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之光——吳越神韻2(1 / 3)

文化之光——吳越神韻2

表演才子佳人的越劇

越劇是我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全國第二大劇種。越劇長於抒情,以唱為主,聲音優美動聽,表演真切動人,唯美典雅,極具江南靈秀之氣;多以“才子佳人”題材的戲為主,藝術流派紛呈。

越劇最初是從曲藝落地唱書發展而成。落地唱書是嵊縣一帶的曲藝形式,早期曲調與佛徒的宣卷調關係密切。在1852年,由嵊縣西鄉馬塘村農民金其炳所創。

1906年清明節,嵊縣東王村藝人高炳火、李世泉、錢景鬆等在村中香火堂前用門板搭成臨時戲台,穿上從農民家借來的大布衫、竹布花裙,演出了《十件頭》、《雙金花》等劇。

這是唱書藝人在嵊縣本地第一次登台演出,稱“小歌文書班”,後簡稱“小歌班”,以區別於紹興大班。初始藝人均為半農半藝的男性農民,故稱“男班”。

在小歌班初期,表演相當簡單,僅把唱書時音分五色的演唱方式,改為演員分成不同角色扮演,演出時以唱為主,動作不多,還保留著明顯的說唱藝術痕跡。

在演出實踐中,表演藝術主要從兩方麵豐富:演生活小戲時,多模仿生活動作而略加提煉,如采茶、做針線、扇爐子、煮麵條、看花、觀景、喚雞、趕狗;演古裝大戲時,則多搬用紹興大班等劇種的基本程式,如開門、關窗、上樓、撐船、坐轎、騎馬等。這一時期的表演尚未形成嚴格程式。

小歌班後來進入上海,在大世界遊樂場演出,第一次掛出了“紹興文戲”牌子。“紹興文戲”最突出的一點是音樂和表演上的改革。

藝人魏梅朵等采用板胡、鬥子伴奏,在唱腔上吸取了紹劇、餘姚清腔、武林調的音樂成分,豐富板式,創製了倒板、快板、清板、還陽調等。

小歌班在上海打響後,組成第一專職樂隊,試驗用絲弦樂器拉“引子”和“過門”,以後又用絲弦托腔。

唱腔方麵則吸收了紹興大班中的導板、流水、二凡等曲調融化進“呤嗄調”中,使原來散唱的唱腔有慢中板、中板、快板等板式,初步形成了板腔體的音樂體製。

伴奏的絲弦樂器初為板胡,以後改為音樂較柔和的平胡、胡琴定弦為“1-5”,稱為“正調”,因此男班紹興文戲時期也稱為“男班絲弦正調”時期。

在表演上借鑒紹劇、京劇的程式技巧等藝術特長,並在劇目、化裝等方麵有所改進。從演生活小戲走上演古裝大戲的路子。從此男班進入黃金時期。

後來,女子文戲科班大量湧現。因女聲音域與男聲相差四五度,琴師王春榮根據女演員的嗓音條件,吸取京劇西皮的特點,將絲弦正調以胡琴“6-3”定弦,創造出適合女聲的“四工調”。因此,女子紹興文戲階段也稱作“四工調階段”。

第一副女班在流動演出中,曾與男班藝人同台。這就是越劇史上的“男女混演”。通過學習男班藝人的技藝和吸收紹興大班等劇種的長處,女演員在唱腔、表演上都有很大進步。

隨著女演員的增多,女班終因扮相俊美,曲調流暢,從而取代了男班,盛行於浙江和上海。之後,“越劇”名稱代替“女子文戲”。

越劇早期演出男角多不化妝;男演女角時把腦後的辮子散開,梳成發髻,上搽胭脂和鉛粉;有些草台班的女角化妝,兩頰用紅紙沾水搽腮紅,不畫眉,或用鍋底灰畫眉,稱“清水打扮”。

進入上海後的初期,向紹劇、京劇學習演傳統老戲的水粉化妝法,白粉底,紅胭脂,墨膏描眉眼。後來演古裝戲仿效紹劇學,大花麵開臉,小醜畫白鼻梁。

男班初期,男演員解開自己頭上的辮子梳上發髻插朵花,這是最早的發式與頭飾。演古裝戲仿照紹劇,用小玻璃管串成排須裝飾發髻,在發髻上用頂花裝飾。

後來學京劇,包大頭,因無條件製備全套“頭麵”,改用木質或鐵皮做成定型水片,很少使用全副頭麵來裝飾演出。自女班誕生後因女演員留有辮子,就用作“包頭”的“發簾子”和頂級假發,並與服裝的“私彩行頭”相配合,學習京劇使用“銅泡包頭”、“水鑽包頭”、“點彩包頭”所使用的頭飾。

