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山碧水——東南地質2(3 / 3)

太姥山是由花崗岩構成的峰林山地,遍布著100多個岩洞,這些洞穴曲折幽奇,別具特色,引人入勝。

著名的有葫蘆洞、將軍洞,一線天、滴水洞、七星洞、一片瓦、犀牛洞、白馬洞、鴻雪洞、蝙蝠洞、福成洞、韋陀洞、蓮花洞和龍潭洞等。

大都岩洞都有天光瀉漏、明蟬相間之景。有的洞穴是洞連洞、洞套洞、神奇莫測。有的洞內可望海觀日,有的洞內石景連綿,有的洞內有暗泉明瀑,有的洞內還生長著奇花異草。景色迷人,令人神往。

葫蘆洞和將軍洞在葫蘆洞景區,葫蘆洞形似葫蘆,洞室寬大,可容千人,麵積2000平方米,有“世外桃源”之譽。宋代曾建有樓閣,今已無存。洞中生長著空穀蘭、鳳蘭等名花,暗香浮動,滿穴馥鬱。

將軍洞因其頂有三石似將軍的鞋、帽、劍而得名,由10多個洞穴相連組成,人稱“將軍十八洞”。另外,還有“三線天”、“回音洞”、“洞中聽泉”等勝景。

“三線天”是兩塊巨石壓頂,似墜未墜,驚險萬狀,頂部一條裂隙,形成三線藍天,陽光照人,滿穴生輝。

“回音洞”是一條狹窄暗道,迂回曲折,上下盤旋,人行洞內,前後不見,但能相互呼應,雖相隔幾十米,其聲猶似近在耳邊。

“洞中聽泉”聲如佩玉,故古人稱為漱玉洞。若遇大雨過後,泉水如瀑,轟鳴激蕩,令人心悸。

太姥山地處我國東南沿海,雨量充沛,山中溪澗較多,山青水碧,植被豐茂。山上多奇花異樹,如空穀蘭、雲霧草、感觸樹、相思林、五色杜鵑、綠雪芽茶等,更為山景增色不少。而東望大海,藍天與碧海共妍,島礁同港灣並美,使人領會“山增海闊,海添山雄”的意境。

其中尤以山西麓的九鯉溪風景更佳,九鯉溪又名赤溪,源出拓榮縣東山,有13條支流瀠洄於太姥山嶺之間,沿途分布著20多個景點。溪流兩岸青山逶迤,綠樹蔥蘢,怪石林立。中間碧水澄澈,峰巒倒映,水波漣漪。

在淺灘處河底卵石紛陳,遊魚可數,周圍還有小玉女峰、“迎仙船”、“仙童望日”、“觀音坐蓮”等美景,環境優美,猶如一個“童話世界”。

冷城在太姥山東麓,係一山間村寨,自明嘉靖年間起,當地人民為防禦倭寇侵擾,築有城堡一座,設東、南、西門,北依崖壁。

城內有東西向街道一條,卵石鋪路,傍依清溪。街道兩側民居和小巷參差排列,建築古雅,鄉風淳樸。城內還有宋代泗洲文佛石屋、三官堂、猴仙宮、史楫象祠等古跡。

宋代石屋位於東門內,其須彌座上雕有人物、鳥獸圖案,造型古樸,形態生動。

冷城在南宋曾是文人薈萃之地,著名的史學家鄭樵、理學家朱熹都曾在此聚眾講學,設帳授徒。朱熹還在此創辦過“石湖書院”,並自撰門聯“溪流石作柱,湖影月為潭”。

靈峰寺在冷城西側的翠薇峰下,始建於860年,宋時稱“蘭溪寺”,又名“小靈峰”。經曆代整修擴建,頗具規模。寺內有大雄寶殿、藏經樓、念佛堂、齋堂、花圃等建築。

太姥山的風景很美,而太姥山的雪景更是引人入勝,每逢冬天最冷的時候,滿山遍野,銀裝素裹,分外美麗。

晴川海濱景區,位於太姥山麓,由分布在晴川灣海域、跳尾灣海域的沙灘和島嶼組成,海域麵積約40平方千米。海上波光粼粼,漁帆片片、鷗鳥點點,姆嶼、日嶼、跳尾、七星等島嶼,如翡翠鑲嵌在藍緞般的海麵上。

福瑤列島景區,由大崳山、小崳山、鴛鴦島、銀嶼、島嶼、觀音礁等11個島嶼和9個礁石組成,總麵積24.5平方千米。島上氣候適宜,風景秀麗,昔稱福瑤列島,喻為美玉福地。

崳山島由大崳山、小崳山、銀嶼、島嶼等11個島嶼和9個礁石組成,麵積25平方千米,島上氣候宜人,風景秀麗,在海拔200米高的島頂,有常年不竭,水淡且潔的“海上天湖”。

島上還有萬畝天然草場,在煙波浩渺的東海上,體會“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大草原意境。

大崳山島,為閩東第一大島。島上風光旖旎,有天湖泛彩、蟻舟夕照、沙灘奇紋、南國天山、海角晴空等勝景。

在碧波萬頃的東海之上,海拔200米處,鑲嵌著大小兩個湖泊,因而素有“海上天湖”之稱。湖周群峰環拱,其狀似盂,崳山島由此得名。天湖水質甜美,清澈見底,幽藍凝碧的湖水沁人心脾。

[旁注]

古刹 就是年代久遠的寺廟。其中山東省濟南的靈岩寺與浙江省國清寺、江蘇省南京棲霞寺、湖北省玉泉寺並稱“海內四大名刹”,並名列其首。另外還有洛陽的千年古刹白馬寺及佛教禪宗祖庭少林寺等。

碑刻 刻在碑上的文字或圖畫。碑刻,泛指刻石文字或圖案。最早的碑刻文字,首推秦朝的“石鼓文”。有些摩崖石刻及石窟,往往不經書寫而直接用刀在石麵上雕琢。

白堊紀 是中生代的最後一個紀,長達7000萬年,是顯生宙的較長一個階段。發生在白堊紀末的滅絕事件,是中生代與新生代的分界。白堊是石灰岩的一種類型,主要由方解石組成,顆粒均勻細小。

節理 岩石中的裂隙,其兩側岩石沒有明顯的位移。地殼上部岩石中最廣泛發育的一種斷裂構造。通常,受風化作用後易於識別,在石灰岩地區,節理和水溶作用形成喀斯特。按成因節理可分為原生節理、構造節理和非構造節理三種。

鄭樵 我國宋代史學家、目錄學家。字漁仲,南宋興化軍莆田人,世稱夾漈先生。鄭樵的著述達80餘種﹐但流傳下來的僅有《夾漈遺稿》、《爾雅注》、《詩辨妄》、《六經奧論》和《通誌》等。其中的《昆蟲草木略》是我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專門論述植物和動物的文獻。

朱熹 (1130年~1200年),字元晦、號晦庵、考亭先生、雲穀老人、祖籍南宋江南東路徽州府婺源縣,出生於南劍州尤溪。19歲進士及第,曾任荊湖南路安撫使,仕至寶文閣待製。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

[閱讀鏈接]

在傳說中,太姥娘娘的故事發生在堯的時代,她是農家女子,因種藍人稱藍姑。

某年麻疹流行,藍姑夢見一仙翁告訴她,去山中找一種山茶樹,采葉煮水喝可治。藍姑便去峰巒雲霧間找到一種綠葉有白毫的山茶,采來煮水給患兒喝,果真有效。藍姑教鄉親都這麼做,患兒都好了。

堯帝感其聖德,封其“太母”,鄉民們則尊稱她“太姥娘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