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紅之麗——粵繡2(1 / 3)

女紅之麗——粵繡2

清代粵繡得到繁榮發展

清代粵繡得到了繁榮發展,此時的粵繡已經成為民間重要的手工業之一。

清代,“隨著粵繡專業化程度的增加,形成行會,廣設繡莊、繡坊。乾隆年間,廣州成立第一個行會組織——錦繡行,有3000多人,工場、商店約有50家,主要分布在狀元坊、新勝街、沙麵一帶”。

與之幾乎是同時發展,並可相互印證的“潮州也有刺繡莊20多家,主要分布在開元寺附近,西門外的天地壇、布梳街等地”。

佛山刺繡在清代中期亦已轉為商品生產,並形成行,設有行業會館“錦繡堂”。繡莊主要分布在朝觀裏及長興街。特別是晚清時期,廣繡的工藝水平和產品銷量均達到了曆史的高峰。

這時是“刺繡行業全盛時期,廣州設立了洋行,專營刺繡,由洋人設計並繡製樣板,征得訂貨後,向繡莊和繡鋪批發。繡莊和繡鋪接貨後,再向作坊發貨。繡工向作坊主領貨,負責具體繡製”。

清代,粵繡工人大多是廣州、潮州人,潮州繡工技巧更高,而且男子精於繡功,粵繡的繡工隊伍當時人才濟濟、洋洋可觀。刺繡藝術被廣泛應用於日常生活。

清末,潮州繡品曾參加了在南京舉行的第一次“南洋勸業會”,出人意料的是,大幅潮繡掛屏《蘇武牧羊》、《丹鳳朝陽》、《郭子儀拜壽》、《獅子頭》、《海龍王頭》、《鵪鶉鳥》等眾多展出作品都獲了獎。

更令人驚訝的是,完成這些參展繡品的24位“繡娘”竟然清一色全是男性,一時震動全城。不光潮繡,曆史上廣繡繡工也多為男性,他們有個統一的稱謂:“花佬”。

早在乾隆年間成立錦繡行時就已經有了,“花佬”不僅有組織,有堂口,有行頭,還有專門給年紀大的、沒有家室的男繡工養老用的別墅。甚至在他們過世後,行裏的人還會將他們埋在義地。

當時的粵繡業,門風極嚴。不僅有“入行者必須為男工”的規定,而且在技術傳承上也流傳著“傳男不傳女”。以及“同一時間內限收兩名學徒,學期至少4年”的行規。而花佬的親屬如老婆、女兒,即使做得再好,也隻能算作“從屬”。

清代,英國人把服飾拿到廣州繡坊加工。從此,廣繡明顯地吸收了西洋畫的藝術風格,成為商品性和實用性強於其他地區的繡種,在對外貿易中迅速發展。

乾隆年間粵繡業已行成為繡市,繡坊、繡莊達上百多家。清雍正、乾隆時期曾大量行銷歐洲和中東各國。在光緒年間,經廣州海關出口的粵繡,其價值近50萬兩白銀。

粵繡的主要作品為衣料、被麵、枕套、掛屏、屏心及小件扇套、褡褳、團扇、鞋帽、荷包等。

這個時期的粵繡紋樣有“三陽開泰”、“孔雀開屏”、“百鳥朝鳳”、“杏林春燕”、“鬆鶴猿鹿”、“公雞牡丹”、“金獅銀兔”、“龍飛鳳舞”、“佛手瓜果”等民間喜愛的題材。

潮州刺繡藝人林新泉、王炳南、李和彬等人繡製的“郭子儀拜壽”、“蘇武牧羊”等作品曾在南京南洋勸業會上獲獎,在當地被譽為“刺繡狀元”。

著名藝人裴蔭、魯炎,在倫敦賽會上現場表演技藝,後來,潮州市13家繡莊還成立了公會。

在粵繡藏品中就有保存完整的清代粵繡,如由廣東狀元坊官繡的同泰店號所造的“壽鸞”刺繡。

這件珍寶粵繡大量使用金鉑線,製作工藝複雜,加之其中的描金祝壽語,含意深奧,字體工整。如此巨幅精美的刺繡巔峰之作,存世者極其稀少,是清末刺繡工藝與壽辰禮儀研究、收藏之極品,無愧於粵繡中的國寶。

由此可知,在清代粵繡的技法已經成熟,其主要技術特點是:粵繡用線多樣,除絲線、絨線外,也用孔雀毛績作線,或用馬尾纏絨作線。針法十分豐富,把針線起落、用力輕重、絲理走向、排列疏密、絲結卷曲形態等因素都用來強化圖像的表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