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綻放——文化風采2(1 / 3)

精彩綻放——文化風采2

技藝高超的周口傳統雜技

周口曆史悠久,文化燦爛,是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定都聖地、道家鼻祖老子故裏,也是中華龍文化、道教文化、姓氏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之一。

據史料記載,早在春秋時期,周口就有眾多民間藝人以雜耍技藝謀生,可謂源遠流長。幾百年來,一年一度的淮陽太昊陵廟會就是雜技展演的天然大舞台,雜技團體和雜技班遍布城鄉,且實力雄厚、技藝一流,具有典型的廣泛性、群眾性和代表性。

雜技的起源有種種說法,如源於勞動技能的藝術化、原始畜牧業的提煉,最早的馴獸節目、武技的超常表演、部落戰爭的影響,如原始時代的蚩尤戲、巫術的變幻神奇、原始樂舞中特技等。這些均是雜技發生的源頭之一。

周口雜技是曆史極為悠久、內容豐富的一門以人體特技異能為中心的表演藝術。它包括各種徒手滾、翻、撲、跌技巧,各種手技、頂技、蹬技、車技和高空懸吊及騰躍技巧;變幻神奇的戲法,還包括了幻術、魔術、馬戲和種種馴獸節目;獨特的醜角滑稽表演也是現代雜技節目的重要內容。

春秋戰國時代,列國兼並激烈,群雄角逐,競相養士。這些士中當然也有口把式,以出謀劃策、能言善辯的說客為特征,但更多的是身懷奇技異巧或勇力過人的大力士,這些就為雜技藝術的正式形式奠定了源起基礎。

秦王朝大規模地將民間技藝集中於京城,並作為宮廷娛樂的一部分,極大地刺激了各種技藝的相互交流和水平的提高。

《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

秦每破諸侯,放其宮室,寫放其宮室,作之鹹陽北阪上,南臨渭,自雍門以東至涇渭,殿屋複道,周閣相屬……所得諸侯美人鍾鼓,以充入之。以至鹹陽“婦女倡優,數巨萬人;鍾鼓之樂,流漫無窮。

漢代百戲,指流行於兩漢的各類競技、雜耍、幻術以及樂舞、俳優戲和動物戲等。當時,多沿襲秦朝的稱法,叫做“角抵”,如“角抵戲”、“角抵奇戲”、“角抵諸戲”、“角抵百戲”等。

“漢代百戲”是東漢以後對上述不同藝術表演形式的統稱。由於百戲實際上是以雜技為主導的多種民間技藝的綜合串演,所以後人也習慣把百戲看成是雜技的前身。

而百戲真正的興盛,則是出現於西漢武帝時期。漢武帝還專門設立了統管宮廷宴饗時演出的倡優伎樂的機構樂府。

絲綢之路的開通,促進了中西文化的交流。西域各國使節紛至遝來,帶來了西域幻術與方物,大大豐富了百戲內容,並與傳統的技藝相結合,推陳出新,使漢代百戲的表演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經過魏晉南北朝160 多年的大動蕩和民族文化的大融彙,至589 年隋朝統一全國,雜技藝術已經極為成熟,至唐代成為宮廷和民間共盛的藝術。

北宋的首都汴梁,即為河南開封,當時有了各種街坊、市場的演出場所,當時稱瓦子樂棚。雜技、舞蹈、武藝、說唱各種形體表演藝術,同場獻藝、互相觀摩,無疑對周口雜技的發展起了促進作用。

而元代在元雜劇中,因為當時的戲劇藝人和雜技藝人同場獻藝,並在元代鼎盛成熟起來,“雜劇”所以有此名稱,周口雜技也得到繼續發展。

明清兩代,雜技與舞蹈等傳統表演藝術很少在宮廷演出。清代雜技藝人進一步淪落江湖。但戲曲卻勃興起來,形成以武戲為主的繁榮景象。

清代,周口雜技藝人生活淒苦,在艱難的環境中,保持和發展了自己的藝術,“蹬技”和“古彩戲法”都有了新的創造,“耍壇子”、“劍、丹、丸、豆”係列幻術,都達到了較高水平。

