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綻放——藝彩紛呈3
體現巴楚餘韻的湘西陽戲
湘西陽戲是一種流行於湘西的地方小戲劇種,陽戲又被人稱為“楊花柳”或“柳子戲”,它是一種由湘西儺戲與四川梁山小調、花燈戲等地方小調演變融合而成的地方戲劇種類。
湘西古為楚地邊陲,楚文化的許多精彩積澱在那些僻遠的崇山峻嶺之中。湘西還是一個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那裏居住著漢、土家、苗、侗、白、回、瑤、壯等多種民族。
楚文化的餘緒,少數民族的燦爛文化,以及踩堂戲或儺堂戲,都給陽戲以特別的藝術滋養。在湘西山野的樵歌、秧歌、爐歌、船歌、儺歌、采茶歌以及其他民族民間歌舞和一些地方戲曲劇種的影響下,形成了湘西陽戲。
陽戲是儺戲係統中戲劇表演因素更趨完備的劇種,在湘西農村常有演出,據說陽戲形成於清代嘉慶、道光之間。
陽戲的得名,有兩種說法,一是認為是種田人、種陽春人演的戲,藝人大多是農村農民,並且長期在農村演出,所以稱之為“陽戲”。
另一種說法是因為儺戲與陽戲同班演出,儺戲是為娛樂鬼神而演,故稱“陰戲”,陽戲顯然也有還儺願的酬神演出,但在庭前紮台唱陽戲,主要是娛人,故稱之為“陽戲”。
陽戲全稱是“舞陽神戲”,簡稱“陽戲”,即在祭祀儀式中進行若幹戲劇性表演。舉行陽戲神祀活動,一般先叩許信願,然後再還願,因而稱“還陽戲”,又稱為“願戲”。
陽戲分為內壇和外壇,內壇主要是做法事,外壇主要是唱戲。陽戲內壇“二十四戲”,即“二十四壇法事”,為迎神、酬神、送神儀式。
“外壇二十四戲”,主要是戲劇表演,常演的劇目為:賜福戲、賀壽戲、仕進戲、婚娶戲、送子戲、逗樂戲等。祭祀儀式的淡化和消失,戲劇娛樂因素的強化是陽戲的重要特征。
麵具是儺戲藝術的一個重要特色,早期陽戲演出都要戴麵具,後來逐漸演化為塗麵化裝表演,隻有個別地方的演出仍戴麵具,保存陽戲早期演出形態。
從民間歌舞發展成為戲曲劇種,陽戲經曆了“二小”、“三小”,以及“多行當戲”等階段。
陽戲在清代道光年間發展成為“二小陽戲”,有小醜和小旦兩種角色扮演。小醜頭紮衝天鑽發型,鼻梁上畫有蛤蟆圖,顯得俏皮、輕快,饒有風趣。
小旦由男人扮演,模仿女性打扮,頭包人字頭巾,插紙花,戴耳環,搽白粉、畫青眉、塗朱唇,妖豔嫵媚,風韻動人。
至清代鹹豐年間,二小陽戲發展為三小陽戲,有小醜、小旦和小生三種角色扮演,表演技藝大大提高,服裝道具逐步使用,表演技藝逐漸複雜化,更具有戲劇特色。
清代末期,三小陽戲發展為三生、三旦、一醜一淨,有八種角色扮演的多行當戲劇,人稱“八頂網子”。
陽戲發展過程中,受到民間花燈、儺戲、辰河戲等藝術形式的影響。陽戲傳統小戲中,有不少載歌載舞的劇目,都具有民間花燈表演的特點,而《盤花》、《撿菌子》、《掐菜苔》等劇目,則直接來自花燈。
不少陽戲藝人兼演花燈,甚至是白天唱花燈,晚上唱陽戲。
儺堂戲經常與陽戲同台演出,兩者在藝術上也是互相影響。陽戲移植儺戲劇目,吸收儺戲唱腔;儺戲借鑒陽戲臉譜化妝,去掉臉子殼;一些陽戲老藝人會演儺戲的《打求財》、《扛楊公》等劇目,儺堂戲的“三女戲”《孟薑女》、《龍王女》、《龐氏女》,也為各地的陽戲劇團演出。
辰河戲對陽戲發展的影響也是較為明顯的。早期陽戲以演小戲為主,後來從地攤走上舞台,從農村流入城市,逐漸上演大戲。
角色行當日漸豐富,有些行當直接取自辰河戲,音樂上采用了辰河戲的一些過場音樂牌子,移植了一些辰河戲的劇目,引入了辰河戲的一些藝術表現手法和表演程式。
陽戲形成於少數民族地區,藝人中也有不少來自少數民族,少數民族的一些藝術形式,也給陽戲的藝術發展帶來影響。
土家族的“打溜子”,苗族的歌舞以及其他少數民族的民歌情歌、民間故事等都給陽戲劇目增添了特別的地方色彩和民族風情。
早期的陽戲主要活躍在山間田野,雖在清代末期民初進入了城市,但其演出活動大都還是季節性的,班社也多是臨時組合,藝人是半農半藝、半工半藝,演出場地主要是草台、祠堂、廟台、堂屋。
根據藝術風格的不同,陽戲可以分為北路和南路兩個藝術流派。
曆史上,南路陽戲流行於吉首、瀘溪、鳳凰、麻陽、懷化、芷江、黔陽、會同、新晃、漵浦以及貴州的鬆桃、銅仁、玉屏、天柱、錦屏、黎平等地區;北路陽戲則流行於沅陵、古丈、永順、大庸、桑植、龍山、保靖、花垣以及湖北的鶴峰、來鳳,四川的酉陽、秀山等地區。
陽戲還曾經以縣定名,按照流行的縣名稱,稱為大庸陽戲、酉陽陽戲、吉首陽戲、鳳凰陽戲、沅陵陽戲、懷化陽戲、黔陽陽戲等。
從整體上看,北路陽戲因與荊河戲合班演出,故而演出劇目以大本戲為多,小戲較少,表演上也吸收了許多地方大戲劇種的表演程式,聲腔自成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