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遺跡 —— 東部猿人2(1 / 3)

人類遺跡 —— 東部猿人2

和縣完整的猿人頭蓋骨化石

“和縣猿人”是在我國安徽和縣西北善厚鎮陶店汪家山北坡龍潭洞發現的直立人化石之一,包括一個我國唯一保存完好的猿人頭蓋骨化石、兩塊頭骨碎片,一塊破碎的下頜骨和9枚零星的牙齒。

與和縣猿人共生的哺乳動物化石達40多種,其中有華南大熊貓、劍齒象動物群中的許多典型代表。

和縣猿人的發現,填補了安徽省舊石器的空白,尤其完整的頭蓋骨化石的發現更是舉世矚目。

龍潭洞洞穴古老,泉溪清澈,大旱不幹涸,故名“龍潭洞”。和縣猿人生活時期的古氣候為亞熱帶氣候,山上有茂密森林,山下北麵有滁河,河兩岸為寬闊的曠野,有大片的草原和湖沼。當時,這裏生活有大量的古脊椎動物。

在260萬年前,由於新構造運動,大氣環流發生變化,西北冬季風逐漸增強,全球變冷,冰川發育,並伴隨多次氣候冷暖波動,以秦嶺為界的南北氣候格局基本形成。

至此,秦嶺以北的廣闊地域便在西北季風控製之下,形成了幹旱的氣候,累積了厚厚的黃土。這樣的生態環境是不適宜遠古人類生息的。

而在秦嶺以南,由於處在東南和西南季風控製之下,氣候濕潤,植被繁茂。不言而喻,這樣的生態環境才是遠古人類生息的理想家園。人類群體中,最先進入這片沃土的,當然是能夠直立行走、能夠製造工具的遠古先民。

龍潭洞中的一具猿人頭蓋骨化石包括4顆猿人上臼齒化石,一段左下頜骨化石。這件罕見的完整頭蓋骨化石堪稱舉世矚目的珍寶。這是我國繼北京周口店和陝西藍田之後第三個發現猿人頭蓋骨化石地址。

龍潭洞中還存有密集且種類繁多的動物化石,有哺乳類、鳥類和爬行類等。另外還有一部分粗陋的骨器和火燒骨片、灰燼等。

據推斷,“和縣猿人”頭蓋骨化石為一個20歲左右男性青年,屬新生代第四紀中更新世地質時代,距今三四十萬年。

和縣猿人頭骨具有許多與北京猿人相似的特征。例如顱穹窿低,顱最大寬位於兩側外耳門附近,額骨扁平和明顯向後傾斜,具有矢狀脊,眉脊和枕脊均發達,顱骨很厚,枕骨枕平麵與項平麵交界呈明顯角狀轉折。顱骨的多項測量也和北京猿人近似。腦量約為1025毫升。

此外,和縣猿人頭骨又顯示出若幹較為進步的特征,例如眶後縮窄不如北京猿人那樣明顯;顳鱗高,且其頂緣呈弓形隆起。根據以上初步描述,和縣猿人的係統位置可視為與北京猿人的晚期代表相當。

和縣猿人化石伴生的脊椎動物化石約50餘種。爬行類有龜、鱉、揚子鱷等;鳥類有馬雞;哺乳類有田鼠、大鼠、碩獼猴、狼、豺、狐、豬獾、水獺、中國鬣狗、劍齒虎、中華貓、豹、大熊貓、棕熊、東方劍齒象、馬、中國貘、額鼻角犀、李氏野豬、葛氏斑鹿、腫骨鹿、麋、野牛等。和縣動物群是南、北型動物互相混合的過渡類型。

和縣猿人的地質時代屬於更新世中期,與北京猿人化石產地第三至四層的時代相當。年代距今在20萬年至30萬年。

和縣猿人的聲望雖然不高,但是標本卻相當完好。就同時期的人化石來說,其完整性隻有北京猿人可以與之相比。

和縣猿人及其動物群的重大發現,對於研究人類起源和發展,南北早期人類在演化上的差異、關係、位置、特性,長江流域的發育史,對於研究第四紀動物的遷徙、古地理和古氣候的演變有十分重要價值,也為中華民族文化淵源提供了極其珍貴和重要的依據。

在此之前,普遍認為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文明的唯一搖籃。“和縣猿人”的發現,證實早在新生代第四紀更新世中期,也就是距今30至40萬年前,那裏就有人類生存活動,說明了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都是中華民族文明的搖籃。

[旁注]

新構造運動 所謂新構造運動主要是指我國喜馬拉雅地帶的運動,特別是上新世到更新世喜馬拉雅運動的第二幕中的垂直升降。一般來說,新構造運動隆起區現在是山地或高原,沉降區是盆地或平原。地質學中一般把新近紀和第四紀時期內發生的構造運動稱為新構造運動。

中華貓 即中華古貓,是老虎的直係祖先,主要生活在我國森林山地。多單獨生活,不成群,多在夜間活動,嗅覺發達,行動敏捷,善於遊泳,但不善於爬樹。與其他的虎的亞種相似,中華古貓主要是獵食有蹄類動物。

揚子鱷 我國特有的一種鱷魚,是世界上體型最細小的鱷魚品種之一。它既是古老的,又是現在生存數量非常稀少、世界上瀕臨滅絕的爬行動物。在揚子鱷身上,至今還可以找到早先恐龍類爬行動物的許多特征。所以,人們稱揚子鱷為“活化石”。因此,揚子鱷對於人們研究古代爬行動物的興衰和研究古地質學和生物的進化,都有重要意義。

[閱讀鏈接]

1973年,因修水利炸山開渠,大量化石露出地表,群眾稱其為“龍骨”。

1979年春,安徽省水文隊在進行地質普查時,采集了一些化石,並致信中國科學院希望派人幫助鑒定曆史年代。同年秋,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助理黃萬波回到研究所,在辦公室後的一件郵件盒裏發現一些化石,其中有猿人的牙齒,引起了他的重視。

由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彭春和黃萬波組成發掘隊到龍潭洞。他們在工作麵西端發現一具猿人頭蓋骨化石,四顆猿人上臼齒化石,一段左下頜骨化石。這件頭蓋骨化石後被專家研究後命名為“和縣猿人”。

和縣猿人的標本相當完好。著名考古學家賈蘭坡院士在給安徽省文化廳文物局的函件中說:“貴省發現的和縣人,就同時期的人化石來說,其完整性隻有北京猿人可以與之相比。”

南京古人類先民湯山猿人

江蘇省南京市湯山鎮西的雷公山中,有一個巨大溶洞群,因其洞體如平臥的巨型葫蘆,故稱“葫蘆洞”。洞內發現了較為完整的古人類頭骨化石,經科學鑒定,是出生於30萬年前的南京猿人,證實了長江流域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