輝煌綻放——寶島風韻4(1 / 3)

輝煌綻放——寶島風韻4

突顯俠義精神的“宋江陣”

台灣地區多為移民,其居民主體源於閩南,其民俗文化自然帶有閩南文化的重要特征。台灣“宋江陣”就是閩南居民移居台灣時帶去的民俗活動,較多地集中在台南和高雄地區。

作為民俗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宋江陣”是閩台民間信仰中廟會表演的重要內容,有自己的儀式過程和象征符號。“宋江陣”又屬於武術陣頭,裏麵有大量的拳術、器械和陣法表演的內容。

傳說“宋江陣”是清代的少林五祖拳師蔡玉明所創。閩南人認為死去的祖先和現實生活中的人一樣,喜歡熱鬧,所以在祭祀時,總少不了包括“宋江陣”在內的陣頭來“鬧熱”。

將宗教儀式、英雄崇拜、武藝訓練和陣形演示之法等結合在一起而形成的“宋江陣”在明清時期的台灣開始流行,正反映了當時的台灣移民,麵對各種需要合力才能解決的各種複雜苦難局麵,不得不選擇建立契約宗族社會的實際情況。

水滸英雄出身社會中低階層,被逼無奈上山為寇,在一起戰鬥過程中形成了深厚的兄弟友誼,結成了類似契約宗族的關係,這引起台灣移民的情感共鳴。

從明清時期台灣移民的身份構成來看,有農民、有漁民、有士兵與海盜、有逃犯等,他們在家鄉耳濡目染的梁山故事不僅讓他們推崇“替天行道”的英雄,也崇拜宋江等的“兄弟義氣”,這種文化心理和當時墾殖台灣的生存環境共同促使“宋江陣”這種文化展演在台灣的流行。

在台灣地區,“宋江陣”多出現在神靈誕辰廟會中,在宗教祭祀活動中進行表演。各地“宋江陣”雖然具體名稱不同,但程序大致相仿,有相對固定的儀式。

“宋江陣”以武術表演為主,人數可多可少,一般有36人、72人、108人三種。主要扮演宋江、盧俊義、公孫勝、李逵、孫二娘、武鬆、阮小二等。

宋江陣以鑼鼓點場,以正副龍虎纛旗為前導,首先按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的座位順序亮相行進表演。手中器械,即刀、槍、劍、鐮、鉤、盾牌等十八般兵器。

儀式首先是以排成圓圈拜祖師爺開始的,其後的演練有三個階段,開始活動包括集合列隊、演練活動包括準備和演練、結束活動包括集合解散。

開始活動時以鑼鼓旗號集合,演練人員呐喊三聲,稱為開彩,然後由“宋江陣”中持雙斧的“李逵”進行開斧以請神驅邪。

開場的是“宋江舞大旗”,鑼鼓響處,大旗卷地而起,渾天揮舞,大有“橫掃千軍如卷席”之勢。旗展處,是“李逵使雙斧”,接著“徐寧”使開鉤鐮槍,“劉唐”掄著樸刀,“解珍”、“解寶”飛舞托天叉……梁山泊眾好漢紛紛上陣,十八般兵器各顯神通,場麵威武壯觀!

接下來,大家組成單行或雙行的隊伍,或跳躍以越過水坑或高地,或變換各種陣形,在旗和鑼鼓的指揮下繞行打圈,清理出演出場地。

準備階段完成後,進入演練階段。以蜈蚣陣開始,最少34人,加上指揮的“李逵”和“宋江”共36人,成雙行出,進行打圈,8藤牌列前,其餘人或捉對廝殺或二人對打,其間雜以呐喊。

