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憤怒的葡萄》中《聖經》的語言風格分析(1 / 3)

《憤怒的葡萄》中《聖經》的語言風格分析

專題外國文學

作者:李佑壩

約翰·斯坦貝克在其代表作《憤怒的葡萄》中較為成功地運用了《聖經》的語言風格來渲染作品,豐富作品的內涵,《聖經》的語言風格已經融入到作品的字裏行間。本文主要通過將這兩部作品在詞彙句法、具體物象以及語調等方麵的對比來論證《憤怒的葡萄》的語言與《聖經》的雷同,並通過舉例來說明這種語言風格在作品中的意義,以更加深刻地理解《憤怒的葡萄》的內涵。

一、《憤怒的葡萄》簡析

《憤怒的葡萄》是美國現代小說家約翰·斯坦貝克(1902—1968)的作品,發表於1939年。這部作品描寫了美國20世紀30年代經濟恐慌期間大批農民破產、逃荒的故事,反映了驚心動魄的社會鬥爭的圖景。小說飽含美國農民的血淚、憤慨和鬥爭,可以說是美國現代農民的史詩,也是一部美國現代文學名著。這部作品反映了廣大人民群眾對現存社會的日益不滿和叛逆精神,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為此,斯坦貝克成了“被壓迫者的代言人”。在藝術上,作品再現了30年代大蕭條時期的生活;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強調外部特征,而不是探究微妙的心理,因而他筆下的人物是類型化的而不是個性化的。象征手法和諷刺手法在作品中也得到了很好的運用。斯坦貝克是加利福尼亞人,生於薩利納斯穀地一個中產階級家庭。他自小生活在鄉野,在牧場勞動過,對於山區的自然景色和貧苦的農民十分熟悉。他還當過助理藥劑師和築路工人。他家裏有不少藏書,他喜歡看歐洲和美國現代作家的作品。他斷斷續續讀完大學之後,依靠自學進行創作,最早的小說描寫英國曆史傳說中的故事,但並不成功。後來他以他所熟悉的山區農民的生活為題材,走上了創作的道路。

二、《憤怒的葡萄》與《聖經》語言風格的對比

(一)詞彙和句法

《聖經》這一作品的最明顯特點就是,文字質樸,語言簡潔,在敘事過程中表達比較直接,多為平行體,大量地使用and,我們以下文為例說明。

And when the women saw that the tree was good for food and that it was pleas to the eyes and a tree to be desird to make one wise, she took of the fruit thereof and did eat and give also her husband with her, and he did eat.

這段文字當中,除了一些古體詞彙外,沒有比較複雜和抽象的詞彙,敘事方法直截了當,沒有過多的修飾詞彙,文中“he ... do ... sth”這樣的簡單句型比較多見,而且and這一詞彙運用的比較多,這樣可以將句子連接起來,同樣排比句也較多,增強了文章的節奏。在《憤怒的葡萄》中,我們同樣可以看到這樣的語言風格,作者運用了較多樸素的詞彙和比較簡單的句型來描述故事,敘事過程相對簡單、直接,沒有過多的修飾,比較多的使用了排比的句型。例如《憤怒的葡萄》中的第17章節17次,第19章節14次,第21章節中的9個段落中有6個段落的開頭都是以and作為首詞彙出現的,這些與《聖經》都非常的相似。

兩部作品除了語言簡單、修飾較少外,還同樣使用了平行結構。平行結構就是指文中有多個句型是相同的結構,一般為兩個或者兩個以上。這種結構在《憤怒的葡萄》中的插敘章節中比較多見,比如《憤怒的葡萄》中14章節的第一個段落中,總共有18個句子,其中就出現了10次平行結構,此外,還有段落的平行,在文中6個段落中就出現了3個段落平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