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展現——荊風楚韻3(1 / 3)

魅力展現——荊風楚韻3

脫穎而出的文學才子

明清時期是湖北文學發展史上的一個輝煌時期,眾多的鄂籍文學才子脫穎而出。其中,“公安派”是晚明文學中的重要流派。主要創始人是“三袁”,即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皆為萬曆朝進士,因三人是湖北公安人而得名。

公安派的文學主張發端於袁宗道,袁宏道實為中堅,是實際上的領導人物,袁中道則進一步擴大了它的影響。這一派作者還有江盈科、陶望齡、黃輝等。

《瓶史》一書是1599年春天袁宏道在北京寫成的。袁宏道在《瓶史引》中寫道:“夫幽人韻士,屏絕聲色,其嗜好不得不鍾於山水花竹。”

他還說,高人隱士們住深山,濯清泉,與世無爭,並以把世間一切讓人為樂。他們的生活恬淡、安逸,絕無大禍臨頭之恐。這正是我生平極為羨慕的事。

在談到自己喜歡插花的理由時。他說由於“邸居湫隘,遷徙無常,不得已乃以瓶貯花,隨時插換”,況且,京城裏種植有各種名花,取之方便,於是就成了“餘案頭物”了。

在長期的插花實踐中,袁宏道總結出了一整套的寶貴經驗,如他自己所說,寫《瓶史》的目的,就是為了“與諸好事而貧者共焉。”

《瓶史》問世後,對我國後人影響之大自不必說,東鄰日本也在1808年出過一本《瓶史國字解》,書中附有插花圖譜280餘幅。

公安派成員主要生活在萬曆時期。明代自弘治以來,文壇即為李夢陽、何景明為首的“前七子”及王世貞、李攀龍為首的“後七子”所把持。

他們倡言“文必秦漢,詩必盛唐”、“大曆以後書勿讀”的複古論調,影響極大,以致“天下推李、何、王、李為四大家,無不爭效其體”。

其間雖有歸有光等“唐宋派”作家起而抗爭,但不足以矯正其流弊。

明代萬曆間李贄針鋒相對提出“詩何必古選?文何必先秦”和“文章不可得而時勢先後論也”的觀點,振聾發聵,他和焦紘、徐渭等實際上成為公安派的先導。

他們所持的文學主張與前後七子擬古主義針鋒相對,他們提出“世道既變,文亦因之”的文學發展觀,又提出“性靈說”,要求作品“獨抒性靈,不拘格套”,能直抒胸臆,不事雕琢。

他們的散文以清新活潑之筆,開拓了我國小品文的新領域。在晚明的詩歌、散文領域,以“公安派”的聲勢最為浩大。

公安派的文學主張主要是:反對抄襲,主張通變。公安派諸人猛烈抨擊前後七子的句擬字摹、食古不化傾向,他們對文壇“剽竊成風,眾口一響”的現象提出尖銳的批評,主張文學應隨時代而發展變化。

獨抒性靈,不拘格套。所謂“性靈”就是作家的個性表現和真情發露,接近於李贄的“童心說”。他們認為“出自性靈者為真詩”、“真者精誠之至。不精不誠,不能動人”,應當“言人之所欲言,言人之所不能言,言人之所不敢言”。

推重民歌小說,提倡通俗文學。公安派重視從民間文學中汲取營養,袁宏道曾自敘以《打棗竿》等民歌時調為詩,使他“詩眼大開,詩腸大闊,詩集大饒”。

竟陵派是與“公安派”同時出現的文學流派,創始人是竟陵,即今湖北天門人鍾惺、譚元春。

該派的文學見解與“公安派”基本相同,反對摹古,主張抒寫靈性,不過竟陵派認為“公安派”作品俚俗、浮淺,因而倡導一種“幽深孤峭”風格加以匡救,主張文學創作應抒寫“性靈”,反對擬古之風。

但他們所宣揚的“性靈”和公安派不同,所謂“性靈”是指學習古人詩詞中的“精神”,這種“古人精神”,不過是“幽情單緒”和“孤行靜寄”。

所倡導的“幽深孤峭”風格,指文風求新求奇,不同凡響,刻意追求字意深奧,由此形成竟陵派創作特點:刻意雕琢字句,求新求奇,語言佶屈,形成艱澀隱晦的風格。

竟陵派與公安派一樣在明後期反擬古文風中有進步作用,對晚明及以後小品文大量產生有一定促進之功。然而他們的作品題材狹窄,語言艱澀,又束縛其創作的發展。

[旁注]

袁宏道 (1568年~1610年),明代文學家,“公安派”主帥。生性直爽,喜遊山水。1592年中進士。不仕,與兄袁宗道、弟袁中道遍遊楚中。後卜居柳浪湖畔,潛學著文。其傳世的有詩歌1700多首,遊記、雜文等近600篇。成就最大的是山水遊記,清新秀俊,自成一家。

王世貞 (1526年~1590年),明代文學家、史學家。“後七子”領袖之一。官至刑部尚書。好為古詩文,始與李攀龍共主文壇,李死後,獨主文壇20年。一時士大夫及山人、詞客、衲子、羽流,莫不奔走門下。

小品文 小品一詞,來自佛學,本指的是佛經的節本。小品是相對於大品而言的,是篇幅上的區分,而不是題材或體裁的區分。小品一詞後來運用到文學領域,同樣也沒有嚴格的明確的定義,凡是短篇雜記一類的文章,均可稱之為“小品文”。

鍾惺 (1574年~1624年),明代文學家。1610年中進士,後任南京禮部儀製司郎中。其人嚴冷,不喜接俗客,由此得謝人事,研讀史書。他倡導幽峭詩風,並且參以禪旨,令人莫測高深,有“詩妖”之名。江南張澤、華淑,閩人蔡複一等,傾心附和,把鍾惺奉為“深幽孤峭之宗”。

[閱讀鏈接]

由於竟陵派的出現是為矯正公安派的俚俗粗淺之弊,所以很容易讓人造成竟陵與公安對立的誤解。

其實,竟陵與公安的相同處還是占多數的。竟陵與公安的最大的區別在於他們對反對前後七子所采取的路徑不同,出發點與目的還是一致的。

具有獨特貢獻的漢劇

明清時期,湖北地區的藝術以戲曲成就最高,其中又以漢劇及其對京劇的獨特貢獻最具有代表性。

漢劇原名“楚調”、“楚腔”,又名“黃腔”,後稱“漢調”。它是一種以“西皮”、“二黃”兩大聲腔係統為主體進行演唱的地方戲曲。源於湖北襄陽、江漢平原。

明代中葉以前,陝甘一帶流行一種以當地民歌為基礎,融彙外來腔調的秦腔唱腔。

明末清初,秦腔經襄陽南傳至江漢平原,與當地民間曲調結合,轉化為一種新腔調,即“西皮”。“皮”即湖北土語指的唱詞,“西皮”意即源於陝西的西調,其特點是既保持了秦腔高亢、勁悍的特色,又融入了當地民歌活潑、明快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