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底蘊——藝苑民風5(1 / 3)

文化底蘊——藝苑民風5

慈善文化的代表潮汕善堂

潮汕善堂是潮汕地區,帶有民間信仰色彩的民間慈善機構,與明末清初的善會和善堂有密切關係。潮汕善堂在明清兩代逐步發展壯大,至清末時達到全盛期,達到500多家。

我國隻有潮汕地區附近以及潮汕人聚居的地方,才存在善堂這種已融合本土文化特色的民間慈善機構。這種組織形式也被當地人認為是潮汕人的獨特文化,並已成為潮汕人自我認同的重要內容之一。

一般潮汕人認為,潮地善堂起源於宋代潮陽的釋大峰祖師時期,已有近千年的曆史。而潮陽的和平報德古堂,就作為潮人善堂的“鼻祖”。

潮汕地區的絕大多數善堂是奉敬宋大峰祖師並以此為號召力的,但也有個別奉敬呂祖、玄天上帝、華佗仙師竇先師、齊人大聖及“崔師爺”、“林大人”、“佛祖”、“老君”、“聖母” 等。總之是把為民做過好事的先賢或神仙當做崇拜對象,以增強對善信凝聚力,也有利於籌資集物以行善。

潮汕善堂的主要宗旨是弘揚佛家慈悲濟世、積德從善的宗旨,奉行濟困扶貧、修僑造路、撫孤恤寡、助殘助學、救災救難、收埋無主屍體、調解民間糾紛、敬惜字紙等善舉。

在曆史發展過程中,善堂逐漸演化成集釋、道、儒文化於一爐的民間自發的帶有宗教色彩的慈善救濟機構。

潮陽市和平報德古堂,建於宋代,據《潮陽縣誌》記載,宋宣和年間,大峰禪師從建遊緣至和平,結廬靈泉寺。時逢瘟疫流行,遂施醫贈藥,救民於倒懸。

後見練江波流湍急,兩岸難通往來,鄉民常遭舟厄,便親臨江邊量測,精計木石工役,並四方募集,經五年頑強努力,終於用一年時間在江上架起一座大橋。

大峰禪師圓寂後,人民為報答其恩惠,將其安息於橋尾山北麓;鄉賢蔡震騰讓書齋建為“報德堂”,報答大峰功德,繼之捐錢糧入堂,以弘揚大峰精神,扶危濟困,修橋鋪路。

悠悠歲月,源遠流長,報德古堂衍生供祀大峰祖師,傳播大峰精神的其他堂社,共有280多所,遍及海內外,是潮汕慈善史上的一顆明珠。

潮陽棉城仁德善堂建於1876年,屬棉城四大善堂之一,全稱為“仁德善堂本心社”,原位於隆津赤產右側,後又遷至龍井庵。清末該堂置有義塚埔10多畝,組建義務武力隊,大行搶險救難、收屍殮骨之舉,收屍數千具,博得縣長胡鬆的表彰。

棉城棉安善堂創建於1899年,全稱為“棉安善堂潮汕念佛社”。1901年該堂社友趙進華等人到汕頭創建存心善堂。後該堂設有孤兒院一個,義塚5處80畝地,收養孤兒近百名,收埋死屍萬餘宗。同時還開設施粥施茶點多處。

棉城濟德善堂創建於1864年,“惟仁行德,扶危濟困”為其宗旨。清同治、光緒年間,施棺殮屍100多具,設置紅路崎施厝圍義塚麵積約5畝。

有一年,潮陽流行鼠疫、霍亂,以及受地震、風災、旱災等侵襲,該堂施棺殮屍500多具,賑災款數百大洋,縣長李鑒淵特贈匾“為善最樂”給該堂留念。

普善堂位於惠城西南20千米處,葵和路邊,往西28千米到葵潭,惠來縣溪西鎮西湖黃管。清代西湖鄉黃維創、長德等賢士到和平請大峰祖師香火,保佑萬民平安,做善德事造橋修路,施茶修建。

潮安縣東鳳鎮濟安善堂,建於1900年,當年鼠疫流行,屍橫鄉野,鄉賢陳利岱、陳利本、陳利芳、陳鶴龍諸君遂創養心社,並開展收屍殮骨諸善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