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大拜年——新春風俗2
正月初五迎財神與開集市
農曆正月初五,俗稱破五。民俗一說破五前諸多禁忌過此日皆可破。按照舊的習慣這天要吃“水餃子”,在北方叫“煮餑餑”。
有的人家餃子隻吃兩三天,有的隔一天一吃,沒有不吃的。從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戶都如此,就連待客也是如此。
在這一天,婦女們也不再忌門,開始互相走訪拜年、道賀。新嫁女子在這一天歸寧。一說破五這一天不宜做事,否則本年內遇事破敗。
在我國,有些地區在初五之前婦女不能出門串親,也不準動尺剪做針線活,還不準生米、生麵和生菜下鍋,過了這天則不再忌諱。
除破五習俗以外,在正月初五這天,主要還有迎接財神、祭路頭神和開市貿易等。
我國古人認為,正月初五這天為“財神生日”,我國南方在這天祭財神。按照舊俗,春節期間大小店鋪從大年初一起就關張了,而到了正月初五這天,家家又都重新開張了。
大家聞雞鳴即起,放鞭炮,在招幌上掛紅布,共喝財神酒。祭品中必須有一條大鯉魚,“鯉”為“利”的諧音,故稱該魚為“元寶魚”。
初五早上必有叫賣元寶魚的,各店鋪爭購,用線穿魚脊並掛在房梁上,魚頭朝內,身上貼紅紙元寶,寓意可以“招財進寶”。
除了叫賣鯉魚的,還有“送財神”的,多是一些貧寒子弟,或街頭小販,他們低價買來財神像,穿街走巷,挨門挨戶叫賣:“送財神來嘍!”
戶主絕不能說“不要”,而要客氣地說:“勞您駕,快接進來。”
幾個銅子兒就可買一張,即使再窮也得賞個豆包,換回一張,討個“財神到家,越過越發”的吉利。
民間還傳說,財神即五路神。所謂五路,指東西南北中,意為出門五路,皆可得財。凡接財神須供羊頭與鯉魚,供羊頭有“吉祥”之意,供鯉魚是圖“魚”與“餘”諧音,討個吉利。
因此,每到過年,人們都在正月初五零時零分,打開大門和窗戶,燃香放鞭炮,點煙花,向財神表示歡迎。
接過財神,大家還要吃路頭酒,往往吃到天亮。大家滿懷發財的希望,但願財神爺能把金銀財寶帶來家裏,在新的一年裏大發大富。
除了迎財神,在正月初五,還有祭路頭神的習俗。
路頭神是吳地所信奉的一位財神。舊俗認為,正月初五這天是他的生日,祭祀迎接,頗為壯觀。
路頭又稱“五路神”。據說元末有一何五路,為抵禦外寇而死,人們因此敬他為神,名“五路神”。
也有人認為,五路神實際是五聖神,叫五通神。一般以此路頭為古五祀中的行神,所謂五路乃東西南北中。財貨無不憑路而行,故人們以行神為財神,加以祭祀,希望它引財入門,或出行獲利。古人外出行旅,祭祀路神以求平安。
路神變為財神,是因為商業的發展,財貨流通加劇的原因。財貨往來於陸水之間,人們直觀地認為,路在冥冥之中主宰了財貨。
人們認為接路頭越早越好,最早接到的才是真神,特別靈驗,因此有的地方,真的在初四便“匆匆搶路頭”了,且相沿成俗。既然路神已不再是行旅的保護者,人們便不再在赴旅時祭祀了。
另外,在正月初五這天,人們還會選擇在這一天開市。舊俗以正月初五為財神的生日,認為選擇這一天開市必將招財進寶,財源滾滾。
在我國古代廣泛流行的正月開市習俗,反映了我國古人普遍希望辭舊迎新,迎接新一年美好生活的傳統心理。
[旁注]
開張 民俗中開張有兩種意思:一個是做生意的開門迎客,一個是做生意的賺錢成為開張。我國古代認為做生意不全是依靠生意技巧。而且認為還有很多無形的力量影響生意的好差,這就會在店鋪開張時表現出來。如有些地方放鞭炮寓意驅邪。
招幌 又稱幌子,是現在廣告牌的雛形。在我國古代漫長的農耕時代裏,從事商貿、修理、加工、服務等業者為招攬顧客,推銷貨物,采取了多種多樣的招幌形式。招幌經商,世代相襲,形成了獨特的民俗文化。隨著社會變革,經濟發展,我國一些招幌形式發生演變,一些流傳延續至今。
吳地 指我國春秋時吳國所轄之地域,包括今之江蘇﹑上海大部和安徽﹑浙江﹑江西的一部分,後擴展至淮河下遊一帶。現在說到吳地一般就是指的蘇南,蘇州為東吳,常州為中吳,浙江的吳文化圈則被謬稱以“越”,實際上古吳國、古越國的習俗文化早已失傳,現在流傳下來的江南文化始於永嘉南渡,發展於隋唐,成型於南宋,而極盛於明清。
[閱讀鏈接]
在我國,有些地方又把初五日叫做“圓年”,意思是說年過完了,到這一天要做一個總結,劃句號了。其實,這是“破五”的變種,是由於不知“破五”的由來,慢慢的演變出來的。
據《封神榜》所說,薑子牙封神,把背叛他的妻子封為“窮神”,令她“逢破即歸”。
神話傳說中,薑子牙的妻子是很讓人討厭的背夫之婦,封了窮神以後,就更讓人討厭了,還沒聽說有誰是喜歡窮神的?所以人們就在初五這一天“破”她,讓她“即歸”就是馬上回去吧!
