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珍茗——名茶薈萃3
春姑仙女傳下信陽毛尖
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信陽本沒有茶,鄉親們吃不飽,穿不暖,許多人得了一種叫“疲勞痧”的怪病,瘟病越來越凶,不少地方都死絕了村戶。
一個叫春姑的姑娘看在眼裏,急在心上,為了能給鄉親們治病,她四處奔走尋找能人。
一天,一位采藥老人告訴姑娘:“往西南方向翻過九十九座大山,趟過九十九條大江,便能找到一種消除疾病的寶樹。”
春姑按照老人的要求爬過九十九座大山,淌過九十九條大江,在路上走了九九八十一天,累得精疲力盡,並且也染上了可怕的瘟病,倒在一條小溪邊。
這時,泉水中飄來一片樹葉,春姑含在嘴裏,馬上神清目爽,渾身是勁,她順著泉水向上尋找,果然找到了生長救命樹葉的大樹,摘下一顆金燦燦的種子。
看管茶樹的神農氏老人告訴姑娘:“摘下的種子必須在十天之內種進泥土,否則會前功盡棄。”
春姑想到十天之內趕不回去,也就不能搶救鄉親們,她難過得哭了。
神農氏老人見此情景,拿出神鞭抽了兩下,春姑便變成了一隻尖尖嘴巴、大大眼睛、渾身長滿嫩黃色羽毛的畫眉鳥。小畫眉很快飛回了家鄉,將樹籽種下,見到嫩綠的樹苗從泥土中探出頭來,畫眉高興地笑了起來。這時,她的心血和力氣已經耗盡,在茶樹旁化成了一塊似鳥非鳥的石頭。
過了不久,茶樹長大了,雞公山上也飛出了一群群的小畫眉,她們用尖尖的嘴巴啄下一片片茶葉,放進得了瘟病人的嘴裏,病人便馬上好了,從此以後,種植茶樹的人越來越多,也就有了茶園和茶山。
我國茶葉生產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周朝之前就已開始。茶樹原產於我國西南高原,隨著氣候以及治、經濟、文化、交通等方麵的發展變遷,而傳到祖國各地。因氣候條件限製,茶樹不能再向北推進,隻能沿漢水傳入東周政治中心的河南,又在氣候溫和的信陽生根。信陽地區固始縣的古墓中發掘有茶葉,考證已有2300多年,可見信陽種茶曆史之悠久。
唐代我國茶葉生產發展開始進入興盛時期,茶聖陸羽《茶經》把全國盛產茶葉的13個省42個州郡,劃分為八大茶區,信陽歸淮南茶區。並指出:“淮南茶光州上……”。舊信陽縣誌記載:“本山產茶甚古,唐地理誌載,義陽土貢品有茶。”
唐代時,茶樹開始種在雞公山上,叫“口唇茶”。這種茶沏上開水後,從升起的霧氣中會現九個仙女,一個接一個飄飄飛去;品嚐起來,滿口清香,渾身舒暢,能夠醫治疾病。於是都說這口唇茶原是九天仙女種下的,並且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
相傳,天宮瑤池的仙女們聽說人間的雞公山勝過仙宮的百花園,都想一飽眼福,便向王母娘娘提出請求。王母娘娘答應分批讓她們下凡,一批限定三日。但有一條,一旦有人下去後與人婚配,除了懲罰本人,這輪流下凡的事立即停止。
仙女們都想下去看看,生怕輪不到頭上,她們向王母娘娘保證嚴守法規。王母娘娘愛喝茶,對司管仙茶園的九個仙女另眼看待,讓她們首批離開了瑤池。
九個仙女來到雞公山,拜見雞公後便住下了。天上一日,人間一年,王母娘娘限定三日就是人間三年。眾仙女把雞公山的怪石奇峰、山泉瀑布、名花異草的春夏秋冬四時景色都看遍了,離回去的時限還有二年呢。她們商量要辦件好事,給雞公山留下紀念。
為首的大姐說:“雞公山應有的都有,有的都好,唯有一點不足,就是沒有好茶。我倒有個想法,咱九姐妹化作九隻畫眉鳥,回到咱那仙茶園裏銜來茶籽,不就補上了這個不足嘛!不知眾位姐妹願不願出這把力?”
眾仙女一聽無不叫好。她們又問:“銜來茶籽不難,交給誰種呢?”大姐手往山腳下一指,大家看見一片竹林裏有幾間茅屋,心裏都明白了。
那間茅屋裏住著一個書生叫吳大貴,隻因爹媽先後去世,剩他獨自一人。他白天種地砍柴,晚上還要溫習功課,準備科場應試。屋裏牆上貼張白紙,上邊寫著“寂寞獨有,清貧無雙”。
這天夜裏,他做了個夢,夢見一個仙女從雞公山上下來對他說:“雞公山水足土肥,氣候適宜種茶。從明天開始,有九隻畫眉鳥從仙茶園裏給你銜來茶籽。你在門口的一棵大竹子上係個籃子,把茶籽收下,開春種到坡上。到采茶炒茶的時候,我和姐妹們來給你幫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