在小歌班初期演古裝戲中男角,有用廟裏泥塑神像的髯口,也有用黑白紗線製成一排當髯口。開始租用演出行頭後即采用紹劇的髯口。男班進入上海後采用京劇的髯口,後女班演出仍然沿襲之。

越劇興起改革後,髯口也開始改良,將髯須改短、改輕。後來,老生不用傳統掛須,學習話劇的“粘胡”。後因“粘胡”化妝法既不方便又化時間較多,遂改用銅絲作架子製作各種胡須。

大麵需用滿腮胡須時不再用“虯髯”,改用“套胡”,小醜不再用“八字胡”“吊搭”,而用“夾鼻胡”“翹胡”,被統稱為“改良胡”。

傳統“滿口”不見嘴唇,改良胡用粗銅絲彎曲成型,嘴唇外露可見。改良胡胡須原料以人發和犛牛毛為主,摻入羊毛,後將毛發勾在肉色絲絹或網眼紗上。

[旁注]

落地唱書 也稱“嵊縣文書”。流行於嵊縣一帶的說唱形式。以當地流行的“宣卷調”為主,糅合了“牧牛調”、“蓮子行”等民歌小調,創造了一種叫“四工合調”,每年農曆正月至清明,在農村沿門賣唱,稱為“落地唱書”。

宣卷 起源於唐宋時期的佛教活動。後來逐漸發展成為一種說唱形式,以江浙滬一帶民間最為盛行。講時用“白”,即散文;唱時用“偈”,也叫“吟”,即韻文,多用當地土語演唱,大多是在廟會、婚禮、祝壽、過生日等喜慶場麵亮相。

紹劇 浙江三大劇種之一,又名“紹興亂彈”、“紹興大班”。流行於浙江紹興、寧波、杭州地區及上海一帶。紹劇以高亢激越的唱腔、粗獷樸實的音樂、豪放灑脫的表演和文武兼備等特點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特別是悟空戲獨樹一幟,達到了較高的藝術水平。

武林調 又名武林班,產生於清代末期,係在曲藝性的杭州宣卷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曲種。它用杭州方言說唱故事,以唱為主,以白為輔。武林調共有書目40餘部,多改編自宣卷本和戲曲劇本。如《太平記》、《琵琶記》、《賣油郎獨占花魁女》、《方玉娘上寶塔》等。

四工調 是越劇唱腔的基本曲調之一。它是女子越劇發展初期形成的一種越劇老調。 四工調是在男班“絲弦正調”基礎上創建的。四工調對腔句的開掘和板式都有創新。成為越劇板腔中別具一格的基調。其特點是,節奏活潑明快,旋律質樸流暢,清新優美而帶有鄉土味。

老生 又稱“須生”、“正生”,或胡子生。老生主要扮演中年以上的男性角色,唱和念白都用本嗓。老生基本上都是戴三綹的黑胡子,術語稱“黑三”。老生一般分為文武兩種,從表演的側重點來劃分唱工老生、做工老生、武老生。

[閱讀鏈接]

越劇被公認的藝術流派有6個:

袁雪芬的“袁派”,她主要師承王杏花,唱腔純樸委婉,情真意切,表演端莊沉靜,重視體現真情實感,塑造的多為善良、溫淑的女性形象。

傅全香的“傅派”,她主要師承施銀花和京劇藝術家程硯秋,唱腔跳躍跌宕,表演活潑多姿,塑造的多是熱情、癡情的女子形象。

戚雅仙的“戚派”,從“袁派”演化而來,唱腔迂回沉鬱,表演自然大方,塑造的多是悲劇形象。

尹桂芳的“尹派”,唱腔流暢深沉,表演瀟灑儒雅,塑造的多為風流倜儻的書生形象。

範瑞娟的“範派”,唱腔富有男性美,質樸醇厚,表演富的生活氣息,擅演耿直憨厚的男子。

徐玉蘭的“徐派”,唱腔華麗奔放,表演充滿活力,以塑造深情的書生才子見長。

除了這6個公認的流派之外,旦角中的王文娟、呂瑞英、金采鳳、張雲霞,小生中的陸錦花、畢春芳,老生中的張桂鳳、徐天紅、吳小樓、商芳臣,都有與眾不同的風格。

經久不衰的蘇州評彈

蘇州評彈是蘇州評話和蘇州彈詞的合稱,俗稱“說書”,是用蘇州方言進行說唱、表現的地方曲種。

評彈博采小說、詩歌、戲曲、音樂等表現手法之長,形成一套以說、噱、彈、唱為主的綜合藝術,語言生動,通俗易懂,是藝苑中一枝經久不衰的鮮花。