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文明——筷子文化3
蘊涵豐富中國文化的筷子
我國是筷子的發源地,華夏民族以筷子進餐至少有3000多年的曆史了,是世界上使用筷子進食的母國。在民間,筷子不但被當做進食的工具,還被視為吉祥之物,出現在各民族的婚慶、喪葬等禮儀中。當仔細品味筷子的妙用時,更增添對祖先的崇拜之情。
筷子還包含著我國最原始的太極陰陽和周易八卦理論。 筷子直而長,兩根為一雙。用筷子夾菜不是兩根同時動,而是一根主動,一根被動;一根在上,一根在下。兩根筷子組合成為一個太極,主動的一根為陽,被動的一根為陰;在上的那根為陽,在下的那根為陰,這就是兩儀之象。
“陰陽互動,可得用矣;陰陽分離,此太極不存。這就是對立統一,陰陽互根。”兩根筷子可以互換,主動的不是永遠主動,在下的不是永遠在下,此為陰陽互變。
我們使用的筷子,一頭方一頭圓。方象征著地,圓象征著天。方形屬坤卦,圓形為乾卦,如此乾坤之象現矣。坤卦有柄象,“柄”即把手的意思;乾卦象征著天,象征著第一,常言“民以食為天”,大概言由此出。
手拿筷柄,用筷頭夾菜,坤在上而乾在下,這就是“地天泰”卦,和順暢達,當然吉祥;反之,如果手拿筷頭,用筷柄夾菜,乾在上而坤在下,這就是“天地否”卦,“否”則閉塞不通。
使用筷子時,筷子很自然地把人的五指分成三部分,拇指、食指在上,無名指、小指在下,中指在中。這樣天、地、人三才之象成,三才之道存於其中。
無名指、小指在下象征著地道。無名指、小指較弱,其位又在下,須相互依倚,象征著廣大民眾,無職無權,須互敬互愛,彼此扶持,同聲相應,同氣相求。象征著為人處世,孤木難支,人無輔助難以成功。
拇指、食指在上象征著天道。五指之中食指為要,曲伸開合最靈巧,把握方向最準確。 拇指象征著監管、象征著法律、象征著民心、象征著自然規律。食指靈巧,拇指粗笨,靈巧為用,粗笨製約。故天道尚變,但不可亂變。天本健行,但天道不言。
在五指之中,中指最長,其在人位,象征著人為主體,為萬物之靈長。然居於兩筷之間,則象征著中層領導,下有人民,上有朝廷;也象征著人在中年,上有高堂應盡孝,下有弱子要撫養……中年雖不易,中年最輝煌。
筷子很簡單,就是兩根棍,隨處可見,這就是簡易。筷子亦多樣,有木也有竹,有金又有銀,筷子的種類多樣就是變易。盡管筷子多變化,但筷子直而長,兩根為一雙的情況始終未變,這就是事物的本質屬性不易。
易道含弘無所不包,太極陰陽無限可分,其大無外,其小無內。易理又是人性的,就在人們身邊,隻“百姓日用而不知”。
易卦解民以食為天:兩根筷子,二數先天卦為兌。兌為口,為吃。筷子形直長,為巽卦。巽為木、為入。組合在一起,就是用筷子吃東西。入口的是筷頭,筷頭圓,為乾卦,乾為天,因此組成“民以食為天”。
從古代人對筷子的記述、描寫中,也可以看出筷子中所蘊涵的豐富中華文化。
筷子有多種名稱,先秦時期稱“挾”,也作“莢”。鄭玄注釋:“挾,猶箸也,今人謂箸為挾提。”漢代著名史學家太史公司馬遷著《史記》時,稱商紂時期的筷子為“箸”,古寫為“木箸”。
楚漢相爭年代,高陽酒徒酈食其向劉邦獻“強漢弱楚”,謀士張良知道後即順手拿起劉邦剛放下的筷子,在餐桌上以箸為圖,說出酈食其的錯誤,並獻出自己的剪楚興漢的戰略良策。這就是《漢書·張良傳》記載的“臣請借前箸以籌之”的故事,後世成語“借箸代籌”即由此而來。
從兩漢開始,又出現了“筯”字。如唐代李白《行路難·投筯抒忿》詩曰:“懣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饈直萬錢。停杯投筯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杜甫《麗人行》詩雲:“犀箸厭飲久來下,鍪刀鏤切空紛綸。”詩中“犀箸”,當指犀牛角製的筷箸。
從兩位大詩人的詩句中可以知道,唐代“筯”與“箸”通用。
此外白居易把箸“擊盤而歌”:
為我引杯添酒飲,與君把箸擊盤歌。
詩稱國手徒為爾,命壓人頭不奈何。
杜甫的《野人送朱櫻》中也說:
西蜀櫻桃也自紅,野人相贈滿筠籠。
數回細寫愁仍破,萬顆勻圓訝許同。
憶昨賜沾門下省,退朝擎出大明宮。
金盤玉箸無消息,此日嚐新任轉蓬。
大詩人劉禹錫的《送張盥赴舉》:
爾生始懸弧,我作座上賓。
引箸舉湯餅,祝詞天麒麟。
唐代著名詩人杜牧“借箸”論元載中道:“牧羊驅馬雖戎服,白發丹心盡漢臣。唯有涼州歌舞曲,流傳天下樂閑人。”
北宋書法家米芾《與伯先貼》中也有:“三吳有丈夫,氣欲吞海水。開口論世事。借箸對天子。”
南宋女詞人朱淑貞《詠箸》曰:“兩個娘子小身材,捏著腰兒腳便開。若要嚐中滋味好,除非伸出舌頭來。”前兩句將筷子擬人化,形象生動有趣,後二句似乎又寄寓著這位宋代女詩人抑鬱不得誌而又無可奈何的心情。
元代的周馳,在《詠箸》中,通過箸的外形特征和功能,抒發了雖遭讒而不廢的“直”的情懷:
矢來形何短,籌分色盡紅。
駢頭斯效力,失偶竟何功。
比數盤盂側,經營指掌中。
蒸豚挑項臠,湯餅伴油蔥。
正使遭讒口,何嚐廢直躬。
上前如許借,猶足沃淵哀。
明代詩人程良規《詠竹箸》詩中有:“殷勤向竹箸,甘苦爾先嚐。滋味他人好,爾空來去忙。”借箸喻人,亦別有意味。
相傳,明朝開國元勳劉伯溫初見明太祖朱元璋時,朱元璋剛好在吃飯,即以筷子為題讓他作詩,以觀其誌。劉伯溫見太祖所用筷子乃湘妃竹所製,即吟道:“一對湘江玉並肩,二妃曾灑淚痕斑。”他見朱元璋麵露不屑之色,遂高聲續吟:“漢家四百年天下,盡在留侯一箸間。”詩借楚漢相爭時張良曾“借箸”替劉邦籌劃戰局,道出自己之政治抱負,最終博得明太祖賞識。
但“箸”的名稱,並非保持到底,終於在明代發生了變化。明代藏書家陸容《菽園雜記》雲:
民間俗諱,各處有之,而吳中為甚。如舟行諱“莊”,諱“翻”,以“箸”為“快兒”。
因為吳中船民和漁民特別忌諱“箸”,他們最怕船“住”,船停住了,行船者也就沒生意,他們更怕船“蛀”,木船“蛀”了漏水如何捕魚。在這種諧音的思想指導下,故見了“箸”反其道叫“快子”,以圖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