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遙不問人間事,任爾滄桑化海潮。
這升華了小說道家思想的精神境界。
另外,《封神演義》打亂了傳統的神位係統,按自己設想作了另外的安排,而道教中隻看做是神話小說,在醮壇科儀中並未加以參考。但這小說出現以後,在宗教觀及神職神位各方麵,都有了很大的影響。
三教合一的思想形象化。小說的背景是在商末周初時代,這一時期在道教經典記載中代表道的尊神傳說已經存在,但在世間則三教教主都沒有降生。所以作者用了避實就虛的寫法,在道教鴻鈞老祖下,神化的老子列於第一位,雖領袖群仙,但不管實際事情,而仙在神上,以元始天尊為尊。
對佛教則隻稱西方,以準提道人為尊而不提釋迦。因為釋迦此時尚未降世,“人間的老子”也是在東周才誕生,並未成立道、佛、儒三教,所以第十五回談到三教會定封神榜的三教是闡教、截教、人道。“人道”是哪一教,此回以後並未再提。
所以,書中避實取虛,在此以後凡後來曆史上有姓名記載的均不列入,隻采神仙傳中的古代仙稱神號,以免有時代不符之嫌。
又將佛教幾位菩薩列於元始天尊十二弟子之內,這就是說佛受仙傳,由無生有,三教本源,皆是仙派,這小說實際是在明代三教合一思想上,又用塑造形象創造故事將其更加具體化,在道教思想上消滅了對立的因素。
而道觀中供奉慈航道人,即觀世音菩薩,就是《封神演義》出刊以後開始的。《封神演義》泯滅了兩教界限,起了混合兩教的進一步促進作用。
道教神位的增添和補充。“封神”係統,道教中並未采用。廟宇尊神,仍按宋代係統未變。但因這小說的影響,增添了不少的神,例如玄壇殿。
玄壇殿是供趙公明的廟宇,因《封神演義》中封趙公明為“金龍如意正一龍虎玄壇真君”,主管迎祥納福,並有招寶天尊、納珍天尊、招財使者、利市仙官四十部下大神,所以自此尊趙公明為財神。
清源妙道真君二郎神傳說的變化。二郎神話本是由李冰父子治水衍變而來,後來在宋元時期雜劇中已漸神化,朱子語錄中還說他是李冰第二個兒子,自《封神演義》、《西遊記》兩書流行,遂尊楊戩為“二郎尊神”,在《封神演義》中梅山七怪為楊戩所殲滅;二郎神由李冰第二小兒子一次衍變為隋代嘉州太守趙昱,再衍變為楊戩,確是受《封神演義》的影響。
東嶽大帝及其子炳靈公,為泰山之神,神位來源很早。即炳靈公封號,也在宋代。但本書行世後,一般信奉的人,卻認為東嶽大帝是黃飛虎,炳靈公是黃天化。
甲子太歲神像,雖姓名為金辨,但形象卻為目眶中生兩隻手,手心中有兩目,很明顯是受小說中楊任形象的影響。而且楊任在書中是封為甲子太歲的。
對民間信仰的影響。小說中的形象,如開路神方弼、方相,古書雖有記載,但頗簡略。自本書出刊後,在大殯葬行列中,前麵均有此兩開路神紙紮的巨象。
支配自然之理想。作者思想基礎,受《陰符經》影響較大,他相信“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的道理,要從有為到無為,所以放開想象,塑造仙神異術。
如雷震子背生雙翼,飛翔天空,土行孫土中穿行,地下無阻;楊戩八九玄功,隨心變化;哪吒腳踏飛輪,駕風禦火;又如魔道中高明高覺,眼看遠方,耳聽千裏;聞太師額生一目,時發神光。這些都是作者認為“萬化生乎身”,人類可以支配自然征服自然的體現。
總之,《封神演義》在宗教上它的影響也比較大。因此,這一部小說在道教史上是值得一提的。
[旁注]
平話 即評話,又稱“評書,是我國一種傳統口頭講說的表演形式。各地的說書人以自己的母語對人說著不同的故事,因此也是方言文化的一部分。清代末期,評書的表演為一人坐於桌後表演,道具有折扇和醒木,服裝為長衫。
元始天尊 又名“玉清元始天尊”,是道教鼻祖。在“三清”之中位列最尊,也是道教神仙中的第一位大天尊。《曆代神仙通鑒》稱他為“主持天界之祖”。在宇宙之前出生,所以稱它“元始”,經常在劫數來臨的時候,用玄妙的天道來度人,成道的人都列天仙上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