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慶開懷 —— 節日習俗2(1 / 3)

喜慶開懷 —— 節日習俗2

潮汕地區獨特的元宵節習俗

元宵節是我國三大傳統節日之一,全國各地都舉行各種活動來慶賀。因一地的風俗是由其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決定的,所以潮汕地區的元宵節也有一些有別於其他地方的有趣習俗。

先說吊喜燈的習俗。燈火在祀神禮節中是作為光明喜樂的象征。從正月十一至正月十八,特別是元宵節這一天,潮汕家家戶戶有點燈、吊燈的習俗。因潮語燈和丁同音,點燈和添丁是近音,故潮汕人認為點燈即為添丁的佳兆。

元宵節這一天,人們紛紛提著燈籠、備齊紙銀香燭,到鄉中神廟點火,回來分別吊在家裏的神龕和床頭,這叫做吊喜燈。

此外,如果去年元宵以後生了男孩子,農曆正月十三起家人就必須挑起一對紅燈籠,並在燈屏下貼著紅紙寫上姓名,歡天喜地掛到鄉中宗族祠堂的燈架上,以此象征著家中添了丁。

每晚家人要抱著孩子到祠堂中,一麵往自己的燈籠裏點燃蠟燭,使燈籠通紅,一麵接受周圍鄉人的祝賀。元宵夜更是莊嚴、熱鬧。

潮汕人還有元宵節做丁桌的習俗。在潮汕鄉村,上一年生過男孩的人家,元宵夜還要在祠堂設宴請客,以慶出丁,俗稱做丁桌。

宴客時有兩種席式,一種叫龍船席,即用好多隻方桌連接起來,客人圍在兩旁吃飯,形同劃龍船;另一種叫走馬席,即無論親朋疏厚,認識不認識的人都可以進來吃,吃完就走,主人再重新擺上菜色,招待另一批客人的來臨,接連不斷。這後一種席式一般是較有錢且較慷慨的人家才會這麼做。

新中國成立後,由於時代的前進,思想在進步,潮汕人雖仍有元宵辦丁桌的習俗,但多改為在自家裏進行,且限於宴請較親的親戚和較好的朋友,豐儉由人,無人計較。

求喜物也是潮汕人元宵節的一大習俗。元宵節這一天,鄉村中多有設壇拜神活動。各神廟宗祠燈火齊明,煙霧彌漫,善男信女爭先參拜,擁擠異常,熱鬧非凡。

神壇前擺設的雞、鵝、鴨、糖果、米果品、花燭、大吉,即潮州柑等祀品被視為神物。

參拜的男女紛紛卜取祭品,取回家中,這就叫做求喜物。人們認為用了這些神物後,就可以讓家門平安、添財添丁。

卜取神物回家的人家,明年要照還或多還所拿的神物。於是有些人便乘擁擠的機會,偷偷拿走壇前的祭品回家吃,意謂吃興盛。

擲喜童也是潮汕人的一大習俗。元宵節這一天,鄉村大都有人在祠堂大埕、街頭巷尾的開闊處,搭起一個彩棚,裏麵用泥土塑成一尊巨型的彌勒佛,袒胸露乳、笑容可掬。彌勒佛光禿禿的頭、肩、肚臍、大腿等部位都擺設有男女泥喜童。

人們站在一丈多遠的竹欄杆外,用銅錢瞄準彌勒佛身上的泥喜童。中者喜童即歸其所有,而在一些較難命中的部位,如頭頂、耳朵等,命中者則一贈二三不等;不中者銅錢即歸擺彌勒佛的棚主所有。這是一項老少都喜愛的活動。

民間有種說法,就是命中男喜童者,今後就生男孩。因此,那些結婚不久的年輕夫妻,或者剛娶兒媳婦又急於抱孫子的公公、奶奶們也積極參與此項活動。

一經命中,棚主和周圍的人就會向他喝彩、道賀。自己更是喜滋滋地把男喜童抱回家中,認為中了頭彩,有好兆頭,今年定能早生貴子發財。

元宵節,潮汕大都有度橋的習俗,這在舊方誌中也有所記載,清順治《潮州府誌》和乾隆《揭陽縣誌》記載:上元婦女度橋投塊,謂之“度厄”。

在揭陽,元宵這一天,男女老幼爭先度過橋,後生祈望日後娶賢妻;姑娘祈嫁個好夫婿,產男孩;老者則祈求健康長壽;小孩子則祈求長大成人。

此外,元宵節這一天,潮汕有些地方還要采榕樹枝、竹葉回家插在門楣、灶台、禽舍,以祈人口平安、六畜興旺。

有些地方的新婚夫妻要在鄉裏老榕樹下蕩秋千,任鄉人往其身上潑糞便,說是被潑得越多,今年就能生男孩。

有些地方的農戶還要到屋外或田地裏抱回灰磚或土塊,放在豬欄內,稱正月十五夜抱大豬,以祈飼養大豬發大財。

有些地方的少女偷偷到菜園裏坐下一芥菜,說是坐大菜,將來嫁個好夫婿;而少男則偷偷推倒廁所牆,說是將來可以娶到雅女麼。有些地方則舉行賽大豬、賽大鴨、賽大鵝、賽大雞等賽會活動及夜間抬神出遊的遊神活動。

廣東省海豐縣鬧元宵的習俗,有文字記載的是1699年,白太爺鑒於全縣度過嚴重的饑荒,糧食喜獲豐收。是年又是海豐科舉史的輝煌年代,洪晨孚省考高中解元,洪晨紱、陳天銓、彭熾中舉人。於是令城門徹夜大開,大鬧元宵。白章率幕僚步出縣署,到街坊上觀賞花燈,與民同樂。

在《粵東筆記》中,記載了元宵夜,海城群眾在龍津河上遊放置燈盞,隨流漂下,然後在下遊龍舌埔至龍山一帶岸邊等待燈盞浮近,競相拾取的習俗。

此種盛況,使路過海城的清初著名學者屈大均頗為感觸,題詩寫道:

元夕浮燈海水南,紅燈女子白燈男。

白燈多甚紅燈少,拾取繁星滿竹籃。

海豐鬧元宵的方式有很多。

一是懸燈結彩。全縣各地祠堂廟宇懸掛元宵燈,有的搭起燈棚,懸掛大型精致的鏊山燈,展現各種用泥塑或紙紮的“公仔”布置成《桃花過渡》、《唐僧取經》等戲劇場景。

燈火生風,帶動“公仔”旋轉過場,惟妙惟肖,煞為好看。各戶懸燈分多種,當年生男的人家懸掛的大花燈稱“男孫”燈,當年新婚懸掛的紗燈稱“新婚”燈。兒童則滿街奔跑,揮舞著各式古燈、提燈等。火樹銀花,甚為壯觀。

二是秋千對歌。在海城高田南門湖畔及公平鹽街口,青年男女邊蕩秋千邊對歌,唱著十二月歌、百魚名、百鳥名等,或臨時自編自唱,多為歌頌太平、喜慶豐收或表達男女戀情等。

圍觀之人,有的附和著曲子,有的等待著輪流打秋千,通宵達旦,盡情歡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