古代周口雜技的主要表演內容,主要包括有四部分:

第一部分是表演“跳丸弄劍”和“載竿”節目的,載竿技巧高超,一人額頂十字長竿,上有3個少年倒懸翻轉表演。頂竿者腳下尚有7個圓盤。表演者要瞻上顧下,力量靈巧均達極高水平。

第二部分是樂隊,有磬、鍾、建鼓、琴、塤、排簫等多種樂器,共15人演奏,可見當時之盛況。

第三部分是“刀山走索”和“魚龍曼衍”之戲,前者驚險,一人在地下立著刀尖朝上的索上拿頂倒立,兩端還各有兩人在索上相對表演,一似手揮流星,一似雙手執戟。後者氣魄雄偉,既有魚龍之巨型,又有人扮之大鳥。

第四部分是“馬戲”和“鼓車”表演,馬上或做倒立,或耍流星,人歡馬躍,技巧高超;鼓車更是隆隆作聲。這些節目如手技、倒立、走索、頂竿、馬上技藝、車上緣竿等。

後世,周口雜技又發展出類似漢代百戲的倒立、頂碗、雜耍、馴獸;在歌舞台上,也有漢代百戲中舞女們優美的舞姿和小醜詼諧的表演。

[旁注]

蚩尤 中華始祖之一。相傳蚩尤麵如牛首,背生雙翅,是牛圖騰和鳥圖騰氏族的首領。他有兄弟81人,都有銅頭鐵額,8條胳膊,9隻腳趾,個個本領非凡。蚩尤以勇猛善戰被曆代譽為“戰神”。

角抵 我國古代的一種競技類活動形式,自秦代興盛起來。漢代,發展而成兩個人在公開場合表演的競技活動,已經具有後來摔跤的基本特色,並有著特定的文化內涵。它們主要是通過力量型的較量,用非常簡單的人體相搏的方式來決出勝負。

元雜劇 又稱北雜劇。形成於宋末,繁盛於元大德年間。主要代表作家有,關漢卿、王實甫、馬致遠、白樸等。主要代表作有,《竇娥冤》、《漢宮秋》、《西廂記》等。其內容主要以反映人民疾苦為主,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主線明確,人物鮮明。其結構上最顯著的特色是,四折一楔子和“一人主唱”。

[閱讀鏈接]

“北有吳橋,南有周口”,這是流傳在我國雜技界的一句老話。

在周口下轄的淮陽縣,每年舉辦的“太昊陵廟會”,當地史誌記載“雜技棚連棚,會師陳州城”的描繪,再現了當年周口雜技的盛況。

太康縣張集鄉溫良口更是流傳著這樣一句順口溜:“喝了溫良水,傻子也能踢兩腿。”

稀有珍貴的周口太康道情

周口各縣流行道情這種藝術形式,最著名的太康縣道情,它屬於民間戲曲藝術,分布在太康及周邊地區,它稀有珍貴,曆史悠久。

道情戲原是黃河流域流行的一種民間小戲,它起源於唐代道士所唱的“經韻”,因道士唱樂歌時配以魚皮筒鼓伴奏,故古時稱“漁鼓道情”,俗稱“道情筒子”。

明清之際在皖北地區流行,和阜陽一帶民間小調“鶯歌柳”融合後,形成曲藝說唱藝術。當時的演唱隻限於單口說唱,伴奏也隻有便於攜帶的漁鼓和簡板。

關於唱漁鼓道情的道具“藍條”,還有個動聽的傳說:

據傳“藍條”是道家五根竹筒中的一根,其餘幾根的下落是女媧補天用一根,道家的祖師爺李耳那裏存一根,撐船擺渡的船尾杆用一根,韓湘子傳道用一根,有一根下落不明,唱漁鼓用的“道筒”就是韓湘子的那一根,。

