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創業路
敘事史
作者:賈發學 王長遠
辦坩堝廠
上世紀六十年代,聞喜縣在縣委書記王景康的帶領下,大興水利,大搞農田基本建設。工業建設也搞得轟轟烈烈。很短時間,形成了以造紙、陶瓷、玻璃、五金、加工製造為龍頭的八大企業,奠定了聞喜工業發展的雄厚基礎。到1978年,聞喜縣境內光玻璃行業就由起初的一個廠發展成六個廠。生產的玻璃器皿遠銷海內外,經濟效益非常可觀。在這樣的背景下,郭家莊黨委研究決定建立一個百萬元的坩堝廠,生產出的坩堝主要供玻璃廠使用。
聞喜縣衛家莊有個衛生福,小名狗剩,出身貧苦人家,曾擔任過生產隊的記工員、統計員、保管員、公社的民兵營長兼修北幹渠的總指揮,縣上水利上馬後總攬後勤,在村裏是個能人。他帶領群眾大興水利,大搞農田基本建設。蓋舞台,建學校,從大隊木業社、鐵業社、粉房幹起,到公社拖拉機站、井隊、製管廠、磷肥廠、電器廠,有“十六能”、“創業龍”的綽號。
這次,村黨委找到衛生福,讓他接下坩堝廠的重擔。
1978年9月,衛生福從家裏背了一大袋幹糧,從院子裏的菜畦上拔了幾根蔥,踏上北去的列車到省城太原。下火車後,順著人流走出站口,天快黑了,今晚何處投宿?旅客、賓館,衛生福連想都不敢想,那不是咱老百姓住的地方,住一晚上就要咱一半個月的血汗錢。打聽到五一廣場國際大廈旁有個車馬大店,他邊走邊打聽找到了地方。住一晚上 6毛錢,租一塊門板一毛錢。大車間裏住滿了南來北往趕牲口的、搞販運的。
第二天一早拿上公社給開的介紹信,找到專管玻璃器皿的省輕紡廳。事不湊巧,這天恰恰是星期天,機關不上班。好話說了一大堆,人家看門的才告訴省輕紡廳分管領導李主任家的住址,七拐八拐找上了門。
李主任家住在一個大院。見到李主任,人家接過介紹信,沉吟半晌,才說:“鄉鎮辦企業,這是發展方向,國家大力支持。你們那裏的情況怎樣,我們需派人調查,然後研究——研究——再做決定。”李主任的聲調拉得很長。
離開李主任家時,看到李主任的夫人正在四根椽支起的小篷下做飯。衛生福多了個心眼:“李主任,你們城裏人做飯咋連個飯廈都沒有,我抽空給咱蓋個飯廈。”
第二天一早,衛生福來到李主任家。大院裏倒塌一大堆舊磚,灰磕打淨隨便用。衛生福泥木兩行,蓋兩間飯廈,小活。和灰、推磚、立柱上梁……從挖地基到撤瓦,幹了二十多天。
李主任終於帶上衛生福,來到太原開化市省計委,“同意立項”,圓圖章“哢”地一摁,事辦妥了,就這麼簡單。
衛生福激動得差點當著省領導的麵大哭一場。
衛生福從太原回來的第二天,省兩位領導開著一輛吉普車來到郭家莊公社,隨行從晉城帶來一位技術員,送來價值五十萬元的設備。
創辦“倒順開關廠”,“油氈廠”
井隊打井時,卷揚機上需要有倒順開關。有時倒順開關壞了,運城、侯馬哪兒也買不到,需坐火車去西安買。衛生福思謀給村裏辦個“倒順開關廠”。
1960年村裏辦鐵業社時,衛生福任大隊副主任,分管副業隊。為給鐵業社找一位鐵匠師傅,衛生福跑垣曲,去河南。千辛萬苦找到曾在壽陽國防辦工廠服過役的張吉生。張吉生從河南過來後,在鐵業社幹了二三年,後在衛家莊一隊入了戶。
衛生福先把張吉生安排在大隊倒順開關廠,去太原軍分區托關係采購了一噸半紫銅。又四處打聽信息,終在壽陽國防辦工廠采購到“倒順開關”的關鍵材料——12公分寬帶鋼。
產品生產出來後,需要人推銷。衛生福一身兼三職:廠長、采購員、推銷員。北上侯馬、太原,南下運城、西安。
倒順開關從1978年到1980年,兩年時間為大隊創收十七八萬,衛家莊靠企業的收入買了一台30拖拉機,打了一口深井,解決了全村吃水困難。
衛生福所在的第五生產隊,是全縣有名的爛杆隊,曾在全縣評比中排名倒數第五,新上任的隊長衛喜樂纏住衛生福為隊裏辦個企業。
衛生福建井隊、磷肥廠、電器廠時,蓋房需要油氈,他多次去侯馬油氈廠采購。購貨時,喜歡到廠區、生產車間轉悠。說是轉悠,其實留了個心眼,看生產設備,看生產流程,看產品質量……
衛生福在油氈廠一麵用眼看,一麵用手量,一麵用心記:前後兩個大鍋,1米5寬,6米長,1米高;下邊一深壕,用來加火燒熱;第一個鍋把4號瀝青高溫燒化成水,第二個鍋把燒化成水的瀝青倒在鍋裏配料。兩個鍋隻需七八個工人,油氈就生產出來了,就這麼簡單。
辦廠需要錢,全縣倒數第五的生產隊窮得丁當響,隊長眼巴巴地全指望衛生福像變魔術似的能從空中變出錢來。“人家都叫咱‘十六能’、‘創業龍’,咱要對得起鄉親們給送的光榮稱號,就是變也要想法變出個企業來。”
到公社信用社以私人的名義去貸,托朋友熟人去借。兩個熬瀝青的大鍋去廢品收購站用低價買下鋼板自己焊。能節省錢盡量節省,人苦點、累點,打個盹,不照樣緩過來,有了精氣神?
