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後來推翻劉瑾的鬥爭中,李東陽起了關鍵性作用。
李東陽以台閣大臣主持文壇數十年,其為詩文典雅工麗,為首形成“茶陵詩派”。兼善書法,於篆隸造詣尤高。
大家讚李東陽“長沙公大草,中古絕技也!玲瓏飛動,不可按抑,而純雅之色,如精金美玉,毫無怒張蹈厲之癌,蓋天資清澈,全不帶渣滓以出。”
李東陽論詩聲、色並重,他認為詩歌的較高境界應該是“詩必有具眼,亦必有具耳。眼主格,耳主聲。聞琴斷知為第幾弦,此具耳也。月下隔窗辨五色線,此具眼也。”
李東陽要求以此為準繩來辨別唐音、宋調:“試看所未見詩,即能識其時代格調,十不失一,乃為有得。”
李東陽推崇盛唐詩,特別是杜甫詩,就要求人們先知唐調:
長篇中須有節奏,有操有縱,有正有變,若平鋪穩布,雖多無益。唐詩類有委曲可喜之處,惟杜子美頓挫起伏,變化不測,可駭可愕,蓋其音調與格律正相稱,回視諸作,皆在下風。然學者不先得唐調,未可遽學杜也。
正因為李東陽有這樣的理論主張,所以他的山水詩的創作不僅注重色澤耀眼,而且注重音調和諧。由於李東陽長期生活在北京,京城內外的自然山水也就成為他欣賞創作的對象。
他曾頗有激情地描繪過《京都十景》,其中有一首這樣寫道:
薊門城外訪遺蹤,樹色煙光遠更重。
飛雨過時青未了,落花殘處綠還濃。
路迷南郭將三裏,望斷西林有數峰。
坐久不知遲日霽,隔溪僧寺午時鍾。
從人間的自然山水中就能領悟到樂趣,它成為對抗佛教虛無縹緲的宣傳的最好辦法。這就是詩人所說的“幽處覺心清”。
從李東陽的京城山水詩中,可以領悟出一位官高事閑、雍容華貴的士大夫風采。
李東陽與彭澤交往甚密,常有唱酬。彭澤其實內心對李東陽的詩並不太讚賞。後來,彭澤官場失意,離京回鄉。李東陽贈詩一首:
斫地哀歌興未闌,歸來長鋏尚須彈。
秋風布褐衣猶短,夜雨江湖夢亦寒。
木葉下時驚歲晚,人情閱盡見交難。
長安旅食淹留地,慚愧先生苜蓿盤。
彭澤讀到開頭四句便深為感動,讀完全詩,潸然淚下。反複吟誦數十遍,愛不釋手,對兒子說;“現在我才發現西涯的詩寫得這樣好,意境如此深遠。我恨不能與他重相見,把酒論詩文!”
李東陽之女嫁於山東曲阜孔聞韶。未嫁之前,其女以孔家園林狹小,花木稀少為詞,稍有責難。
孔家為此大興土木,擴充屋宇,修葺亭台樓閣。孔聞韶乃孔子六十二世孫,於1503年襲封衍聖公,“班超一品之階”。
同年孔府花園竣工,李東陽之女亦於當年出嫁,封為一品夫人。可謂三喜臨門。襲封後,李東陽代衍聖公作謝恩表,並代作大門聯。聯道:
與國戚休,安富尊榮公府第;
偕天不老,文章禮樂聖人家。
此時李東陽已是暮年,遣詞造句,頌揚得體,憂國憂民,一片忠心。
[旁注]
順天府 明清朝兩代北京地區稱為順天府,順天府的轄區在清初多有變化,1743年開始固定了下來,共領5州19縣。即通、薊、涿、霸、昌平5州和大興、宛平、良鄉、房山、東安、固安、永清、保定、大城、文安、武清、香河、寶坻、寧河、三河、平穀、順義、密雲、懷柔19縣,又混稱為順天府24州縣。
柳下惠 春秋時期魯國柳下邑人,他擔任過魯國大夫,後來隱遁,成為“逸民”。柳下惠被認為是遵守我國傳統道德的典範,他“坐懷不亂”的故事廣為傳頌。《孟子》中說“柳下惠,聖之和者也”,所以他有“和聖”之稱。
太子太師 古代官職,與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並稱為“東宮三師”。多為虛銜無實職。宋代未設東宮三師,元代複置但不常有。明代“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並從一品掌以道德輔導太子,而謹護翼之。”
杜甫 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聖”,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憂國憂民,人格高尚,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集為《杜工部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
衍聖公 是孔子嫡派後裔的世襲封號,開始於西漢元始元年,當時平帝為了張揚禮教,封孔子後裔為褒侯。之後的千年時間裏,封號屢經變化,到1055年改封為衍聖公,後代一直沿襲這個封號。
[閱讀鏈接]
李東陽官居相位,並主持文壇,門生眾多,其詩論詩風堪稱一代之盛,成為台閣體向前後七子複古運動之間的過渡。
但因李東陽生活圈子平靜狹小“四十年不出國門”,其詩多是題贈之作和詠史之作,內容大體不出宮廷、館閣的生活,故使茶陵詩風並未脫離典雅工麗的台閣體的影響。
