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和萬民——五禮之嘉禮2(1 / 3)

親和萬民——五禮之嘉禮2

飲宴群臣的隆重饗燕之禮

周代,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也有很多禮儀的規定,常常要以酒食飲宴群臣,同時也要遵守一定的禮製儀規,在賓客來到時,主人要出門迎接,並要讓賓客先進大門。這個時候,主人家裏麵會鍾磬齊鳴,歡迎客人的光臨。

賓主一路行來,至堂前台階的時候,主人要停步,邀客人先登,客人三讓而後升。進入屋門,主人再拱手施禮,請賓客先進。進屋之後,鍾磬停奏。賓主落座,主客之間相互敬酒,音樂又起,直至酒飲完為止。送客時,以《雍》為歌,賓主雙方依依惜別。

這就是古代的饗燕之禮。其實,饗和燕是兩種不同的禮節。其宴客對象、禮遇等級及其所要達到的目的等,都有較為明顯的區別。

饗禮,主要用於天子宴請諸侯,或諸侯之間相互宴請,大多是在太廟舉行。在饗禮中,招待客人的酒肉等食品也有一定的禮規。酒有一定數量的限製,防止酒醉亂性,賓主失歡。《詩經·豳風·七月》記載:

朋酒斯饗,曰殺羔羊,

躋彼公堂,稱彼兕觥,

萬壽無疆!

意思就是用兩壺酒和羔羊款待客人,賓主登上堂屋,舉起像犀牛狀的一種酒器,祝願萬壽無疆。這首詩清楚地說明了饗禮中對飲酒數量的限製。肉食用太牢犧牲,主要是用牛牲,而且也不把牛切成小塊,賓主分食,而是“半解其體”,即是先將牛牲分作兩半,留下中間的脊背,再將兩半各分作三大部分,安置在客人案前。

饗禮中的酒和肉很多時候是裝樣子的,賓主並不實際食用,大家站立著,按尊卑次序,進獻幾遍就結束了。饗禮舉行的地點及其進獻儀式,決定了饗禮的場麵是很嚴肅拘謹的。

雖然其規模宏大,但其主要目的並不在於吃喝,而是在於聯絡天子諸侯相互之間的感情,在於相互之間的禮儀往來。它一以貫之地體現了周代以禮治國,以禮安邦的傳統思想。

燕與饗不一樣,燕即宴,它是古代君臣宴飲之禮。舉行燕禮的地點在寢宮,賓主烹狗而食,酒菜上都沒有限製,可以開懷暢飲,一醉方休。《詩經·小雅·賓之初筵》中描述了一場貴族宴會的情景。

在宴會剛開始時,賓主互謙互讓,儀表端莊,觥籌交錯,氣氛熱烈;酒過三巡,賓主半醉,忘形失態,嬉皮笑臉。宴會要結束的時候,喝醉的客人大叫大鬧,唱歌跳舞,摔杯砸碟,把一場好好的宴會弄得亂七八糟。

雖然燕禮重點在於吃喝,但也並非無禮可言。首先要按賓客的尊卑,確定座次。古代以西北之位為最尊,主賓坐之,西南之位次之,介賓坐之,然後依次是北、南之位,東則是主人之位。主人敬酒也是先敬主賓,次介賓,再次群賓,次序是不可以弄亂的。

飯菜的擺放次序也按方位排列成一個方形:帶骨的肉稱為在左,無骨的肉塊稱為在右,左邊是飯,右邊是羹,酒和飲料放在羹的右邊,醬醋調料放在最裏邊,肉絲、烤肉、蒸蔥等放在最外邊。

開宴之前,要先把手洗幹淨,不得在席上搓手去汙。若主人親自上菜,賓客要拜而後食,非主人親自上菜,方可不拜而食。若客人地位低於主人,要起身謙讓,端飯到堂下去吃,主人要加以攔阻,然後賓主重新落座。

吃飯時不可大口喝湯,嘴中不能發出咀嚼聲響,不要把吃過的菜放回盤裏,不要把骨頭扔給狗吃,不要撥弄牙齒等。若有這些行為,就是失禮,就是對主人的不敬。在這些飲食禮儀中,包含有不少科學合理的因素。

饗與燕都是飲食之禮,後代逐步將之不加區分,經常合為饗宴之禮。但在曆代皇帝舉行的筵宴上,還保存了一點古禮遺風。漢魏時期以元旦朝會為大宴,晉代加冬至小會,唐代加皇帝誕辰朝賀之會,明代加大祀天地後次日宴會並為大宴。

