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改革沒有完成時(1 / 1)

改革沒有完成時

卷首語

作者:宋鑫陶

依靠經濟體製改革的牽引,進而推動政治體製、文化體製、社會體製、生態文明體製和黨的建設製度改革,全麵深化改革,才能真正將改革落到實處。惠及民生,實現改革的預期目標和長遠目標。

改革,是一個永恒的話題。

對於現代中國的發展而言,改革尤為重要,而轉型期本身又是一個充滿變革的時間段。鄧小平曾說:“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時下中國,改革亟須深化。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之後,《中共中央關於全麵深化改革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隨即公布,贏得外界一片讚譽。究其原因,便在於此次改革從過去單一的經濟層麵,惠及到了民生、社會等更多層麵,改革的廣度和深度都超出了外界預期。

這張全麵的改革路線圖,讓外界對中國未來十年的改革有了更多期許。《華盛頓郵報》撰文指出,中國謹慎而係統性地規劃一係列改革,將使中國在未來十年得到更快速發展,美國經濟複蘇也或將從中受益。

回溯過往,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和實行改革開放的戰略決策。從此,改革開放開啟了中國經濟建設的加速度,孕育了中國經濟的動力和活力。改革開放,由此成為中國35年發展的最關鍵詞語。

改革讓中國受益。改革開放這個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政策,通過“摸著石頭過河”,開創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經濟成就。1978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還隻有3645億元,經濟總量排在世界第十位,經濟總量占世界的份額為1.8%,人均國民總收入僅為190美元。34年之後的2012年,我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已近52萬億元,經濟總量僅次於美國,居世界第二位,占世界的份額為11.5%,人均國民總收入升至5680美元,跨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

1978年以前的中國,是一個封閉落後的經濟體。與世界上最發達的經濟體美國相比,中關之間相隔的不隻是一個太平洋的距離。1978年,美國頒布《破產改革法》,而5年之後,我國才出現第一家破產企業。有人如此形容,“如果在1978年,我們就清楚地知道中國與世界的距離居然差那麼遠,我不知道我們是否還有追趕的勇氣。”

而正是改革開放的偉大舉措,讓封閉的中國從與世界的“絕緣”走向了融合,並追趕上了世界經濟的步伐。當2008年的金融危機讓美歐發達經濟體深陷泥潭、舉步維艱時。他們將渴求複蘇的目光投向的正是中國。中國經濟升溫,全球企業也都會來取暖。從紐約到上海,仿佛已不再有距離。

如果不出意外,我國經濟今年的增速將在7.5%左右,物價漲幅也將被控製在3.5%以內的合理區間,中國經濟正在溫和而緩慢地複蘇。盡管外界一直認為,美聯儲不久將退出0E,但美國經濟增長預期並不明朗。相對於外界對美國複蘇“已上軌道”的判斷,歐洲和日本的複蘇卻仍未上軌,這正昭示著全球經濟複蘇依然脆弱。所以,外界比以往更關注此次中國的改革,因為改革釋放出的信號和未來十年中國的走勢,勢必會對世界經濟產生不小的影響。

處於“正從經濟快速發展這一容易的部分”過渡到“不是很容易的調整階段”的中國,改革要繼續,也仍要“摸著石頭過河”,通過改革試點,“摸規律”、“獲真知”。

英國《金融時報》認為,這份藍圖是中國執政黨近年來最具雄心的改革計劃。的確,約2萬字的《決定》共提出了16項60條重大改革舉措,涉及了房產稅、土地、戶籍、教育等多個層麵。但更為重要的是,《決定》將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的定位,修改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這也就意味著,我國經濟製度將會更加明確地向現代市場經濟製度方向演進。同時,政府職能也將更加清晰。

依靠經濟體製改革的牽引,進而推動政治體製、文化體製、社會體製、生態文明體製和黨的建設製度改革,全麵深化改革,才能真正將改革落到實處,惠及民生,實現改革的預期目標和長遠目標。隻有不斷深化改革,才是我國經濟獲取持續發展動力的來源。

“改革是中國最大的紅利”,也是更長期的任務。正如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所言:“改革開放隻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