝的政治、軍事、外交活動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並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曹植 (192年~232年),三國曹魏著名文學家,建安文學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他文學上的造詣與曹操、曹丕合稱為“三曹”,他在我國文學史上堪稱“仙才”。

王粲 (177年~217年),東漢末年著名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由於他的文才出眾,被人們稱為“建安七子之首”。他曾經做過曹操的幕府,由於他的特殊經曆和貢獻,也使他成了我國古代幕府中的一名佼佼者。

百戲 古代民間表演藝術的泛稱,“百戲”一詞產生於漢代,是對民間諸技的稱呼,尤其以雜技為最主要的表演藝術,同時包括古代魔術、古代角抵戲和古代戲劇等。

[閱讀鏈接]

西晉時期的女樂仍舊呈現發展的態勢,曹丕所創建的管理女樂的“清商署”,在西晉時期仍然保留著,女樂也受到西晉皇帝的喜愛。

例如晉武帝就是其中之一,他僅僅在一次平複吳地的戰爭之後,他就接受了吳地的女樂幾千人。女樂藝人在一地的數量就如此之大,可見當時風氣之盛。

晉代司馬氏在統一後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也形成了嚴格的社會等級製度,而西晉貴族女樂歌舞享樂的生活在曆史上也是非常有名的。

唐代舞蹈的種類與發展

唐代樂舞,在南北朝的基礎上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在唐代,燕樂是宮廷宴享典禮活動中,所用的大型“宴樂”樂舞,它具有娛樂欣賞和禮儀性雙重作用。

盛唐時期,宮廷集中整理了南北朝以來的中外各種樂舞,製定宮廷“燕樂”,稱為《十部樂》。

此外,唐代宮廷將樂舞節目的水準高低,按演出形製劃分為“坐部伎、“立部伎”。室內廳堂表演和堂上坐奏的,叫“坐部伎”;室外廣場庭院演出,堂下立奏的叫“立部伎”。

“坐部伎”是人數較少的小型表演舞蹈。“立部伎”人數眾多,這種舞蹈通常有上百人表演。坐、立部伎的舞蹈節目都比較精致,藝術水平較高。在當時,以“坐部伎”藝人水平為最高,“立部伎”次之,雅樂則更次之。

坐、立部伎具有較高藝術性和欣賞價值,“坐部伎”樂舞節目有《景雲樂》、《慶善樂》、《破陣樂》、《承天樂》、《長授樂》、《天授樂》、《鳥歌萬歲樂》、《龍池樂》等。

“立部伎”包括的樂舞節目有《安樂》、《太平樂》、《破陣樂》、《慶善樂》、《大定樂》、《上元樂》、《聖壽樂》、《光聖樂》等。

坐、立部伎的樂舞節目所體現的歌頌思想,是古代樂舞一致的傳統。坐、立部伎產生,標誌著唐代舞蹈沒有僅僅停留在對前代樂舞吸收繼承上,而是進一步創造提高,使舞蹈藝術走向成熟。

在唐代,《柘枝》有獨舞、雙人舞和群舞形式,腰身技巧和舞袖動作是《柘枝》最大的藝術特點。這個舞蹈婉轉綽約與矯健奔放相結合,服飾華美,表情動人,

有鼓聲和樂聲相伴,是唐代舞蹈的精品。唐代有專業《柘枝》藝人,比如唐玄宗時的舞伎那胡等,可見這個舞蹈有很高的專業技巧。

唐代《劍器》是舞人執劍的一種舞蹈。唐代著名劍舞藝人有公孫大娘、李十二娘等。唐代將軍裴旻的舞劍曾經被人們譽為當時“三絕”之一,可見《劍器》是一個非常著名的舞蹈。

唐代著名詩人杜甫對此舞有生動描寫,詩道:

一舞劍器動四方,矯如群帝驂龍翔。

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光。

唐代《綠腰》舞具有中原傳統舞蹈特點,它以舞袖和腰身動作見長,與魏晉的《白紵舞》類似。有詩描繪“翩如蘭苕翡,宛如遊龍舉。低回蓮破浪,淩亂雪縈風”正是此舞舞態情貌。

還有,《胡旋舞》是唐代的民間舞,該舞蹈以旋轉為主,所以名為《胡旋舞》。

白居易所作《胡旋女》一詩,生動地描寫了這個舞蹈特色,詩道:

胡旋女,胡旋女,心應弦,手應鼓。

弦鼓一聲雙袖舉,回雪飄搖轉蓬舞。

左旋右旋不知疲,幹匝萬周無已時。

人間物類無可比,奔車輪緩旋風遲。

詩中可見,胡旋女舞蹈動作和姿態以及她內心情感都和伴奏音樂旋律、節奏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她旋轉時雙袖舉起,輕如雪花飄搖,又像蓬草迎風轉舞。她的旋轉,時而左,時而右,好像永不知疲勞。在千萬個旋轉動作中,都難以分辨出臉麵和身體,旋轉的速度,似乎都要超過飛奔的車輪和疾徐的旋風。

還有,《踏謠娘》是唐代盛行的民間歌舞,據唐代學者崔令欽所著的《教坊記》中記載:

北齊有人姓蘇,實不仕,而自號為郎中;嗜飲酗酒,每醉毆其妻。妻銜悲,訴於鄰裏。時人弄之。丈夫著婦人衣,徐步入場行歌,每一疊,旁人齊聲和之雲,踏謠和來!踏謠娘苦和來!以其且步且歌,故謂之踏謠,以其稱冤,故言苦。及至夫至,則作毆鬥之狀,以為笑樂。

從這個記載中,說明了《踏謠娘》是根據真人真事編演的一部具有諷刺性質的歌舞,它有不同性格人物,有一定矛盾衝突,舞蹈表演者有鮮明情感愛憎態度和思想傾向。據傳,這個歌舞在宮廷宴會中上演,民間藝人在街頭也表演,由此說明它是一出很受歡迎的歌舞。

《破陣樂》是唐代坐、立部伎中最著名的舞蹈。此舞根據唐太宗李世民所繪製的“破陣樂圖”編排。舞人披甲執戟,表現了戰陣生活內容。

人們以群舞形式表演戰陣隊伍變化,是對傳統武舞的繼承發展,音樂具有龜茲樂風格。唐太宗李世民所繪製的“破陣樂圖”,算得上是最早的舞譜雛形。

後來,唐代女皇帝武則天曾下令在皇宮內設“習藝館”,旨在教宮女們學習詩文,後來逐步演變成專門訓練歌手和舞蹈家的“教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