大宴氣氛嚴肅,不許喧鬧。另外的節日如立春、上元、寒食、上巳、端午、中秋、重九等,皇帝也常舉行宴會,犒勞群臣。

這類宴會稱為“節宴”,宋代稱為“曲宴”。一般在園林樓閣設宴,氣氛較為輕鬆活潑,猶似周代之燕。無論大宴還是節宴,後代也都襲用了周人音樂伴奏的做法,大多有歌舞助興。如鴻門宴上,項莊請以劍舞,以助酒興。

又如明皇宮中,詩仙李白作詩為歌詞,貴妃玉環以霓裳羽衣舞技驚四座,梨園子弟吹拉彈唱以捧場助歡,樂得李隆基如墜縹緲仙境,不知身在何處,異常熱鬧。

[旁注]

豳風 《詩經》十五國風之一。“豳”同“邠”,古都邑名,在今陝西省彬縣。“風”的意義就是聲調。它是相對於“王畿”,周王朝直接統治地區而言的。它是帶有地方色彩的音樂,豳風共有詩7篇,其中多描寫農家生活,辛勤力作的情景,是古代最早的田園詩。

《小雅》 為《詩經》的一部分,共有74篇。《小雅》中一部分詩歌與《國風》類似,其中最突出的,是關於戰爭和勞役的作品。這些詩歌大都從普通士兵的角度來表現他們的遭遇和想法,著重歌唱對於戰爭的厭倦和對於家鄉的思念,讀來倍感親切。

冬至 我國農曆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2500年前的春秋時代,我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製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陽曆12月21日至23日之間,這天北方大部分地區在這一天還有吃餃子、南方吃湯圓吃南瓜的習俗。

鴻門宴 指在公元前206年於秦代都城鹹陽郊外的鴻門舉行的一次宴會,參與者包括當時兩支抗秦軍的領袖項羽及劉邦。這次宴會在秦代末期農民戰爭及楚漢戰爭皆發生重要影響,被認為間接促成項羽敗亡以及劉邦成功建立漢朝。後人也常用“鴻門宴”一詞比喻不懷好意的宴會。

[閱讀鏈接]

有時候,饗燕之禮也不一定要在君臣之間。千叟宴最早始於清代康熙,盛於乾隆時期,是清宮中的規模最大,與宴者最多的盛大禦宴,在清代共舉辦過4次。

清帝康熙為顯示他治國有方,太平盛世,並表示對老人的關懷與尊敬,因此舉辦“千叟宴”。他認為自秦漢時期以降,稱帝者193人,。所以,決定舉辦隆重、排場的萬壽慶典。在北京,為慶祝活動搭置的彩棚,從西直門一直延伸至暢春園,長達10千米。

禮部特別作出規定:“今歲恭遇萬壽六旬大慶,非尋常可比”,從三月初一至月終,京官都要穿蟒袍、補褂,打破隻穿朝服7天的常例。最引人注目的是:康熙帝布告天下耆老,年65歲以上者,官民不論,均可按時趕到京城參加暢春園的聚宴。

維護宗族關係的鄉飲酒禮

西周時期,鄉州鄰裏之間會定期地舉辦聚會宴飲,並以敬老為中心,用以維護宗族之間的兄弟關係。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種禮儀,這種禮儀最終在周代形成了更加係統和全麵的宴飲禮儀,這就是鄉飲酒禮。鄉飲酒禮是周代鄉裏工作的一個主要內容,它負有許多職能。

宣布政令就是這些職能當中的一個。每年年初,諸侯國中的鄉大夫都要到諸侯那裏聽取政令,回來之後,即在鄉飲酒時進行傳達,以使百姓周知。選拔賢能也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內容。在《周禮》中說,每過3年,鄉裏要進行一次人口調查,選拔賢能之士。

敬老尊長。在舉行鄉飲酒禮的時候,當眾宣揚養老之道,並且,60歲以上的老人坐於席,50歲以下的人則侍立一旁,以示尊卑之道。60歲老人的案上,擺放3隻食器,時稱為:“豆”,70歲者設4豆,80歲者設5豆,90歲者設6豆,以明養老之禮。

在舉行“鄉射”之禮時也要行鄉飲酒禮,以甄拔才藝。卿大夫在款待國中賢者時也行此禮,以明尊賢之意。鄉飲酒禮一般在學校中舉行,主持行禮的人在校門外迎接來賓,三揖為禮後請賓客入內,賓客由西階上,主人由東階上。進入室門之前,賓主雙方還要再三謙讓,以示禮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