傳說韓湘子在民間傳道,遇見了乞丐向他討飯,他就把道筒截給乞丐三寸,後來乞丐就以打“蓮花落”為生;韓湘子到染坊傳道,截給了染坊一寸做染布牌子,下餘三尺三寸為唱漁鼓的專用道具。

宋代時,道情發展成為唱白相間的曲藝形式“道情鼓子詞”。清代乾隆年間,流傳於晉北的說唱道情被搬上戲曲舞台,成為深受當地觀眾喜愛的一個戲曲品種。

在晉北道情登上戲曲舞台前後,流行於晉西的臨縣道情也登上了戲曲舞台,流行於晉南的洪洞道情也曾在鹹豐年間和宣統年間兩度搬上舞台。此後,流行於山西晉南的河東道情和河南周口道情、山東的藍關戲等道情戲也相繼發展成為舞台劇。

清代後期,道情從沈丘、鄲城一帶傳入周口太康。受河南梆子、越調等地方戲曲影響,道情藝人開始嚐試對口演唱和群口演唱,題材突破了原先的道教故事,擴大到家長裏短、才子佳人的範圍;演員大體分角色,但不化妝,也無明顯行當,時稱“座攤道情”,這是道情戲的孕育階段。

後來,太康縣老塚鎮幹張村藝人張廣誌組建了第一個道情戲班。他是太康道情戲的最早開拓者,早年從事說唱道情,並能演唱河南梆子戲,後來嚐試“座攤道情”。

之後,張廣誌又首創道情科班,收徒20人。有一年,張廣誌的道情戲班在太康縣洪山廟、五裏口等村開始化妝登台演唱,將道情戲首次搬上了舞台。

同時在演出伴奏中增添了墜子弦和成套打擊樂器,采用了河南梆子的聲腔板式和表演形式。從此,使道情由曲藝形式一躍而成為戲劇舞台上一個嶄新的獨立劇種“太康道情”。

當時登台演出的除張廣誌之外,還有科班出身的張的養女張文秀,藝名“張大妮”,她是道情戲的第一位女演員。還有科班出身、張廣誌的得意門生李繼廣,藝名“大白鞋”,專攻旦角。

他們唱腔新鮮,唱詞通俗,表演極富鄉土氣息,演出轟動一時,鄉民奔走相告。但因其服裝道具簡陋,終未進入城市演出,而活躍於太康、淮陽、西華三縣邊界鄉村。

此後,道情之火更以燎原之勢,一些道情藝人如範炳、李繼廣、龔長法、郭大連、張六順、周傳江等,相繼在李興營、西華營、郭樓等地組建了道情班,郭大連、龔長法還成立了科班。

隨即,馬頭集、常合營、四柳樹、彭莊等地的道情班和科班,如雨後春筍般紛紛出現,發展到十幾個。使太康縣成為名副其實的“道情之鄉”

道情戲以唱為主,劇本多唱詞而少插白,一板下來就是上百句唱詞。其唱腔中板腔和曲牌兼而有之,主要板式有慢板、流水、裁板、大過、單過、雙過、哭死、哭活、垛子、滾白等。曲牌有“鎖落枝”、“老桃紅”等。

道情戲演唱時男女唱腔都用真嗓,咬字清晰。唱二八或流水時有重疊句,而且有“哪呼嗨”、“哪嗨依”的襯詞,其曲調淳厚樸實,唱詞通俗易懂,深受群眾喜愛。 太康道情戲的伴奏樂器由原始的漁鼓、簡板,逐步過渡到以兩把墜胡為主。但它的墜胡又與一般墜胡不同,它筒大杆短,中間有腰碼,聲似二胡。後來,伴奏又增添了皮胡、三弦、大胡、笙、嗩呐以及一些民族彈撥樂器。

太康道情體裁種類繁多,劇目豐富,據統計有三十多個曲牌、曲調,包括三大類五大品種。三大類別是唱腔、表演、音樂;五大品種是聲腔派係、表演程式、音樂體係、曲牌子曲調、打擊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