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音繚繞——音樂源流2(1 / 3)

餘音繚繞——音樂源流2

元代宮廷音樂與音樂機構

元代宮廷音樂在繼承前代基礎上,又有新的發展。元代宮廷音樂有雅樂和燕樂之分。雅樂基本上是前代的延續,燕樂則具有多種民族文化成分,反映出當時的時代特色。

元代宮廷音樂建立,與元世祖忽必烈推行漢法有密切關係,是漢法的一個重要方麵。宮廷音樂是我國古代宮廷禮儀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在我國古代音樂中占有重要地位。

元代在元大都設有教坊司,掌管及訓練藝人演出音樂及戲劇。教坊在這一時期,作為國家力量支持的藝術組織,吸收並訓練了大批藝人。

一方麵將民間音樂帶入宮廷,另一方麵也對於藝人藝術水平提升有所貢獻,而有時,常有不少藝人又從教坊流入民間,也將原本宮廷音樂傳入民間,促成民間音樂進一步發展。

後來,教坊被改為“太常寺”,又被改名為“太常禮儀院”,這個機構專門用於掌管禮樂、祭祀宗廟社稷等事。

元代初期,忽必烈即位,他便召見東平禮樂人到燕京用新製的雅樂,祭拜祖先。

在元代初期,忽必烈即位後,他積極推行“漢法”,也按前代傳統,設置由雅樂和燕樂組成的宮廷樂舞。據史書《元史》記載:

國家樂歌,雄偉宏大,足以見興王之盛焉。郊社宗廟,孔子之廟,先農之壇,用古樂。朝會燕饗,用燕樂。於是古今之音備矣。

1264年,忽必烈將雅樂定名為“大成樂”,設置“大樂署”,掌管禮生、樂工479戶。大樂署隸屬於太常寺,其樂工隊伍是以東平樂工為基礎建立的,分成登歌、宮懸兩個樂隊。

登歌樂隊在堂上演出,而宮懸樂隊規模較大,在堂下表演。登歌、宮懸使用的樂器是古老的鍾、磬、琴、瑟等,但兩者各種樂器多寡不同。比如宮懸有大量鍾、磬樂器,而登歌很少。兩者演奏的都是傳統樂曲,隻是填上了新詞。

這兩個樂隊中以樂工為主,還有歌工、舞人,表演的舞蹈稱為“文武二舞”,交替演出。其實,早在北宋宮廷樂隊中已經有登歌、宮懸,以及文武舞隊,而元代在此基礎建立了宮廷樂隊,也分登歌、 宮懸以及文武二舞。

元代大樂署係統的登歌、宮懸和文武二舞,統稱為雅樂。在中書禮部內,設有儀鳳司和教坊司,則屬於“燕樂”係統。

到了中統初年,元代宮廷設立了儀鳳司和教坊司兩個機構,此後儀鳳司和教坊司人員和結構不斷調整。教坊司“掌承應樂人及管領興和等署五百戶”。

元朝宮廷“宴樂之器”有笙、琵琶、箏、胡琴、方響、龍笛、頭管、笙、箜篌、雲傲、簫、 戲竹、鼓、杖鼓、劄鼓、和鼓、蓁、羌笛、拍板、水盞等。

這些“宴樂之器”與“雅樂”的樂器有很大區別。儀鳳司和教坊司樂工演奏的樂曲與大樂署“雅樂”係統有所不同。

因為元代“雅樂”有文武二舞,而由儀鳳司、教坊司表演的樂舞則有樂音王隊、壽星隊、禮樂隊等,演奏的樂曲有《萬年歡》、《長春柳》、《吉利牙》等,這幾種樂曲反複使用,都是宋元時期民間流行的曲牌。

還有,元代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這一時期中外經濟文化交流頻繁,元代“燕樂”中也包含有新的非中原音樂成分。

儀鳳司所屬有漢人樂、河西樂、回回樂三色細樂,漢人樂指中原民間音樂,河西樂指原西夏樂,回回樂則是伊斯蘭各民族的音樂。

此外,元代宮廷音樂中有一首著名的《海東青拿天鵝》曲,因為元代皇帝每年春天要到大都近郊柳林畋獵,他們放海東青抓捕天鵝, 此曲表現的就是這一內容,無疑應是當時儀鳳司或教坊司的作品。

元代大樂署樂工用於太廟和社稷、郊壇、先農壇祭祀。大都和曲阜宣聖廟釋奠行禮,也可以用登歌樂。後 來,各路、府宣聖廟也允許置“雅樂。而儀鳳司和教坊司的樂工,主要用於朝廷重大儀式、宴會和皇帝出巡時的儀仗等。

總的來說,元代燕樂機構儀鳳司和教坊司承擔的活動比雅樂機構大樂署要重得多,也就是說,在元代“燕樂”實際地位和影響都比“雅樂”大得多。

[旁注]

忽必烈 (1215年~1294年),元朝的創建者。他是蒙古民族光輝曆史的締造者,是蒙古族卓越的政治家、軍事家。他建立了幅員遼闊的統一多民族國家元朝。他在位期間,建立行省製,加強中央集權,使得社會經濟逐漸恢複和發展。

元大都 即北京城,自1267年至1368年,為元代國都。元大都因係擇址新建,城市規劃不受舊格局約束,所以其居民區與金中都新舊坊製混合形式不同,全部為開放形式的街巷。

元代 13世紀,由蒙古族建立的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帝國,定國都為大都。元朝的統一,結束了自唐末藩鎮割據以來我國國內的南北對峙、五六個民族政權長期並存的分裂和戰亂局麵,推動了多民族統一國家的鞏固和發展。

《元史》 是係統記載元代興亡過程的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成書於明代初年。作者是明代文學家宋濂、王禕等人。全書210卷,包括本紀47卷、誌58卷、表8卷、列傳97卷,記述了從蒙古族興起到元代建立和滅亡的曆史。

宮懸 古代皇帝用樂製度的級別,即宮庭懸掛鍾磬的數量與方法。我國古代禮樂製度的具體規定是按等級不同,規定所施行的用樂規模。

杖鼓 又稱“長鼓”,是我國古代朝鮮族混合擊膜鳴樂器,其曆史悠久、構造獨特、音色柔和,常用於古代歌舞伴奏和器樂合奏,是深受人們喜愛的民間樂器。

海東青 是一種獵鷹。屬隼科,學名矛隼,是一種美麗的中型猛禽,也是體形較大的隼類,所以又有巨隼之稱。在我國分布於吉林中東部、黑龍江東部、遼寧和新疆喀什等地,極為罕見,其中在吉林、黑龍江、遼寧為留鳥或者繁殖鳥,在新疆為冬候鳥 。契丹人統治我國北方時期,曾經將海東青大量引入今天的內蒙古地區。

[閱讀鏈接]

在元代,音樂教坊的宮廷樂師有的流落民間,很大程度促進了當時民歌的發展。這時期的民歌,語言樸素清新,形式自由活潑,在曲體形式、曲調的表現力上更為豐富。

在元代晚期,城市經濟發展,許多民歌隨農民進入城市,適應城市市民生活的需求,小曲發展迅速,其中部分反映了市井和下層百姓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