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緣關係——家人稱謂(1 / 3)

血緣關係——家人稱謂

我國曆史上的稱謂,是以儒家文化為正統,儒釋道三教合一文化為影響並成為厚重生活滋養的稱謂。

中華民族特別注重血緣宗親、倫理道德,禮尚往來,禮讓謙遜等。因此從古至今上下幾千年,使用過數以萬計的稱謂,再加上稱謂又有習稱、別稱、通稱、喻稱、方言俗稱,更是無法說全道盡。

稱謂文化,促進了我國不同曆史時期中國人的地域相處和諧,彰顯了以仁愛孝義為本的中華民族在禮尚往來中尚禮儀、重虔敬的和諧生活之風。

古人在家庭生活中的稱呼

那是在古代的時候,人們第一人稱使用上可不都是用“我”,而是有很多謙卑的稱謂。

如:見到自己的長輩要自稱為“小婿”、“小侄”、“小弟”等,見到比自己地位或官階高的人要稱呼自己“愚弟”、“小人”“在下”“鄙人”等。

被譽為“禮儀之邦、君子之國”中華民族,在古代傳統禮儀中對長輩或平輩之人是從來不用不禮貌的稱呼的,而是有很多表示尊敬的稱謂。

稱謂是古人生活中一個博大精深的語言世界,有習稱、別稱、通稱、喻稱、方言俗稱。稱謂在生活中承擔著供人稱呼叫人、事、物的功能,它所表明的是人們相互間的各種社會關係,稱謂所區分的正是人們在社會關係中扮演的不同角色。

古人生活中 “丈夫”這個稱謂,被曆代相沿,這裏麵也有一些曆史文化淵源,這是因為古代有些部落,有搶婚的習俗。

女子選擇夫婿,主要看這個男子是否夠高度,一般以身高一丈為標準。當時的一丈約等於七尺,有了這個身高一丈的夫婿,才可以抵禦強人的搶婚。後來,女子都稱她所嫁的男人為“丈夫”。

“妻”這種稱謂,最早見於《易·係辭》:“人於其官,不見其妻。”

但妻在古代不是男子配偶的通稱。《禮記·曲禮下》載:

天子之妃曰後,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庶人曰妻。

看來那時的“妻”隻是平民百姓的配偶,是沒有身份的。後來,“妻”才漸漸成為所有男人配偶的通稱。

曆史上關於“妻”的別稱很多。古代無論官職大小,通稱妻為“孺人”。卿大夫的嫡妻稱為“內子”,泛指妻妾為“內人”。妻還被稱為“內助”,意為幫助丈夫處理家庭內部事務的人。“賢內助”成為好妻子的美稱。

舊時對別人謙稱自己妻子為“拙內”、“賤內”。而在官職較高的階層中,對妻子的稱呼卻反映出等級製度來。如諸侯之妻稱“小君”,漢代以後王公大臣之妻稱“夫人”,唐宋明清各代還對高官的母親或妻子加封,稱“誥命夫人”。

漢哀帝時,“太太”原為尊稱老一輩的王室夫人。到後來,漢皇室又稱皇太後為“皇太太後”。太太的稱謂,在貴族婦女中逐漸推廣起來。

明代時稱太太要具備這樣的條件:“凡士大夫妻,年來三十即呼太太”,即司眷屬,中丞以上的官職才配稱太太。

清代的人,則喜歡叫家庭主婦為太太,不過都以婢仆呼女主人的居多,不過無形中多少還有些限製,至少是在有知識階層之上。

相傳在唐代的時候,有位名叫麥愛新的人,考中功名後嫌棄妻子年老色衰,便想另結新歡。但老妻畢竟照顧了自己大半輩子,直言休妻太過殘忍。於是寫了副上聯故意放在案頭:

荷敗蓮殘,落葉歸根成老藕。

給為他整理書房的老妻看。妻子看了後,提筆續寫下聯道:

禾黃稻熟,吹糠見米現新糧。

麥愛新讀了妻子的下聯,很是慚愧,便放棄了休妻的念頭。

見丈夫回心轉意,麥愛新的妻子又寫道:“老公十分公道。”麥愛新亦揮筆續寫道:“老婆一片婆心。”

於是“老公”、“老婆”也就這樣在民間叫開了。

在一些曆史的古籍中,還記載著“老婆”這個稱謂,最初的含義是指老年婦人。後來王晉卿詩句有道:“老婆心急頻相勸。“這一“老婆”是指主持家務的妻子。因此,後來稱呼自己的妻子叫“老婆”。

家庭關係中,稱妻子的父親為“丈人”。然而魏晉以前,妻子的父親被叫做“舅”或“婦翁”。“丈人”則是對上了歲數的男子的尊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