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真卿說:“你的‘夏雲多奇峰’的體會,使我聞所未聞,增加我的廣識,‘草聖’的淵妙,代不乏人,今天有你在,後繼有人了。”
懷素晚年在四川成都寶園寺度過。貫休詩:“師不談經不說禪。”《唐釋懷素食魚帖》後李璜說懷素既食肉又食魚。《金壺記》說他是“一日九醉”。大概醉翁之意不在酒,“狂僧不為酒,狂筆自通天”,他誌在“狂草”而已。
懷素留下的草書有:《四十二章經》、《千字文》、《自敘帖》、《苦筍帖》、《聖母帖》、《論書帖》、《去夏帖》、《貧道帖》、《逐鹿帖》、《酒狂帖》、《食魚帖》、《客舍帖》、《別本六帖》、《藏真帖》、《七帖》、《高座帖》、《北亭草筆》等。
[旁注]
文房四寶 我國獨有的文書工具,即筆、墨、紙、硯。文房四寶之名,起源於南北朝時期。曆史上,“文房四寶”所指之物屢有變化。在南唐時,“文房四寶”特指諸葛筆、徽州李廷圭墨、澄心堂紙,婺源龍尾硯。自宋朝以來“文房四寶”則特指湖筆、徽墨、宣紙、端硯和歙硯。
夜郎 古代郡國名,夜郎古國是我國曆史上神秘的三大古國之一,它和消失在沙漠的樓蘭古國、變身著名旅遊勝地的大理古國一起豐富絢麗了大中華的民族文化,並成為中國人心裏一塊當仁不讓的曆史文化品牌。
公孫大娘 開元盛世時的唐宮第一舞人。善舞劍器,舞姿驚動天下。以舞《劍器》而聞名於世。她在民間獻藝,觀者如山。應邀到宮廷表演,無人能比。她在繼承傳統劍舞的基礎上,創造了多種《劍器》舞,如《西河劍器》,《劍器渾脫》等。
顏真卿 字清臣,祖籍唐琅琊臨沂,即山東臨沂,唐代書法家。他的楷書與趙孟頫、柳公權、歐陽詢並稱“楷書四大家”。 他的書體被稱為“顏體”,與柳公權並稱“顏柳”,有“顏筋柳骨”之譽。
張旭 善草書,性好酒,世稱張顛。其草書當時與李白詩歌、裴旻劍舞並稱“三絕”,詩亦別具一格,以七絕見長。與李白、賀知章等人共列飲中八仙。唐文宗曾下詔,以李白詩歌、裴旻劍舞、張旭草書為“三絕”。
[閱讀鏈接]
懷素作為僧人,對佛學也很有研究,他還懂梵文,能翻譯。有位曇元德尊,從《律藏》中選編了一部《四分律》。相州日光寺有個叫法礪的法師也研究《四分律》,著有《四分律疏》。
有一天,他聽了懷素對《四分律》的解釋,大為吃驚,感歎道:“我研習這書3年了,古人的義章錯誤實在太多,解釋的任務要落在你的肩上!”從此懷素編撰《四分律開宗記》。
周敦頤首開宋明理學
周敦頤,宋代營道樓田堡,即湖南道縣人,北宋著名哲學家,宋明理學開山鼻祖。
“兩漢而下,儒學幾至大壞。千有餘載,至宋中葉,周敦頤出於舂陵,乃得聖賢不傳之學,作《太極圖說》、《通書》,推明陰陽五行之理,明於天而性於人者,了若指掌。”《宋史·道學傳》將周子創立理學學派提高到了極高的地位。
周敦頤生於1017年,從小喜愛讀書,在家鄉道州營道地方頗有名氣,人們都說他“誌趣高遠,博學力行,有古人之風“。
由於周敦頤大量廣泛地閱讀,接觸到許多不同種類的思想。從先秦時代的諸子百家,一直到漢代才傳入中國的佛家,他都有所涉獵,這為他而後精研我國古代奇書《易經》創立先天宇宙論思想奠定了基礎。
1031年,周敦頤15歲,其父病逝3年後,他與同母異父之兄盧敦文隨母投靠衡陽舅父鄭向,鄭向是宋仁宗朝中的龍圖閣大學士。這位舅父對周敦頤母子十分眷顧。
1037年,鄭向調任兩浙轉運使疏蒜山漕河,周敦頤同母隨遷潤州丹徒縣。因他聰慧仁孝,深得鄭向喜愛,又酷愛白蓮,鄭向就在自家宅前西湖鳳凰山下構亭植蓮,周敦頤負笈其間參經悟道。盛夏之夜,蓮花怒放,香氣襲人,美不勝收。
周敦頤常常漫步於西湖塘畔,在欣賞美景的同時研究學問,思考人生。不僅如此,蓮花香、淨、柔、軟、不可染的德性,也影響了周敦頤,陶冶了周敦頤的思想情操,為傳頌後世的《愛蓮說》之誕生奠定了基礎。
在周敦頤20,舅父向皇帝保奏,為他謀到了一個監主簿的職位。
周敦頤在任職期間盡心竭力,深得民心,是一位非常能幹並且有一定政績的官吏,當時以他明察秋毫,堅持原則、不媚權貴、明斷獄案而聞名朝野。他政與學凸現,世人將他和包公並列,是廉官文化的代表。
周敦頤酷愛雅麗端莊、清幽玉潔的蓮花,曾於知南康軍時,在府署東側挖池種蓮,名為愛蓮池,池寬10餘丈,中間有一石台,台上有六角亭,兩側有“之”字橋。他盛夏常漫步池畔,欣賞著縷縷清香、隨風飄逸的蓮花,口誦《愛蓮說》。
在《愛蓮說》中,周敦頤先寫了陶淵明愛菊和世人盛愛牡丹的情況,作為一正一反的襯托,然後才從容不迫地說出自己喜愛蓮花的原因,“出淤泥而不染”這一段是膾炙人口的片斷,句句說的都是蓮花,而同時句句又都是在說君子的道德品行。
接下來,周敦頤分別把菊、牡丹和蓮花稱為花中的“隱逸者”、“富貴者”和“君子”,以比喻的方式,巧妙地把借花喻人的用意點了出來,讚頌了像蓮花那樣的君子的高尚誌節,
在生活中,周敦頤開始研究《周易》,後來終於寫出了他的重要著作《太極圖·易說》,提出了一個宇宙生成論的體係:
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複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聖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立人極焉。……故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又曰:“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大哉易也,斯之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