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新景——已然成節4
獨特的老北京清明節涼食
傳統的寒食又稱“換火節”,說的是家家戶戶燒了一冬的爐膛,開春後要滅火清理了,所以家裏停火一兩天,隻能吃涼食了。
在眾多的清明節涼食中,最出名的要數老北京的涼食全。老北京的涼食品味獨特,品類齊全,最著名的要數 “寒食十三絕”了。
所謂十三絕,就是指薑絲排叉、硬麵餑餑、焦圈、糖卷餜、豌豆黃、艾窩窩、馬蹄燒餅、螺螄轉兒、饊子麻花、驢打滾、糖耳朵、糖火燒和芝麻醬燒餅等13種食品。
薑絲排叉。又叫“薑汁排叉”、“薑酥排叉”、“蜜排叉”。它不但是北京傳統小吃,也是北京茶菜的一個品種。
茶菜是滿族、回族禮儀性食品。滿族人在設席宴客時,習慣用茶及茶食為先,然後才是冷葷、熱菜、甜食、湯等,一定按順序上。回族人不善飲酒,但為了禮節,多以茶代酒,因而茶菜是必不可少的。
硬麵餑餑。是過去北京小吃中,夜間供應的一種麵食,也是常見品種。硬麵餑餑是一種似燒餅大小的混糖戧麵火燒,入口有咬勁,微甜且香,用手一掰掉渣。
由於人們生活習慣改變、生活水平的提高,走街串巷賣小吃的減少,後來已經很少能見到了。
老北京的焦圈,男女老少都愛吃,酥脆油香的味兒,真叫人吃不夠。北京人吃燒餅,常愛夾焦圈,喝豆汁也必吃焦圈。
焦圈是一種古老食品,製作比較麻煩,由於勞效太低,一般吃食店不願製作。說到炸焦圈,北京人都知道一個“焦圈俊王”。
他的技藝一般人不能與之相比,炸出的焦圈個個棕黃,大小一般,特別是具有香、酥、脆的特點,放在桌上,稍碰即碎,決無硬艮的感覺。
糖卷餜。是最具特色的清真節日食品,也是北京風味小吃中的名品,主料為山藥和大棗,配以青梅、桃仁、瓜仁等輔料,具有滋補作用,同時糖卷果也是一道藥膳。
豌豆黃。是北京春夏季節的一種應時佳品,主料為去皮老豌豆、瓊脂、白砂糖、清水和堿麵。
按北京習俗,農曆三月初三要吃豌豆黃。因此,每當春季豌豆黃就上市,一直供應到春末。北京的豌豆黃分宮廷和民間兩種。
豌豆黃原為民間小吃,後來才傳入宮廷。清官的豌豆黃,用上等白豌豆為原料,做出成品色澤淺黃、細膩、純淨,入口即化,味道香甜,清涼爽口。因慈禧喜食而出名。
其製法是,將豌豆磨碎、去皮、洗淨、煮爛、糖炒、凝結、切塊而成。傳統做法還要嵌以紅棗肉。
民間的糙豌豆黃兒是典型的春令食品,常見於春季廟會上。例如在三月三蟠桃宮,“小棗糙豌豆黃兒”便是時令鮮品。
艾窩窩。是北京傳統風味小吃,也屬春秋食品,後來一年四季都有供應。艾窩窩原為“禦艾窩窩”,後來在明代由宮廷傳入民間。
每年農曆春節前後,北京的小吃店要上這個品種,一直賣到夏末秋初。艾窩窩曆史悠久,明代萬曆年間內監劉若愚的《酌中誌》中說:
以糯米夾芝麻為涼糕,丸而餡之為窩窩,即古之‘不落夾’是也。
艾窩窩作為老北京清真風味小吃,曾有詩道:
白黏江米入蒸鍋,什錦餡兒粉麵搓。
渾似湯圓不待煮,清真喚作艾窩窩。
它的特點就是色澤潔白如霜,質地細膩柔韌,餡心鬆散甜香。
同樣切糕也是深受老百姓喜愛的老北京清真風味小吃,特別是到了年節,切糕一定是老百姓必吃的食物,主要是為了取個吉利,因為切糕有“年年高”之意。
馬蹄燒餅。因有兩層薄皮,內空,形似馬蹄得名。
商河馬蹄燒餅曆史久遠,相傳在清道乾隆年間就已享有盛名。
據載,清朝末年,在縣城經營馬蹄燒餅的張氏家族和懷仁鎮某村的康氏家族,名氣頗大。他們所製燒餅經常被過往商人帶往外地和京城,從此後“馬蹄燒餅”不脛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