燦爛風采——流芳風韻3
百花爭豔的中原樂舞
中原文化是5000年中華文明的縮影,反映了中華文明發展的軌跡,折射著我國曆史發展的脈絡。中原地區的民俗,也多表現在種類繁多的舞蹈與音樂中,在這塊土地上活躍著的民間舞蹈有數百種之多,表演的內容涉及人民生活的各個方麵。
鄭州邙山古滎鎮的龍舞,已有近千年的曆史。每逢農曆正月十五龍燈節,方圓幾百裏的百姓都湧向古滎觀看,據說清乾隆、光緒二帝都曾親臨古滎觀看龍舞。
之後,古滎龍舞得以創新發展,演技日益精湛。它汲取了各種龍舞的特點,又不同於其他龍舞,故事完整生動,情節曲折感人,表演場麵宏大,藝術風格獨特。整場表演分為魚躍龍門、金龍出南門、龍蝸玉柱、二龍相戲、解救青龍、二龍戲珠、勝利對舞等10個場麵。
古滎龍舞流傳至今,其影響之大,曆史之悠久,在中原地區是不多見的。
“笑傘”是流傳於滎陽一帶的民間藝術。傳說隋大業年間,瓦崗軍起義,翟讓用李密計,破金韓關,進取滎陽。隋煬帝派大將張須陀為滎陽通守,協同滎陽太守郇王慶合兵討伐。
瓦崗軍初戰不利,於是乘正月十五玩花燈之機,巧扮民間歌舞藝人,隨民間社火一起混進城內,裏應外合,一舉攻克滎陽。笑傘就是義軍當時扮演的節目之一。後世歌舞隊中執傘的滑稽老人,即是赫赫有名的程咬金,其他男女演員各兩人也是義軍勇士。
“律棒鞭”是流行於滎陽一帶的民間歌舞,起源年代不詳。演員隻有3人,一男二女。細樂器伴奏,由8至10人組成,其節奏輕鬆、流暢。
表演時,男演員飾相公,女演員飾小姐,手持竹眼錢。舞蹈動作從曲調過門開始,男演員即右手持扇,載歌載舞,而女演員則手持竹鞭,隨節拍上下擊鞭。舞蹈反映青年男女踏青相戀。
“獨角獸”是流傳於新鄭一帶的獨特民間舞蹈。是古代勞動人民根據刑天舞戚的故事創造的,反映出對不畏強暴的斷頭英雄的崇拜。
在伴奏中,舞者繞場蹦跳翻滾、竄桌子,並以腰部的誇張表演,表現獨角獸暴躁怒吼或溫順平靜的表情。後在急迫的“鬧台”樂曲伴奏中,鬥獸者執鞭出場,與獨角獸打鬥拚搏。其動作粗獷詼諧,生動有趣,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
“跳經擔”是流行於新密一帶的民間舞蹈。在廟會期間,婦女們挑著自製的花籃“經擔”到廟會神前進香,然後在神前空地上邊哼經曲,邊跳經擔,以示對神靈的虔誠。跳經擔的音樂與伴奏主要是經曲,使用的樂曲是木魚和碰鈴,伴唱的是經曲。
“張公背介母”是流傳於新密一帶的民間舞蹈。參加演出的隻有兩人,服裝道具簡單,人物造型幽默風趣。表演時,舞曲采用地方戲曲中的流水板、陽調、銀扭絲、漢江等曲調。
據傳張公是晉國貴族介子推的家仆,介子推躲在綿山,不願出仕,晉文公為逼他出山而焚綿山,介子推被燒死。張公將介母背出火海,並認為義母。張公為人忠厚,外出時唯恐介母在家寂寞或遭野獸傷害,因此無論耕地還是趕集都要背著介母,直至介母壽終。後人為紀念張公仗義行為,編排此舞,以表敬仰之心。
“獨腳舞”是流傳登封一帶的民間舞蹈。據傳興起於清末,是以高蹺打底、雜技鑲邊的融雜技、高蹺舞蹈為一體的獨特藝術形式。
表演者通常扮演一個老漢,身穿馬褂,頭戴尖頂氈帽,腰係板帶,足蹬抓地虎鞋,身背操子鈴,手中拿一根用普通木棍做成的長1米、粗約10厘米的高蹺,以迅速動作躍上場,兩腿緊緊地夾住高蹺,進行各種舞蹈動作的表演。
“鷸蚌舞”也是流傳於新密一帶的民間舞蹈。以誇張手法,將鷸蚌擬人化,表現鷸蚌河邊爭鬥,互不相讓,結果雙雙被漁人所獲。舞蹈幽默,妙趣橫生,富有民間色彩。其樂曲采用打擊樂譜配合演出。鷸蚌舞的故事情節,是根據“鷸蚌相爭、漁人得利”的寓言演變而來。
“高蹺拉強驢”是流傳於登封一帶的民間舞蹈。興起於清乾隆年間。據傳由於登封多山,交通不便,人們多以小毛驢為交通工具,由此便形成這種具有濃鬱地方特色的民間舞蹈。
高蹺拉強驢的傳統演出形式主要是跑圓場、過河、上坡、下坡、臥驢等。音樂采用鑼、鼓、鐐伴奏。三人參加表演,一個扮老漢拉驢,一個扮老婆送閨女,一個扮閨女手拿芭蕉扇緊跟後邊,以各種舞蹈動作配合表演出一個完整的故事情節。
“猩猩怪”也是流行於登封一帶的民間舞蹈。據說源於原始社會。道具有大猩猩皮。表演時舞者鑽入猩猩皮內,伴隨著鑼鼓聲進行表演。猩猩怪動作單調、古樸,主要是搖頭、擺尾、翻滾、騰躍,樂曲節奏極強,隨著大猩猩的動作即興演奏出一連串熱烈、歡快、強勁的音符,主要起烘托氣氛的作用。
八方村的猩猩怪社在登封很有名,一出社就是100多人,幾十根梢子棍護社,彩旗招展,鑼鼓喧天,氣勢威武。猩猩怪社表演時,既可表演拳術,也可表演單兵器,既可表演拳術對打,也可表演器械對練,既可地攤表演,又可上高台表演,花樣繁多,驚險刺激,表現了拳師們高超的技藝。
一般來說,隻要各村逢會,八方村的猩猩怪社都會受邀前去助興。從某種程度說,正是因為有武社火的存在,八方村傳統少林武術才得以不斷傳承。
社火表演在我國很常見,不過,大多都是文社火,武社火則是河南登封特有的,登封人把傳統社火和登封特有的武術結合在一起,創造出了獨具特色的火,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猩猩怪和獨腳舞。
獨腳舞相傳從大禹治水年間就流傳在登封市君召鄉胥店村、前孟村及附近村莊,又名獨角龍,俗名獨腿猴,是一種民間舞蹈表演形式。
表演形式很奇特,看起來類似獨腿高蹺,但和高蹺又有很大區別,高蹺是人站在棍頂上走動表演,而獨腳舞則是人站在棍中部,雙腿夾住棍表演,這種表演形式在全世界也可說是獨一無二。
“吹歌”是流行於新密一帶的古典民族器樂藝術。據說源於北魏,唐宋時期達到鼎盛,是服務於宮廷貴族階層的音樂。
傳說,明朝景泰年間,一位祖籍密縣的翰林告老還鄉後,前往超化寺參拜,將吹歌傳授給僧人。清朝初年又由超化寺中僧人傳給當地百姓,從此流傳民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