正月初六大掃除送“五窮”
“六”在中華文化中是個吉祥數字,有順的意思,而正月初六這天是一年的第一個“六”,因此,這一天是人們選擇出門的好日子。因此許多人選擇這天拜年,開始走親訪友。
正月初六,又稱為“馬日”。這一天開始大掃除,所以稱為“挹肥”。人們在這天才真正開始工作或做生意。這一天也表示舊時農民於此日開始下田,準備春耕。
但是,正月初六主要習俗是大掃除“送窮”出門。
正月初六“送窮”,是我國古代民間一種很有特色的歲時風俗,其意就是祭送窮鬼。
窮鬼,又稱“窮子”,指“智窮、學窮、文窮、命窮、交窮”五種窮鬼。
相傳,窮鬼是黃帝孫子顓頊帝之子。他身材羸弱矮小,喜歡穿破衣爛衫,喝稀飯。即使將新衣服給他,他也扯破或用火燒出洞以後才穿,因此“宮中號為窮子”。
正月初六這一天,人們用紙造婦人,稱為“掃晴娘”“五窮婦”“五窮娘”,身背紙袋,將屋內穢土掃到袋內,鞭炮從每間房屋裏往外放,邊放邊往門外走。說是將一切不吉利的東西、一切妖魔鬼怪都轟出去,越遠越好。這一習俗又稱為“送窮土”“送窮媳婦出門”。
打掃衛生是一種徹底的大掃除。從每間房屋裏把垃圾掃出門外。有的地方臘月三十到正月初六以前,一般是不允許搞衛生的,但能掃掃地,隻能在屋裏掃,垃圾隻能先放在屋裏的拐角處。
特別大年初一,這天是一掃帚也不能動的,說是動了就將好運氣弄掉了。可到“送窮”這一天,卻非徹底地搞一回大掃除不可了。因為我國古人把垃圾視為是窮鬼的象征。
等到垃圾掃出大門,掃到一個角落,便也將鞭炮從屋裏放到了屋外,於是拿來一個極大的鞭炮,放在那垃圾堆上,點燃了,“轟隆”一聲,儀式完畢。
然後,人們說:這下子,一切窮氣窮鬼都給趕跑了!
做完這一切以後,人們才開始吃早飯。
“送窮出門”,就要把它送得遠遠的。尤其放鞭炮,稱“崩窮”,把“晦氣”“窮氣”從家中崩走。人們從初一至初五已經5天沒幹活了,日出之前放炮崩窮後,要努力幹一天活,稱為“恨窮”。
在我國,還有些地方的人們甚至還用草或紙紮車、船,為“窮鬼”準備象征性的“交通工具”,有的地方還有“以芭蕉船送窮”的做法,還要給“窮鬼”帶上幹糧。
有些地方要將鮮肉放在鍋中炙烤,還要爆炒麻豆,讓其崩裂發聲,這樣可以崩除窮氣,求得財運。此外,舊時除夕或正月初五要吃得特別飽,俗稱“填窮坑”。
老北京的民俗稱:這一天,家中主婦要把節日積存的垃圾扔出去,謂之“送窮鬼”,門上的掛箋也可摘下來同時扔出去,叫做“送窮神”。
這一天最受歡迎的是當年滿12歲的男孩,12是6的2倍,可稱六六順。又傳說福神劉海是北京人,是個穿紅披綠的胖小子,民間流傳著“劉海戲金蟾,步步釣金錢”的俗語,其形象很受市民歡迎。
為此,在正月初六這天,正值本命年的男孩,以劉海的形象打扮,背著5個用白紙或彩紙剪成的小人上街,誰搶到就算誰搶到了財神,被搶者則叫扔掉窮鬼。
如果兩位都是本命年者相遇,誰先搶到對方背後的小人誰吉利。也有用布製小包當窮鬼向外扔的,雙方背後均要背個小筐,先把小包投入對方背後筐中者為先扔窮鬼,也就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