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粹瑰寶——書風流芳4(1 / 2)

國粹瑰寶——書風流芳4

著名碑學大師何紹基

在清代的1838年,何紹基走在北京城的街道上,看著熙熙攘攘的人群。

正在這個時候,突然人群之中突然有人大聲喊道:“林則徐大人在虎門燒毀了洋鬼子的鴉片,處置了那些鴉片販子。現在林則徐大人給萬歲爺的奏章已經送到軍機處了。”

何紹基聽至這個消息,立刻變得激動起來。他與林則徐、魏源是多年的好友,三個人都有非常敏銳的感知能力。很久以前就一起討論國事,認為大清朝必須要打開國門,從西方列強那裏學習先進的技術。這其中首當其衝的就是武器裝備方麵。

現在何紹基終於聽至大快人心好消息,而且還是自己的好友林則徐組織策劃並實施的消息,這怎麼能讓何紹基不由衷地感到興奮和激動呢?

“挽雕弓,射天狼。國人當自強!”何紹基聽到這個足以讓整個國家都變得興奮的消息之後,忍不住大聲呼喊著。

正在此時,魏源迎麵向何紹基走來並且距離很遠就開始興奮地打著招呼喊道:“子貞,子貞。元撫做到,真的做到了!”

何紹基激動地點著頭對魏源說道:“是啊。林大人真的做到了。這真是大長我大清國威,大壯我大清軍威的盛事!今天我們必須要慶賀一下,墨生兄,走,一起去我家慶賀一下。我家裏還有上好的美酒。”

何紹基與魏源兩個人手挽手,興高采烈地離開了街道來到何紹基的家中。此時此刻兩個人的情緒依然在激動著,心中熱血沸騰。

何紹基與魏源坐在桌子前,一邊以酒助興一邊熱烈地討論著林則徐“虎門銷煙”事件。

何紹基與魏源說到興起的時候,他再也抑製不住心中的激動,來到書桌前用他獨特的寫字方法“回腕法”在宣紙上寫下了宛如金石一般的字。

清代道光至清代末期的90年內,書法藝術其中的碑學書法,一舉取代了盛行近千年的帖學書法,從而一統天下,達到“三尺之童,十室之社,莫不口北碑,寫魏體”的鼎盛時期。是碑學書法大放異彩的時期。

書壇上人才輩出,何紹基是其中最有名的代表。他是碑帖兼收的書法家。他以碑學為主,或由碑入帖,或由帖入碑。

何紹基性卓犖,豪於飲,工詩文,通經史,精律算,嗜金石,喜繪畫。晚年以篆、隸法寫蘭竹,盎然有金石氣;書法成就尤其著名,是晚清時期書壇最負盛名的碑學大師之一。

何紹基的書法成就很高。各體書熔鑄古人,自成一家。草書尤為擅長。何紹基的楷書取顏字結體的寬博而無疏闊之氣,同時還摻入了北朝碑刻以及歐陽詢、歐陽通書法險峻茂密的特點,還有《張黑女墓誌》和《道因碑》的神氣,從而使他的書法不同凡響。

何紹基的小楷兼取晉代書法傳統,筆意含蘊,行草書融篆、隸於一爐,駿發雄強,獨具麵貌。他的篆書,中鋒用筆,並能摻入隸筆,而帶行草筆勢,自成一格。

何紹基書法,早年秀潤暢達,徘徊於顏真卿、李邕、王羲之和北朝碑刻之間,有一種清剛之氣;中年漸趨老成,筆意縱逸超邁,時有顫筆,醇厚有味;晚年何紹基的書法已臻爐火純青。

濟南大明湖曆下亭楹聯是杜甫名句:

海右此亭古;

濟南名士多。

即為他所書。曆下亭東壁仍存其《重修曆下亭記》石刻。

何紹基還精通金石書畫,以書法著稱於世。譽為清代第一。初習顏,中年博習南北朝書,筆法剛健,此期作品傳世甚少。後致力分隸,漢魏名刻,無不深研熟密閉,臨摹多至百本。偶為小篆,不顧及俗敷形,必以頓挫出之,寧拙毋巧。

何紹基是一位大書法家,同時也是一位詩人,他的詩名為書名所掩。在晚清時期宋詩派中他是一位健將,善於描繪山川。如其七律《元象》中有“石根水怒水根石,天外山驚山外天”一聯,上句比喻人世風波之複雜、險惡,下句又展示人類進步之不可限量,耐人咀嚼。

何紹基為官,因言事降調,於是遠離官場,周遊各地,以書法著作自娛,晚年倦遊,在長沙生活,與黃道讓、王先謙、王闓運等人相唱和,成為長沙詩壇雅韻之一章。

《隸書七言聯》 何紹基曾道:

如寫字用中鋒然,一筆到底,四麵都有,安得不厚?安得不韻?安得不雄渾?安得不淡遠?這事切要握筆時提得起丹田工,高著眼光,盤曲縱送,自運神明,方得此氣。當真圓,大難,大難!

由此可見何紹基對中鋒的高度重視和深刻理解。何紹基曾經結識包世臣,受包世臣對碑學觀點的影響,於是非常崇尚北碑藝術,尤其極為推崇碑學書法家鄧石如,他曾經稱讚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