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期,祁門閶江水流湍急,舟船容易傾覆。日前一艘船又打翻了,下屬來報,時任縣令劉哲焦頭爛額,一心想治理,可苦於經費無著。
正在這個時候,聽到市井傳言,說住在畫繡坊的徽商汪瓊不但特別有錢,而且慷慨大方講義氣,一擲千金也也在所不惜。
正德年間他出去采辦貨物,乘坐一條船,路過魯橋的時候,遇到劉七一夥子強盜,一下子搶去了他一萬多兩資金,其中裏麵還有他朋友的三千兩銀子。他兩手空空地回到家裏,首先為朋友的資金損失感到痛心,但是他已經沒有錢了,趕緊找人借貸。
朋友知道,紛紛上門前來慰問他。失去三千兩銀子的朋友說:“天災人禍沒辦法,這怪不得你,你損失更大,算了算了,就當我做生意賠本了。”
汪瓊趕緊說:“沒有啊!你的銀子我沒帶出去,損失的是我自己的資金。”
朋友不信。汪瓊還拿出了當時沒有帶出去的包袱皮:“不信你看,包銀子的包袱皮兒還在這裏呢?裏邊都是你的銀子。”說著就把自己借貸來的三千兩銀子還給了朋友。
損失了一萬兩銀子都不在乎,真是財大氣粗啊!於是縣令請汪瓊到衙門裏商議,問他是不是願意出一些資金修理河道。
汪瓊熟知家鄉山水,也知道那裏經常發生事故,早就有心治理!苦於無人伸頭,縣令這麼一說,他馬上應允:“造福鄉梓,是我應盡的責任,隻要縣裏願意出麵,資金全部由我來出吧!”
“這可需要不少銀子啊。”縣令有些擔憂。
“大概需要多少呢?”
“估計要幾千兩。”縣令說,“縣裏也出部分吧。”
“河道改造,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我正在做生意,努力賺錢就是了。縣裏的錢,在百姓急需的時候,拿出來賑災吧。”汪瓊通過深思熟慮,回答縣官,“大人馬上籌措計劃,小民立即籌措資金,我們一步步開始實施。”
沒過幾天,汪瓊就把第一筆啟動資金五千兩銀子送到衙門裏了。
縣令大喜,拿到到一筆啟動資金。組織人馬策劃。水利工程不是小事,改造河道要占老百姓的田,一百多畝啊,汪瓊都自己出資金買下來。然後疏浚河道,伐石為梁,開鑿新的航道,從丁家灣向西,再折向南邊,逶迤五六裏到路公溪,與老河道交彙。從此舟船可以平安通行了,船行此處的,再也不用擔驚受怕,也沒有在這裏翻船的事故發生了。
汪瓊僅為這水利建設,他前後就花費了四千多兩銀子。又曾經修祖塋,建宗祠,立家塾,建橋梁,置義田、義塚等等,前後為百姓辦事幾十年,積累的財富幾乎都用得差不多了,家境漸漸衰落,後代子孫貧窘,但是鄉親們都感懷他的高義,紛紛資助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