行進到寬闊場地,成集體表演;有時還用布條拉起一座“城門”,以示攻城略地。鑼鼓聲中,先操練各種陣法,如“黃蜂陣”、“美蝶陣”、“八卦陣 ”等。

接著,打圈排白鶴陣演練器械對打、打圈成九連環對打、打圈成八卦陣對打,如此等經過6個陣形,演練階段結束。

“連環八卦陣”是宋江陣的高潮,由32人演練。表演者4人一甲,一個挾刀持盾,三個手握棍棒,刀盾對棍棒,先三打一對練,然後刀盾對棍和棍對棍,再跳過門進行隊列變換,最後集體循環對練。動作迅猛多變而齊齊整整,一招一式,無不踏著鼓點。

陣法後的武術表演先單人,後多人,最後集體大繞陣。最後收場的一般是“關勝舞大刀”,青龍偃月刀大開大合,豪放瀟灑,劃破青天。

由於農村經費限製,無法添置太多角色服裝和器械,器械也部分代之以農家勞動工具,如鋤頭、扁擔、鐵耙、木棍、竹竿等。

然後,由執旗和執斧者領兩縱隊行至廟前拜神,所有“宋江陣”演練人員雙手舉起器械連喊三聲“吼、吼、吼”,表演結束。

整個過程可以總結為前進隊形、拜廟及接禮、發彩、打圈、開四城門、龍卷水、巡中城、開斧、開旗、兵器表演、拳術表演、拆圈、蜈蚣陣、黃蜂結巢、打對、五花陣、連環打、八卦陣等18個環節。

台灣廟宇香火鼎盛,宋江陣大都流傳於嘉南平原以南的農村,並以台南、高雄兩縣市最多,早期屬於農閑時期農村子弟學習武藝的活動,日治時代,因高壓統治,取而代之成為宗教活動酬神娛人的武術表演性陣頭。

宋江陣通常附著於寺廟,成為神佛駕前的藝陣,最具有盛名的首推高雄內門鄉宋江陣,內門鄉內有“內門紫竹寺”及“南海紫竹寺”,推動民俗江陣古老文化的傳承不遺餘力,有140餘年曆史。

艱難墾荒的閩粵移民將故土神靈帶到了台灣,在神誕活動中,有各種身體娛樂表演。

由於人們相信替天行道的梁山好漢代表了正氣,同時他們相信死後的英雄可以變成厲鬼,震懾幽靈,所以“宋江陣”也被認為有驅邪的功能。這樣,廟會上的“宋江陣”表演本身成為了一種儀式。

[旁注]

五祖拳 全稱為五祖鶴陽拳,該拳術技擊性強,無任何花架子。是福建武術的一大流派,它是由清末福建泉州武術家蔡玉明結合了太祖、達尊、玄女、白鶴拳、猴拳五大拳術的精華,發展、創編出來的一個拳種。

公孫勝 《水滸傳》中梁山好漢之一,生得一雙杏眼,絡腮胡須,身長八尺,相貌堂堂,自幼在鄉中好習槍棒,學成武藝多般,大家都呼他為公孫勝大郎。後來師從羅真人,學得一身道術,善能呼風喚雨,駕霧騰雲,江湖上都稱他做“入雲龍”。

青龍偃月刀 偃月刀的其中一種。在傳說中,天下第一鐵匠隻選月圓之夜打造青龍偃月刀。快完工時,驟然之間風起雲湧,從空中滴下1780滴鮮血。當地術士分析,那是青龍的血,所以,有了“青龍偃月刀”之名。

八卦陣 學名為九宮八卦陣,九為數之極,取六爻三三衍生之數,易有雲: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又有所謂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相,四相生八卦,八卦而變六十四爻,從此周而複始變化無窮。

[閱讀鏈接]

關於台灣宋江陣的由來說法不一,多數認為台灣的宋江陣始於明鄭時代,鄭成功的部屬陳永華為了方便治理台灣,提出了“寓政於教”的政策,結合民間信仰與地方武力而成的陣頭。

宋江陣傳入內門鄉後,原是保鄉衛民團練,後來結合廟會活動,隨著時代變遷成為地方特有的文化活動,將敬仰梁山好漢那種大無畏、忠義情操及以團結之心對抗惡勢力精神,活靈活現地展現在傳統藝陣之中,使得傳說中的真英雄,留存在人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