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縣從睦,山巒起伏,山道彎彎,蜿蜒盤旋,行人走到這裏,一步三晃,走一陣歇一陣,身上大汗淋漓,個個都喊行路難。
此時,卻有一個花白胡須的老人,穿著一件破舊的袍子,赤著一雙腳,拿著一根竹竿,杆莖分層繞周,粘貼著白紙條穗,背著一包土,從山下艱難地往上爬。
一隊人馬奇怪了,那有往山上背泥土的?有個年輕人問他:“老大伯,你背土幹什麼?”
這人不說話,隻是低著頭,一步一步地往山上爬,眼淚卻撲通撲通往下落。行人竊竊私語,這人一定是受兒孫虐待啊!
年輕人忍不住走上前去,要去給他背土,他堅決拒絕,最後才說:“我背土,是為父親造一座墳墓,為父親盡孝,這是誰也代替不了的啊。”
路邊行人紛紛議論:“您都這麼大年紀了,父親過世時,年紀也不小了吧?”
他點頭說:“是的。父親九十多歲才病故,他以前可是每天都快快樂樂的啊。”
所以人都讚歎起來:九十多歲已經屬於耄耋之年,壽終正寢,一定進入天堂,做兒孫的應該高興才是啊。
他停下腳步,痛哭流涕:“母親早就過世了,看到母親的遺物,我都忍不住悲傷萬分,現在父親又走了,縱有萬貫家財,我向誰去盡孝呢?他為什麼不能多享幾天清福呢?”
眾人勸他:“有你這樣孝順的兒子,老人家一定是笑著閉上眼睛的……”
就在這時,山上下來一隊人!有人喊他“汪先生”,有人喊他“汪大官人”,也有人直呼其名,叫他“汪玩”,後麵跟著三個披麻戴孝的青年,叫他“爹爹”。
路上休息的幾人都不滿,衝著他們說:“你們這個家族是怎麼回事啊?他都是六十多歲的一個老人了,他父親死了,你們應該給死者一份土地安葬,不能讓老人自己背土壘砌墳頭啊!”
族長解釋說:汪文是個生意人,他跟哥哥一起做生意,分取利潤時從不隱瞞一點點。母去世了,他每次見到母親的遺物,都會痛哭流涕,他侍奉父親十分孝順。老人九十歲了,生前每天都很快樂,從來不覺得自己老,被稱作大耋。過世之後,族裏給了一份土地安葬的。但是,徽州山多土少,汪玩決定要壘砌一座高墳,所以要背土上山,大家就是來勸告他的。
路人們聽了族長解釋,又對汪玩的三個孫子抱怨,說家人虧待他:“你們兒女是對上人不孝順啊,怎麼給他穿這麼破舊的袍子?還讓他赤著腳,這麼來來去去的,要跑多少路啊?”
幾個孫子也辯解,說是他自己要盡孝心,要親自背土做墳頭。拿著哭喪棒,光著腳,已經走了二十裏路了,怎麼勸都不聽,大家隻有來盡力,減輕他的勞累。
族長也說:“汪玩自己克勤克儉,一件袍子穿了十年都不換,他不是沒錢,是資助公益了,為我們汪氏人建造宗祠,他捐贈了一萬兩銀子。”
眾人咋舌,一時間,大家都稱讚他的義氣與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