油氈廠辦起後,一年光景,全縣有名的爛杆五隊一下子成了全縣富得流油的先進隊。打了一口深井,把隊裏最高處——晉莊嶺280畝旱地全變成水澆地,拿出7千元為全隊社員分了一次紅。
70多歲的衛文權老漢在分紅大會上激動地說:“生福這娃不一般,小時沒念過書,在外邊也沒一點關係,給村買下拖拉機,安上電,打下井,集體一根火柴都是人家掙下的。有本事,咱衛家莊一大能人。”
前進道路上從來不是一帆風順,生活中不是每一天都陽光明媚。
在給五隊打井時,所測井位挨近第六隊的深井不到200米。六隊社員們出於自身利益,但怕五隊的井打成影響六隊井的出水量,堅決不讓五隊打。為平息事態,衛生福跑前跑後,好話說盡。
油氈廠的保管劉家駒、張小虎一冬天在野地庫房看管。一陣西北風氣溫驟降,二人晚上把爐火生著。老百姓憨得好省事,不打煙囪也不在窯洞的窗上留個透氣口。快天明時,二人嚴重煤氣中毒,昏迷不醒。幸虧被人發現得早,才沒出人命事故。
發現二人中毒的社員一路小跑趕到生福家,衛生福恰恰去了運城沒回。衛生福老婆一聽說油氈廠的保管煤氣中毒,連襪子都顧不上穿從家裏跑了出來。吆喝鄰居、隊長趕緊把人送往縣醫院。
在縣醫院停了兩天後,張小虎幸喜病輕,很快好了出院。50多歲的劉家駒還是迷迷糊糊的,沒法又轉到運城大醫院。到運城,劉家駒家孩子多,家裏窮,老婆來不了,衛生福天天陪在跟前照顧。
在運城看了十天左右,出了院後留下了後遺症。好好的人控製不住大小便,常常站在那裏就屙尿到褲襠。生福陪劉家駒住院時,聽萬榮一病人家屬說,聞喜王家房有人用一單方,治好了這種病。衛生福特地去王家房找到那人。人家告訴說,用白茅根熬湯喝。單方不花錢又簡單,劉家駒喝了二十多天竟奇跡般地好了。
家辦油漆廠
在蘭州辦油氈廠的一年中,衛生福認識了油漆廠的看門人——平遙老鄉。有閑暇就與他閑拉呱。在老鄉的陪同下時不時在油漆廠生產車間轉轉看看。
生福為公社辦過那麼多廠,每到一地,不是像一般人閑逛蕩,走馬觀花看熱鬧,而是處處留心:這個廠的設備是從什麼地方購來的,生產過程幾道工序,每一道工序幾個工人,生產出的產品銷往何方,裏邊的利潤是多少……有時用手摸摸產品,有時用尺量量設備,不厭其煩地詢問操作工人生產技術。
去的次數多了,對油漆廠的情況爛熟於心,“野心”在慢慢膨脹,有了回家辦油漆廠的念頭。
辦油氈廠賺了4000多元,手上有了辦廠的資本。辦事一貫雷厲風行、說幹就幹的衛生福,用700元買下兩個二米粗、三米高的反應釜,花 1600元買了兩個攪拌機。兩套生產設備,給供銷站一套,自個留了一套。
年初設備運回來,照油漆廠的樣式在家安裝好。經四處打聽,赴陝西旬陽縣油漆料廠購回4噸漆料,到西安買回化石粉、太白粉、立德粉、裝油漆所需的空桶……忙碌了一個月光景,家庭油漆廠正式開業投產。
一切按部就班,正常生產。機器運轉後,本來一個小時油漆就攪拌好了,衛生福多了一個心眼,咱第一次生產,害怕攪得不勻,多攪上二十分鍾,千萬不能讓質量出問題。
壞事就壞在這多攪了二十多分鍾上。本來已攪好的油漆,因時間的延長,軸承上的鐵球不斷研磨,把純白的漆磨成了灰漆。
生福把產品發到太原,整個太原油漆經銷部跑遍,四個月連一桶都沒銷出去。打開漆桶人家一看,頭搖得像撥浪鼓似的,不耐煩地驅趕:“去去去,誰要你那東西。”
“那放在你這裏代賣行不行?”
“放在這裏十年也賣不去,我這裏可沒閑地方放你那貨。”店主們一個個不屑一顧、嗤之以鼻的神態,像一盆盆冰冷的水潑在衛生福傷痛的心上。
這下做下鱉鱉活了。油漆賣不出去,四萬元貸款就泡湯了,整個家底賠進去也無法還清貸款。衛生福愁成一堆,白天滿太原城跑,晚上唉聲歎氣想不出好辦法。138斤的體重四個來月,隻剩下一百來斤。臉黑了,頭發白了,額頭皺紋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