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演義——三國演義1(1 / 3)

英雄演義——三國演義1

《三國演義》全名《三國誌通俗演義》,元末明初小說家羅貫中所著,為我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曆史演義的小說,我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曆史演義小說的經典之作。

《三國演義》以描寫戰爭為主,反映了漢、魏、吳3個朝廷的政治和軍事鬥爭,反映了豐富的曆史內容,人物名稱、地理名稱、主要事件與《三國誌》基本相同。

《三國演義》一方麵反映了真實的三國曆史;另一方麵,根據明代社會的實際情況對三國人物進行了一定程度的誇張、美化、醜化等,它不但比較真實地反映了三國曆史的真實麵貌,還反映了許多明代社會內容。

史實基礎上的英雄演義

那是西晉時期,史學家陳壽著有《三國誌》65卷,記載了漢代末期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國紛爭的曆史,內中有諸多的三國時期的曆史名人。後來,南宋時期史學家裴鬆之又為《三國誌》作注,名為《三國誌注》。

《三國誌注》引用的史傳雜記達210多種,資料極為豐富。其他的一些野史雜記也記載了許多三國人物和故事,如南北朝時期文學家劉義慶的《世說新語》,其中就記錄了三國人物的許多軼事,其中有很多關於曹操的軼事,如喬玄評曹、曹劫新婦、禰衡遭謫、銅雀儲妓、孔融被收、楊修恃才、望梅止渴、夢中殺人和借頭止惑等。

隋代以前,三國的人物和故事也僅僅出現在史書當中,但是從隋代開始,有關三國人物的故事開始流傳於民間,其流傳的形式又分為戲曲係統和說話係統。

從隋代開始三國故事就逐漸浸透到民間戲曲的創作中,據隋代杜寶的《大業拾遺記》記載,三月初三上巳節,隋煬帝在曲江池大會群臣,觀看“水飾”,即水上雜戲,其中就有曹操譙水擊蛟、劉備檀溪躍馬等內容。

唐代搬演三國故事的戲曲也很多,從唐代詩人李商隱的詩句“或謔張飛胡”可知,此時張飛麵部的戲曲扮相已經開始定型化。

宋金時期,無論是在宮廷還是在民間,戲曲已經成為人們普遍喜愛的一種文藝形式,三國人物和故事就是其中普遍受到歡迎的題材之一。

當時的戲劇就喜歡搬演“魏、蜀、吳三分戰爭之象”。宋金時期雜劇中也有不少表演三國故事的。元代人陶宗儀的《輟耕錄》記載宋金時期雜劇劇本時,就列舉了《刺董卓》、《蔡伯喈》、《襄陽會》、《罵呂布》、《大劉備》、《赤壁鏖兵》等三國故事劇目。

宋代的戲曲繁盛的同時,說話技藝非常繁榮,而三國故事成為“講史”說話的重要題材之一。據宋代文學家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記載,北宋時期汴京的勾欄瓦舍中還出現過一位專說三國故事的著名說話藝人霍四究。

至元代,民間說話中講說三國故事更為普遍。存留下來的唯一一部關於三國故事的說話話本,就是1321年至1323年的新安虞氏書坊所刊印的《全像三國誌平話》。

這是古代民間說話中三國故事的集大成之作,它在結構布局、情節框架、思想傾向以及人物造型諸方麵已經初具規模,在三國故事的流傳過程中,起著承前啟後的重要作用。而在元代,戲曲中的雜劇成為一代文學的主流,三國戲更是成為其中很重要的一個類型。

在元代文學家鍾嗣成的《錄鬼簿》、元代雜劇作家賈仲明的《錄鬼簿續編》等書中,都記載了大量的三國題材的雜劇。如元代著名雜劇作家關漢卿的《單刀會》與《西蜀夢》、元代戲曲作家高文秀的《襄陽會》、元代雜劇家鄭光祖的《三戰呂布》與《王粲登樓》、無名氏的《火燒博望屯》、《美女連環計》、《千裏獨行》、《隔江鬥智》、《桃園結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