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寓意——婚姻文化2
雙喜臨門成雙喜
我國廣大人們逢有結婚吉慶時,都要在門上、窗戶、廳堂和洞房器物上貼上紅紙“囍”字,反映了人們盼望喜事成雙的心理。傳說這與北宋宰相王安石年輕時雙喜臨門的故事有關。
那一年王安石23歲,正值大比之年,他赴京趕考到汴梁後住在舅舅家。飯後漫步在街頭,他偶見馬員外家門樓上懸掛著一盞走馬燈,細細一看,燈上閃出“走馬燈,馬燈走,燈熄馬停步”的對子,他不禁拍手稱道:“好對呀,好對!”
這時,旁邊站著一位老人家,向王安石作揖說道:“此上聯已貼數月,至今尚無應對,相公既然說好對,請略等片刻,待我稟報員外知道,一定求教。”
王安石因為第二天將要赴考,無暇思忖下聯,不等老人家出來便回舅舅家了。
第二天,王安石在考場上對答自如,一揮而就。主考大人見其年紀輕輕,才華橫溢,很是十分喜歡。在傳王安石麵試時,主考官手指廳前飛虎旗吟道:“飛虎旗,虎旗飛,旗卷虎藏身。”
王安石想起昨日的上聯,便信口吟道:“走馬燈,馬燈走,燈熄馬停步。”主考大人聽罷,不禁頻頻點頭。
王安石辭別主考大人,回到舅舅家。誰知剛坐定,隻見昨日那位老人家匆匆趕來,說道:“哎呀!相公,好不容易得知你住此地,快隨我走吧,我家員外等著呢!”
王安石隨老人家來到馬家,馬員外見了他,一邊施禮讓座,一邊命人取來文房四寶請王安石寫下聯。王安石不假思索,便將主考大人的上聯揮筆獻上:“飛虎旗,虎旗飛,旗卷虎藏身。”
馬員外見王安石寫得龍飛鳳舞,很是滿意。於是吩咐丫鬟拿與女兒一看。員外女兒一見此對,對得得體,字體遒勁,便含羞點頭。
馬員外大喜,於是就跟王安石說明:“此上聯乃小女為選婿所出,懸掛數月竟無人能對。現為王相公對出,真是聯句成對,姻緣成雙啊!”
馬員外立即親赴王安石舅舅家為女兒求親,雙方定在三天後,為王安石和馬小姐完婚。
第三天,正是吉日良辰,忽聽大門外人歡馬叫,兩個報子前來報喜:“王大人金榜題名,頭名狀元,明日一早,皇上親自召見,請赴瓊林宴!”
瓊林宴是為殿試後新科進士舉行的宴會,始於宋代。宋太祖規定,在殿試後,由皇帝宣布登科進士的名次,並賜宴慶賀。由於賜宴都是在著名的瓊林苑舉行,“瓊林苑”是設在宋京汴京城西的皇家花園。在1112年以前,在瓊林苑宴請新及第的進士,故該宴有“瓊林宴”之稱。
王安石一聽自己金榜題名,請赴“瓊林宴”,真是喜上加喜。頓時鼓樂喧天,鞭炮齊鳴,與馬小姐拜過天地,進入了洞房。
新娘粉麵含笑,對王安石說道:“王郎才高八鬥考得狀元,又與奴家結為連理,真是大登科遇小登科,雙喜臨門呀!”
王安石聽後,哈哈大笑,便將此事敘述了一遍,說:“全仗娘子出得好聯,下官何功之有?”
說罷,王安石提筆在紅紙上寫了一個鬥大的紅紅的“囍”貼於門上,又吟詩一首:
巧對聯成紅雙喜,天媒地證結絲羅。
金榜題名洞房夜,小登科遇大登科。
從此,結婚貼“囍”就在民間流傳開來,成為喜慶吉祥的標誌。不僅堂屋當間掛“囍”、大門外貼“囍”,而且窗花也剪“囍”,被褥枕頭上也繡“囍”,以求得到吉祥如意的彩頭。
事實上,這個傳說是在貼雙喜婚俗的基礎上產生的。它之所以為人們津津樂道,就在於它起到了闡釋、渲染、傳承貼紅雙喜婚俗的作用。而貼紅雙喜婚俗真正的起源,應是民間的喜神崇拜,與走喜方、迎喜神等有著密切聯係。
在走喜方、迎喜神活動中,喜神主要是婚姻之神。隨著喜神影響的逐漸擴大,人們在舉行婚禮時,必然更多地向喜神祈福,希望喜神光臨洞房,給新人帶來更多喜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