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潘碧天:子規驚動深閨夢(2 / 2)

潘府千金潘碧天的才情遠近聞名。

明代詩歌選集《國雅》收入明朝的名家之作,對潘碧天的詩給予了極高的評價,潘碧天的五言:“夜久人未眠,碧水蕩秋月。”“未開雲外戶,先聽水連鬆。”七言:“不知燕子棲何處,此際東風依舊回。”“明月曉光移檻白,芙蓉秋色映江紅。”時人稱可與漢班婕妤“玉階”之賦、“紈扇”之詞相媲美——“故《玉階》之賦,《紈扇》之詞,足誇邪?”這個評價不可謂不高。

以漢班婕妤的“紈扇”之詞來對比潘碧天的閨中詩,大概是緣於潘碧天詩中所流露出的寂寞、傷感吧。

燕子去了又來,花兒開了又謝。一個又一個繁花如錦的春天過去了,一個又一個綠意蔥蘢的夏天過去了。

十七歲那年,潘碧天返回家鄉天台。

龍鳳喜燭的光焰歡快地跳躍著,新人沉靜溫婉地坐著,大紅蓋頭把她和周圍的一切隔開了,眼前是一片神秘的、紅色的朦朧。隻等新郎挑開她的紅蓋頭。

潘碧天嫁給了讀書人裘致中,夫婦以詩唱和,琴瑟相知,情深意切。

日子過得閑適優雅。閑暇時,她會寫一兩首小詩,給他。她終於找到了懂她心的人。她不再傷感,不再哀怨。興致好時,夫妻倆縱情山水間,過著平淡而歡樂的小家庭生活。其間,潘碧天又作了不少詩,其中有一首吟詠桃源洞的詩,內中兩句“聽殘一夜溪頭雨,流出桃花萬片紅”亦讓人叫絕。

幸福的日子一過就是三十多年。

是男兒都想著建功立名,裘致中也不例外。從裘致中考中貢生時,潘碧天的幸福就即將畫上句號。縱然萬般不舍,她還是目送夫君上京麵試。沒想到這次分離,卻是訣別。

考中貢生第二年,裘致中京試合格,被選為推官(推官相當於現在地方中級人民法院院長,還兼有審計局長的職能)。但是體質孱弱的裘致中大概算得上是福薄之人,旅途的奔波加上水土不服,裘致中染病在身,還沒上任,就奔了黃泉。

失去摯愛的潘碧天痛斷肝腸,悔教夫婿覓封侯啊。失去丈夫,她才知道,她的夫君為她遮擋多少風雨,使她能在溫香裏做著好夢,斯人已去,此情不再,未亡人剩下的隻有流淚流血的悲傷,錐心刺骨的痛讓她寫下“腸斷西風血雨流”的詩句,寄托了她對亡夫無限的深情。

重擊之下造成的創傷又有誰來療救?潘碧天默默吞咽著思念的苦淚,她了無人生樂趣,最終,看破紅塵的她隱居於家鄉的赤城山桃源庵,獨對青燈古庵,潛心修道。

丈夫死後第三年,1521年,五十五歲的潘碧天在寂寞清修中了卻了餘生。

在對潘碧天有限的記載中,一些誌書上說明成祖朱棣敕封潘碧天為“碧天道人”。明成宗朱棣即永樂皇帝,就是他滅了方孝孺十族。明成宗生於1360年,卒於1424年,他死後四十二年,潘碧天才出世。一個已死去多年的皇帝斷無敕封潘碧天的可能。

有沒有敕封已不要緊。要緊的是,在“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時代,出自官宦之家的潘碧天,當“子規驚動春閨夢”時,她終究還是找到自己的幸福。雖然幸福遠遠沒有到天長地久之時,但是比起同時代的才女,她已是足夠幸運了。出行中的貴婦與侍女(刺繡·台州府城刺繡博物館藏品)這些衣飾華美、珠翠滿頭的美人,正準備參加一場盛大的祝壽活動,畫堂的案幾上,放著花瓶和香爐(刺繡·台州府城刺繡博物館藏品)櫻桃小嘴小蠻腰,是古代美女的標誌。

(刺繡·台州府城刺繡博物館藏品)明末清初的閨中人,愛梳低垂的“燕尾”,這種發型要用頭油來定型,為免頭油沾到衣領上,美人們在衣領處扣罩上雲肩(刺繡·台州府城刺繡博物館藏品)女伴們在回廊之下,有說不盡的話(刺繡·台州府城刺繡博物館藏品)侍女手上挑的是荷花燈,舉的是南瓜燈和孔雀尾羽做的掌扇。

花園裏,官人在閑談,美人在邊上鼓笙吹簫。

清代台州朱金彩繪家俱上的民間男女情愛題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