李東陽盛讚“館閣之文,鋪典章,裨道化”。但是其離開台閣體的作品,如《白楊行》等,頗有生活氣息。
王夫之啟蒙湖湘哲學
王夫之,明末清初衡州府城南王衙坪人。世界上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史學家、文學家、美學家之一,為湖湘文化的精神源頭,我國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的集大成者、啟蒙主義思想的先導者,與黃宗羲、顧炎武並稱為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
晚年居南嶽衡山下的石船山,著書立說,故世稱其為“船山先生”。一生著述甚豐,其中以《讀通鑒論》、《宋論》為其代表之作。
王夫之生於1619年,自幼天資聰明,在父親王朝聘、兄長王介之的教育影響下,從小遍讀儒家經典,對古文化的興趣令人不敢置信,7歲時就初步通讀了文字艱深的十三經,10歲時父親做監生,教他學了五經經義。
王夫之比較關心現實生活,注重實際考察社會,從小就喜歡向旁人問四麵八方的事情至於江山地利之學,食貨經濟之學,典章製度之學,都很感興趣,著意研究。以求經世致用,施展抱負。
王夫之14歲考中秀才。1642年,與其兄同時考中舉人。此時王夫之風華正茂,激揚文字,一方麵仍走著讀書、科舉、入仕的老路,另一方麵則十分關心動蕩的時局,踴躍參加帶一定政治色彩的民間學術團體,諸如“行社”、“匡社”、“須盟”等,以文會友,指點江山,在某種程度上已經表現出試圖突破傳統樊籬的傾向。
1651年,王夫之回到原籍,最後定居衡州府衡陽縣金蘭鄉。先住茱萸塘敗葉廬,繼築觀生居,又於湘水西岸建湘西草堂。為草堂題寫了一副對聯“芷香沅水三閭國,羌綠湘西一草堂”。
王夫之在石船山築土室曰“觀生居”,從早到晚都關著大門,學者稱之“船山先生”。
在觀生居中,王夫之所著書有320卷,其中被四庫全書收錄的有《周易稗疏》、《考異》、《尚書稗疏》、《詩稗疏》、《考異》、《春秋稗疏》。
王夫之論學,以漢儒學說為外表,以宋五子學說為核心。其所作《大學衍》、《中庸衍》,竭力駁斥王守仁致良知之說,以支持朱子學說。於《張子正蒙》一書,尤有共鳴,說張子之學,上承孔、孟,而以布衣百姓隱居,,“無钜公資其羽翼”。
王夫之細細觀察“天人之故”,推究陰陽法象之原因,就“正蒙精繹而暢衍之”,與自著思問錄二篇,皆“本隱之顯,原始要終”,如同揭開日月,光亮異常。
至於他扶持道教,辨析上蔡謝良佐、象山陸九淵、姚江沈國模的錯誤,有人懷疑其他說的有過甚之處,然後他議論精密嚴格,純粹依據正道而論。
王夫之學識極其淵博。舉凡經學、子學、史學、文學、政法、倫理等各門學術,造詣無不精深,天文、曆數、醫理、兵法乃至卜筮、星象,亦旁涉兼通,且留心當時傳入的“西學”。
王夫之的哲學論斷富有批判精神。別開生麵地注釋經學,以發揮自己的思想。他把以往的學術明確地劃分為“貞邪相競而互為畸勝”的對立陣營,自覺地繼承、發揚《易》學係統中的樸素辯證法和從王充到張載的唯物主義氣一元論。
同時,王夫之大體把各種宗教神學和唯心唯識之說都歸入“異端”陣營,主張對它們“伸斧鉞於定論”,給以嚴厲批判。
另一方麵,他又主張采取“入其壘,襲其輜,暴其恃而見其瑕”的批判方法,對老莊哲學、佛教理論深入研討,在批判中注意吸取其中合理內容,從而積累了大量先世的思想資料,創立了具有總結曆史意義的博大哲學體係。
王夫之在唯物主義哲學的基礎上,認為美的事物就存在於宇宙之間,這種美並非一成不變的,而是在事物的矛盾、運動中產生和發展的。
王夫之的唯物主義思想,是我國古代唯物主義思想的發展頂峰。
王夫之的著述存世的約有73種,401卷,散佚的約有20種。
[旁注]
黃宗羲 明末清初經學家、史學家、思想家、地理學家、天文曆算學家、教育家,黃宗羲學問極博,思想深邃,著作宏富,有“中國思想啟蒙之父”之譽。
王守仁 (1472年~1529年),自號陽明。 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之一,官至南京兵部尚書、南京都察院左都禦史,不僅是宋明心學的集大成者,一生事功也是赫赫有名,故稱之為“真三不朽”,和孔子、孟子、朱熹並稱為孔、孟、朱、王。
王充 東漢哲學家。他的祖先從魏郡元城遷徙到會稽。王充年少時就成了孤兒,鄉裏人都稱讚他孝順。後來到京城,在太學裏學習,拜扶風人班彪為師。《論衡》是王充的代表作品,也是我國曆史上一部不朽的無神論著作。
[閱讀鏈接]
王夫之死後40年,他的兒子王敔懷抱他遺留下的著作進獻給督學宜興潘宗洛,因此能夠進入四庫全書,本人也列為史館記錄人物,在儒林中立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