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寧戰略轉折失敗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在產品硬實力上沒有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想消費者所想,急消費者所急,讓消費者成為生產者,生產自己喜歡的產品才是未來企業發展與品牌塑造的王道。
眾所周知,國產品牌李寧近年連續遭遇巨額虧損,對那些試圖從廉價轉向高端、從模仿抄襲轉向創新的“李寧式”企業提出了警示。2015年1月初,李寧公司的業績預報顯示,該公司2014財年業績預虧或達8.2億元,按年同比虧損額度僅次於2012財年的19.8億元。2014財年,也是李寧公司連續第三個出現虧損的財年。
李寧的困局究竟緣起何方?
戰略失策。在消費市場初啟的背景下,李寧公司遵循低成本競爭策略,以耐克、阿迪達斯為師,低調潛行,采用跟隨戰略順利坐上中國體育品牌的頭把交椅。但是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之後,李寧公司試圖樹立高端品牌形象,價格國外品牌,讓年齡稍大且看重性價比的老顧客轉向了其他廉價的國產品牌。隨後,李寧做出戰略調整,重新鎖定“90後李寧”消費群體,但其產品並沒有在設計、研發、渠道、品牌、營銷等方麵形成足夠強大的競爭優勢。
定位模糊。多年前,我曾問過李寧:“你們的品牌定位究竟是時尚還是體育?”李寧巧妙地回答“體育就是最大的時尚”。但並未解決李寧的定位模糊的問題,其仿佛一直在時尚和專業之間遊蕩。“耐克、阿迪達斯的定位是體育,彪馬的定位是時尚。”模糊的定位讓李寧始終在技術方麵落後,在時尚方麵不足。
偶像失寵。70後都是聽著李寧的名字長大的一代,但對於80、90後的消費者來說,曾奪得四塊奧運金牌的李寧本身的光環已經不再。在品牌建設上,應該注意讓品牌內涵豐富起來,注重品牌精神的傳承,而非對創始人的崇拜。
渠道陳舊。李寧公司采取“直營門店+加盟門店”的市場布局方式,這一模式的優勢在於借助經銷商的力量迅速搶占市場,挾製競爭對手,劣勢在於直接麵對的客戶是各級供應商而非終端消費者,因而缺乏對市場變化的敏感度和對消費者需求的洞察力,造成市場反應速度過慢,品牌形象與消費者認知脫節。而且多數經銷商屬於單店經營,店鋪形象陳舊,運營、銷售水平欠佳,導致過季產品的大量積壓。
如今是互聯網時代,各種品牌也伴著互聯網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生長,但與此同時也造就了各品牌之間的競爭更加激烈與殘酷,以致盲目的擴張勢力範圍,適得其反。由此看來,中國名牌企業如何才能避免不重蹈李寧的覆轍呢? 首先,讓消費者變成生產者。互聯網時代信息趨向透明化,來自任何一個角落的消費者都可能對企業的產品和服務提出看法,消費者希望與企業互動。
其次,娛樂化的品牌溝通方式。傳統的品牌嚴肅的溝通模式已經很難吸引消費者的注意力,網絡上的消費者更加關注新奇特,同時有著娛樂化心態,人類所有的天性在互聯網上都顯現出來,因此,消費者在互聯網上的表達應是完全放鬆的、詼諧的、幽默的方式。在互聯網上的海量信息爆炸以及消費者被廣告包圍和視覺疲勞的今天,隻有那些非常輕鬆和帶有娛樂精神的溝通,才可以幫助品牌影響力的擴散,並形成消費者之間自動自發的傳播和擴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