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電商的革命“密碼”(1 / 2)

電商的革命“密碼”

商道

作者:劉強東

即將過去的2013年,對於中國電子商務市場的從業者來說,是值得紀念的一年。

繼2012年,中國網絡零售額突破萬億元人民幣大關之後,在這一年,中國又將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電商市場。根據國際谘詢機構貝恩的預測,中國網購市場有望保持32%的年均增速,到2015年規模將達3.3萬億元。而艾瑞谘詢則預計中國市場2013年全年增長有望達到42%,到2016年網購市場規模將超過3.6萬億元。

中國有接近6億的網民,是全世界網民最多的國家,這是我們電商發展最重要的土壤,也是我們最大的幸運。加上中國整體經濟仍然長期向好,在可以預期的未來,中國第一電商大國的地位應不會動搖。

當然,網購市場規模爆炸式的成長,也得益於整個行業的不斷創新。包括京東、阿裏在內的眾多電商企業,在過去十年中,始終致力於為中國網購用戶提供全世界最好的網購服務。如京東於2010年首創的“211”限時達服務(上午11點前下單當日送達,晚上11點前下單次日15點送達),已經成為全球電商行業的配送服務標杆,極大地釋放了在線購買力。阿裏在線支付方麵的創新,也是有目共睹的。

大格局已定,移動未定

隨著中國在電商市場完成對美國的超越,早期的超高速增長階段也將落下帷幕,競爭格局亦在悄然發生變化。一個顯著特征,就是行業集中度在不斷提高:在中國B2C市場,前五名的市場占有率已經超過了75%;而在自營式B2C市場,京東一家的市場份額就超過了43.9%(2013年第二季度艾瑞數據),超過了第二名到第九名的總和。對於後來者而言,經營環境更加困難,甚至麵臨邊緣化、徹底出局的危險。因為隨著銷售規模和訂單量的增加,領先者單均營銷費用、物流費用等都在不斷下降,係統、產品、價格以及服務方麵的優勢則進一步得到優化,規模經濟效益逐步顯現出來。在現有的格局下,打造一個全新電商平台的時間窗口,基本上已經關閉。

除了市場份額之外,我們其實還能看到競爭正逐步深入到整個供應鏈乃至生態。多數電商僅覆蓋了供應鏈體係中的某幾個環節。如何與品牌商、製造商、經銷商協作,提高整體供應鏈的效率,將決定著企業持久的價格競爭力。因此,2013年,各主要電商都在平台建設上發力。

如果說整個行業還存在變數的話,最大的可能來自移動互聯網。隨著智能手機等移動設備的普及,移動網購快速滲透到消費者的生活中,正呈現出爆發式增長的勢頭。2013年上半年,中國移動網購市場同比增長超過200%,在總體網購交易額中占到了8.6%,同比提高了4.2個百分點。以京東為例,目前來自移動端的訂單量已經占到整體訂單量的一成,而且正以遠高於整體的速度快速成長。

然而,需要提醒的是,雖然對於電商具有越來越重要的意義,但僅僅移動端本身並不足以單獨構成一個新興互聯網人口。如果沒有後台強有力的支持,移動互聯網就很難將流量轉化為真正的商業價值。我認為移動互聯網時代現在才剛剛開始,還遠未到分出勝負的時候,各方參與者都還有機會在競爭中勝出。

決勝用戶綜合體驗

回顧2013年,甚至時間再往前推,我們可以看到,電商的興起和發展有技術進步等方麵的因素,但更為根本的是,整個行業始終致力於改變和提升用戶的消費體驗。電商企業的起與落,都與用戶體驗有著密切的關係:用戶體驗提高了,公司的發展就步入快速上升通道;用戶體驗下降了,公司發展就會遇到瓶頸。

很多人有個誤區,那就是把低價當成了電商消費體驗的全部。實際上,根據艾瑞谘詢的統計,隻有不到一半(48%)的網民,是因為價格低才選擇在線購物的;而且,這個比例還在不斷下降。相比而言,產品和服務,越來越成為消費者重視的因素。

有人認為電商是一種“輕平台”,重營銷、技術、社交、支付等環節,而對倉儲物流這種需要長時間、大資金投入的“重資產”環節,一般以外包的形式處理。以“提升用戶體驗”為目標,京東自2007年開始自建物流,到今天已經形成了覆蓋全國近1300多個區縣的自有送貨體係。而多數電商在物流建設上選擇了知難而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