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底蘊——藝苑風采7
聞名遐邇的客家擂茶
大凡有客家人聚居的地方,就有擂茶。擂茶源遠流長,隨著客家人南遷而流傳下來,算來已有上千年曆史了。客家擂茶以古樸見奇趣,以保健見奇效,自古聞名遐邇。
擂茶,為客家人招待貴客的一種茶藝,流行在閩、粵、贛、桂、台及湘中的客家人聚居地區,即將茶和一些配料放進擂缽裏研磨、擂碎,衝沸水而成。
相傳客家擂茶起源於中原人將青草藥擂爛衝服的“藥飲”,客家先民在流遷過程中,艱辛勞作,容易“上火”,為防止“六淫”致病,經常采集清熱解毒的青草藥製藥飲,江南可供采用的藥草很多,“茶”是其中的一味。
此後人們發現茶葉有清熱、解暑、生津的功效,茶便成了藥飲必用之物,後又有人在藥飲中添加一些食物,便改良成了鄉土味極濃的家常食飲。
對於客家擂茶,還有一段美麗的傳說。相傳伏波將軍馬援奉漢武帝之命,遠征邊關,途經湘粵邊界,由於南方氣候多變,時而炎熱酷暑,時而陰雨綿綿,北方將士,不服水土,病疫纏身,個個頭暈身重,燥熱煩漏,上吐下瀉,渾身無力,行軍停滯不前。
正在焦慮萬分之際,有一白發蒼蒼客家老嫗,向馬援獻上祖傳秘方,以生薑、生米、生茶葉組成“三生飲”擂汁,沸水衝泡後服用。三軍將士服用“三生飲”後非常效驗,有病者迅速康複,無病者不再感染。
以三味組成“三生飲”,具有消熱、祛暑,解毒、提神、健胃、醒脾、潤肺、止嘔之功。此後,“三生飲”沿襲下來,代代相傳, 成為客家防病健身之保健飲料—擂荼。
客家人熱情好客,以擂茶待客更是傳統的普遍的禮節,無論是婚嫁喜慶,還是親朋好友來訪,即請喝擂茶。與其他茶飲料相比,擂茶具有十分鮮明的特色。
擂茶的用料很講究,主要是雪白飽滿的芝麻和芳香襲人的茶葉。茶葉其實不全是茶葉,可充當茶葉的品種很多,除采用老茶樹葉外,更多的是采摘許多野生植物的嫩葉,如山梨葉、大青葉、中藥稱淮山的雪薯葉等,不下十餘種。
擂茶的製作與風味別具特色。客家人製擂茶,以婦女見長。其擂茶有一套稱為“擂茶三寶”的工具:一是口徑50厘米且內壁有粗密溝紋的陶製擂缽;二是用上等山楂木或油茶樹幹加工製成的約85厘米長的擂棍;三是用竹篾製成的撈濾碎渣的“撈子”。
製作擂茶,一般是坐姿操作,左手協助或僅用雙腿夾住擂缽,右手或雙手緊握擂持,以其圓端沿擂缽內壁成圓周頻頻擂轉,間或缽中間擂擊,直到原料擂成醬狀茶泥,即用撈子濾出渣,缽內留下的糊狀食物或叫“茶泥”、或稱“擂茶腳子”。再衝入沸水,適當攪拌,甘潤芳香、白如琥珀、清爽可口的擂茶就製成了。
在客家祖地石壁,每戶每天都製作普通擂茶一缽,勞作後回來喝上幾碗,一天的辛苦便煙消雲散。
葷、素擂茶是石壁擂茶的特有品種。葷擂茶用冬季醃藏的生豬大油,拌佐料,加炒好的肉絲或小腸、煎豆腐、粉幹、香蔥等,泡入擂茶中;素的則用淨茶油拌佐料,然後加熟花生米、綠豆、糯米飯、地瓜粉條、粉幹等。
品嚐擂茶時,茶桌上蕩溢出一片誘人的清香,一口試飲,口舌生津,滿腔留香;二口深飲,神氣仙人,通體舒暢。
[旁注]
將軍 春秋時代以卿統軍,故稱卿為將軍;一軍之帥稱將軍。到戰國時代始為正式官名,而卿仍稱將軍。秦因之。漢置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前後左右將軍。宋、元、明三朝,多以將軍為武散官;殿廷武士也稱將軍。清朝,將軍為宗室爵號之一;駐防各地的軍事長官也稱將軍。
漢武帝 (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西漢的第七位皇帝,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詩人。16歲登基。為鞏固皇權,漢武帝建立了中朝,在地方設置刺史。開創察舉製選拔人才。采納主父偃的建議,頒行“推恩令”,解決王國勢力,並將鹽鐵和鑄幣權收歸中央。文化上采用了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漢武盛世是我國曆史上的三大盛世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