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維宗堅持不要,說自己有田有貨,可以在祠堂裏暫時安家。縣令說是自己的俸祿,就算借給他造新居添磚加瓦吧,以後擺脫困境了再還他就是。臨走還說了句笑話:“你還是在老地方安家吧,否則走遠了,我到哪裏找你討債去?”
見縣令走了,他記住了造福桑梓這四個字。心想,家中突然被焚燒了,是否因為自己替百姓做的事少了呢?不能把心思全部放在發家致富方麵啊,以後,更要講求義利之道,見利思義才是。他重新審視了經營理念,把根留在故土,把眼光投向遠處。
他在原地建成新居,不像別的徽州商人,沒有樓台亭閣的豪華,卻有配套建築的齊備。故居處建五間樓閣,閣前造了一排鋪房供人貿易。鋪房前麵又建了五座亭子,一直通向山外,供一路往來的行人歇腳,夏天還有免費茶水供應,散亂的民居群變成了草市。
他又籌集資金開挖了兩裏多長的水渠,可以灌溉良田一千多畝,讓附近農民都受益。
跟著,在老家建起“宅積莊”囤積物資;在陽湖建“知報莊”備軍役;在臨溪建“高遠莊”作為繳納糧稅之用;在威幹建“嘉禮莊”供禮儀待客等用;在杭坑建“尚義莊”為賑濟百姓之用……頗有文化底蘊的命名,不僅顯示了他的學問,更顯示一個商人為家、為鄉、為民、為國高瞻遠矚的寬廣胸懷!
這時,他要去還縣令的錢,縣令說:“不忙不忙,有莊興農,有街才富。你看我們屯溪老街隻有幾家屯聚貨物的棧房,這還遠遠不能成為街市,我那點兒銀子就算投資吧!”
程維宗大受啟發,在別的商人恨不得壟斷天下時,他卻要一花引來百花開。為屯溪繁榮市場大興土木,陸陸續續建造了四十七間店鋪,一段曲尺形街道,集中了街上最早的八家商棧,後來的一家家商鋪兩三層,粉壁黛瓦馬頭牆,雕梁花窗美人靠,精巧美觀,方便實用。有的有的兩進兩廂,有的三進三廂。有的前店後坊,有的前店後居,有的前店後庫,還在店鋪之間建起亭閣,供來往行人休息,四方商家都來租賃開店,各取所需,開發了屯溪第一條街市,在青山綠水之中,就像一幅流動的清明上河圖。
期間,縣令早已仕途別遷,他派人去外地找尋,要接來參觀指點,被告知對方已經告老還鄉了。他這才理解“為官一場,造福一方”的含義,更激勵他經商為國為民的決心。
因為出租田地、出租房屋收入巨大,成了當地的納稅大戶,每年充庫銀一萬餘貫。還做到了富而有德,愛民愛國,輸糧於邊,支鹽行銷。捐獻軍糧等樣樣帶頭,被稱之為徽商楷模。
洪武十一年(1378),篁墩程世忠廟被大火被毀,他捐白金二百五十兩重造寺廟;洪武十八年(1385),他被推選為糧長,不僅帶頭納稅納糧、籌備舟車代為運輸,還要負責催交糧款,有的貧苦百姓生活困難,有的為富不仁的舍不得出錢,他毅然決定不再收稅,三千餘兩白銀稅款他一人捐出了;永樂初年屯溪連年大旱,他慷慨解囊,捐麥一百三十餘石無息貸給佃農,實在困難的還可以不還;永樂年間(1403—1424),朝廷第二次攢造黃冊(戶口簿)和魚鱗圖冊(土地簿),又是他一個人擔當起編算者的全部費用:飲食、筆墨紙硯,燈油費等……
積善成德,程維宗活到八十二歲高壽才仙逝,但他開創的屯溪街市,六百多年都繁華著一方徽州土地,後人也將他奉為屯溪徽商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