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尋找《項鏈》(2 / 2)

是的,讀者原本寄希望於夫人能在十年教訓中找到問題的答案。然而,十年的歲月,褫奪了她的財富,消去了她的容顏,她為她的虛榮付出了精神和物質上巨大的代價,特別是這些代價本身再次證明簽署債券、借高利貸、勤儉持家等等諸如此類低級手段根本不可能有力支撐夫人想要的奢華生活,可她始終對成功路徑這般麻木。讀者對其“賠真”過程中可能出現的自我超越作為期待的落空,事出必然。十年“賠真”的辛苦之路最主要地是體現出路瓦栽夫人對追求自我美好生活的無知和怯懦。

如此,路瓦栽夫人的形象更加豐滿。莫泊桑逝世後的大約半個世紀,法國存在主義哲學興起。其代表人物讓保羅薩特曾運用獨創的存在精神分析法,對福樓拜進行了全麵而深刻的分析和研究,完成了力著《家庭中的白癡》。而莫泊桑作為福樓拜的高徒,深得真傳,在表現社會基層“愛幻想、少行動”的小說人物上毫不遜色乃師,於《項鏈》中可見一斑。

在薩特看來,人不同於其他存在物那樣具有固定不變的本質,他的本質是由他的存在過程決定的。人在事物麵前,如果不能按照個人意誌作出“自由選擇”,這種人就等於丟掉了個性,失去“自我”,不能算是真正的存在。路瓦栽夫人正是一個再好不過的反麵例子。

應該正視,過上優於現狀的生活,因那優越生活而來的虛榮心,是每個人都會具有的願望。願望轉化為現實,是一係列具體行動的過程,也是一係列自由選擇的過程。然而,路瓦栽夫人備受自身願望的煎熬,卻始終未向正確行動的方向邁出一步,誤入歧途隻在早晚。賠償項鏈這一決定,是從路瓦栽而非其夫人口中說出,這讓人已有些許遺憾。盡管,作者再次宣稱“路瓦栽夫人懂得窮人的艱難生活了。她一下子顯出了英雄氣概,毅然決然打定了主意。”但這並不屬“自由選擇”的範疇,而是馬蒂爾德在人性本質不變的情況下受到其不正確實踐結果的控製和反對。“往上爬”的思想,終究落得個走“下坡路”的結局。

可見,“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才是分析批判路瓦栽夫人的真正核心。

如若路瓦栽夫人再次來到梳妝鏡前,她的那串寶貝項鏈找到了或從來完好,我堅信她一定會說:

“這項鏈真是幫了大忙了。下次再向佛來思夫人借串更好地,便可參加更加盛大的夜會了……”

讓我們都來勸一勸夫人:順應規律,有所作為。

這便是“我”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