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凡之境——漁樵問答
《漁樵問答》是首古琴曲,此曲在曆代傳譜中,有30多個版本,有的還附有歌詞。
《漁樵問答》樂曲通過漁樵在青山綠水間自得其樂的情趣,表達出對追逐名利者的鄙棄。楊表正修訂曲譜,配製歌詞。
清代琴家又略去歌詞,將曲調稍加改動,成為獨立的器樂曲。此曲優美清逸,以對答式的旋律,描寫漁夫與樵夫的對話。此曲反映的是一種隱逸之士對漁樵生活的向往,希望擺脫俗塵凡事的羈絆。音樂形象生動,精確。
漁樵對話引出千古絕唱
蔚藍的天空之下,有一片寧靜的湖泊。湖中有一葉扁舟在隨波逐流。扁舟之上,是一位正在小憩的漁夫。微風吹拂,帶來了清涼的水氣。漁夫懶洋洋地睜開眼,打了個哈欠。
在漁夫的不遠處的岸邊,有一位樵夫。他腰間別著斧子,粗糙的手掌上有幾道劃痕,身著寬鬆的素衣,腳穿草鞋,憨厚而威武。
漁夫和樵夫兩個人都怡然自得,盡情享受著山水之間的美妙景色,絲毫不為世俗名利所煩惱,開始談天說地:
漁問樵曰:“子何求?”
樵答漁曰:“數椽茅屋,綠樹青山,時出時還;生涯不在西方;斧斤丁丁,雲中之巒。”
漁又詰之:“草木逢春,生意不然不可遏;代之為薪,生長莫達!”
樵又答之曰:“木能生火,火能熟物,火與木,天下古今誰沒?況山木之為性也當生當枯;伐之而後更夭喬,取之而後枝葉愈茂。”
漁乃笑曰:“因木求財,心多嗜欲;因財發身,心必恒辱。”
樵曰:“昔日朱買臣未遇富貴時,攜書挾卷行讀之,一且高車駟馬驅馳,芻蕘脫跡,於子豈有不知?我今執柯以伐柯,雲龍風虎,終有會期;雲龍風虎,終有會期。”
樵曰:“子亦何易?”
漁顧而答曰:“一竿一釣一扁舟;五湖四海,任我自在遨遊;得魚貫柳而歸,樂觥籌。”
樵曰:“人在世,行樂好太平,魚在水,揚鰭鼓髡受不警;子垂陸具,過用許極心,傷生害命何深!?”
漁又曰:“不專取利拋綸餌,惟愛江山風景清。”
樵曰:“誌不在漁垂直釣?心無貪利坐家吟;子今正是岩邊獺,何道忘私弄月明?”
漁乃喜曰:“呂望當年渭水濱,絲綸半卷海霞清;有朝得遇文王日,載上安車齎闕京;嘉言讜論為時法,大展鷹揚敦太平。”
樵擊擔而對曰:“子在江兮我在山,計來兩物一般般;息肩罷釣相逢話,莫把江山比等閑;我是子非休再辯,我非子是莫虛談;不如得個紅鱗鯉,灼火新蒸共笑顏”。
漁乃喜曰:“不惟萃老溪山;還期異日得誌見龍顏,投卻雲峰煙水業,大旱施霖雨,巨川行舟楫,衣錦而還;歎人生能有幾何歡。”
他們之間的問答,後來被人記錄下來,成了名曲《漁樵問答》的歌詞。
《漁樵問答》的曲譜最早見於古代琴譜《杏莊太音續譜》:
古今興廢有若反掌,青山綠水則固無恙。千載得失是非,盡付漁樵一話而已。
《漁樵問答》采用漁夫和樵夫對話的方式,以上升的曲調表示問句,下降的曲調表示答句。旋律飄逸瀟灑,表現出漁樵悠然自得的神態。
正如另一本古代琴譜《琴學初津》中所述:
《漁樵問答》曲意深長,神情灑脫,而山之巍巍,水之洋洋,斧伐之丁丁,櫓歌之矣乃,隱隱現於指下。迨至問答之段,令人有山林之想。
樂曲剛開始曲調悠然自得,表現出一種飄逸灑脫的格調,上下句的呼應造成漁樵對答的情趣。主題音調的變化發展,並不斷加入新的音調,加之滾拂技法的使用,至第七段形成高潮,刻畫出隱士豪放不羈、瀟灑自得的情狀。
其中運用潑刺和三彈的技法造成的強烈音響,應和著切分的節奏,使人感到高山巍巍,樵夫咚咚的斧伐聲。第一段末呈現的主題音調經過移位,變化重複貫穿於全曲,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漁樵問答》有一定的隱逸色彩,能引起人們對漁樵生活的向往,但此曲的內中深意,應是“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及“千載得失是非,盡付漁樵一話而已”。興亡得失這一千載厚重話題,被漁父、樵夫的一席對話解構於無形,這才是樂曲的主旨所在。
後世有人為《漁樵問答》另外填了一段歌詞:
第一段清隱高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